《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評價研究》是2011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曉曼。
基本介紹
- 書名: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評價研究
- 作者:李曉曼
- ISBN:9787514106596
- 頁數:225頁
- 定價:18.00元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評價研究》以構建多民族地區和階社會為研究對象,以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理論為指導,通過系統論方法、統計分析方法、演繹與歸納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從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特點出發,基於多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區域經濟差距、生態環境脆弱和社會穩定等重大現實問題,根據系統內部各個於系統之間的相互交叉、制約以及協調促進的辯證關係,建立了由3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和52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分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對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和諧性進行了綜合評價與分析,並就多民族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李曉曼,女,漢族,1967年出生,祖籍湖南衡陽。1990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新疆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新疆財經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選題意義及研究方法
1.1.1選題意義
1.1.2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2研究現狀
1.2.1文獻綜述
1.2.2研究的若干前提假設
第二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2.1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2.1.1工業化水平
2.1.2產業結構
2.1.3就業結構
2.2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水平
2.2.1生活水平
2.2.2基礎設施
2.2.3科技事業
2.2.4貧困問題
2.3多民族地區資源與環境現狀
2.3.1資源狀況
2.3.2環境生態
第三章 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面臨的重大問題
3.1區域經濟差異
3.1.1靜態差距
3.1.2動態差距
3.2生態環境脆弱
3.2.1植被退化
3.2.2土地荒漠化
3.2.3水資源短缺
3.2.4環境污染
3.2.5開發過度
3.3社會穩定問題
3.3.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3.3.2社會發展的特殊性
3.3.3文化發展的特殊性
3.3.4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第四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4.1指標體系的建立
4.1.1指標體系設立的原則
4.1.2指標體系評價的對象
4.1.3指標體系評價目的
4.1.4指標選取
4.1.5指標體系框架
4.2權重及評價標準的設定
4.2.1權重的設定
4.2.2評價標準的設定及評分方法
第五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系統評價和分析
5.1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評價
5.1.1經濟發展水平
5.1.2經濟發展質量
5.1.3經濟調控能力
5.1.4經濟發展潛力
5.2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評價
5.2.1科技教育
5.2.2文體衛生
5.2.3社會保障
5.2.4城鄉差距
5.2.5人口結構
5.2.6社會公正
5.3多民族地區資源環境保護評價
5.3.1生態質量
5.3.2資源環境水平
5.3.3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5.3.4資源重複利用水平
5.4評價結果分析
第六章 多民族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的理論基礎
6.1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
6.1.1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
6.1.2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啟示
6.2生態補償機制理論
6.2.1生態補償及機制的理論基礎
6.2.2國外環境及生態補償機制
6.2.3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6.2.4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的啟示
6.3人力資本理論
6.3.1人力資本思想的淵源
6.3.2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觀點
6.3.3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6.3.4人力資本理論的啟示
第七章 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政策建議
7.1以人為本——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的核心理念
7.1.1科學發展觀
7.1.2和諧利益觀
7.1.3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原則
7.2縮小地區經濟差異——構建多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7.2.1發展模式創新
7.2.2財政轉移支付
7.2.3資源配置與資源轉換
7.2.4稅制改進
7.3保護生態——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
7.3.1生態補償
7.3.2生態移民
7.3.3生態保護
7.4社會事業優先發展——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價值取向
7.4.1投資於各族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7.4.2教育優先,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7.4.3減緩和消除貧困
結束語
參考文獻
1.1選題意義及研究方法
1.1.1選題意義
1.1.2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2研究現狀
1.2.1文獻綜述
1.2.2研究的若干前提假設
第二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2.1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2.1.1工業化水平
2.1.2產業結構
2.1.3就業結構
2.2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水平
2.2.1生活水平
2.2.2基礎設施
2.2.3科技事業
2.2.4貧困問題
2.3多民族地區資源與環境現狀
2.3.1資源狀況
2.3.2環境生態
第三章 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系統面臨的重大問題
3.1區域經濟差異
3.1.1靜態差距
3.1.2動態差距
3.2生態環境脆弱
3.2.1植被退化
3.2.2土地荒漠化
3.2.3水資源短缺
3.2.4環境污染
3.2.5開發過度
3.3社會穩定問題
3.3.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3.3.2社會發展的特殊性
3.3.3文化發展的特殊性
3.3.4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第四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4.1指標體系的建立
4.1.1指標體系設立的原則
4.1.2指標體系評價的對象
4.1.3指標體系評價目的
4.1.4指標選取
4.1.5指標體系框架
4.2權重及評價標準的設定
4.2.1權重的設定
4.2.2評價標準的設定及評分方法
第五章 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系統評價和分析
5.1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評價
5.1.1經濟發展水平
5.1.2經濟發展質量
5.1.3經濟調控能力
5.1.4經濟發展潛力
5.2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評價
5.2.1科技教育
5.2.2文體衛生
5.2.3社會保障
5.2.4城鄉差距
5.2.5人口結構
5.2.6社會公正
5.3多民族地區資源環境保護評價
5.3.1生態質量
5.3.2資源環境水平
5.3.3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5.3.4資源重複利用水平
5.4評價結果分析
第六章 多民族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的理論基礎
6.1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
6.1.1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
6.1.2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啟示
6.2生態補償機制理論
6.2.1生態補償及機制的理論基礎
6.2.2國外環境及生態補償機制
6.2.3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6.2.4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的啟示
6.3人力資本理論
6.3.1人力資本思想的淵源
6.3.2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觀點
6.3.3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6.3.4人力資本理論的啟示
第七章 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政策建議
7.1以人為本——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的核心理念
7.1.1科學發展觀
7.1.2和諧利益觀
7.1.3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原則
7.2縮小地區經濟差異——構建多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7.2.1發展模式創新
7.2.2財政轉移支付
7.2.3資源配置與資源轉換
7.2.4稅制改進
7.3保護生態——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
7.3.1生態補償
7.3.2生態移民
7.3.3生態保護
7.4社會事業優先發展——多民族地區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的價值取向
7.4.1投資於各族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7.4.2教育優先,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7.4.3減緩和消除貧困
結束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