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棘腔吻鱈:體型延長,側扁。鼻骨前側邊緣不完全被骨支托;鼻窩裸出。吻部腹面裸出有些許小黑點分布。前鰓蓋骨腹側無鱗。發光器呈長桿狀,自肛門起點沿伸至喉峽部。體被弱櫛鱗,棘刺細短,多列密集且不規則排列。體側散布有許多明顯的雲狀斑紋;口腔白色;鰓腔及各鰭暗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棘腔吻鱈
- 拉丁學名:Coelorhynchus multispinulosus Katayama
- 二名法:spearnose grenadier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科:長尾鱈科
- 分布區域:我國產於東海
- 食物:以魚、蝦、蟹和多毛類為食物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Ⅱ-8,89~91;臀鰭81~83;胸鰭16~17;腹鰭7。內側鰓耙1+6。 全長為體高6.5~7.2倍,為頭長3.6~4.2倍。頭長為吻長2.2~2.3倍,為眼徑4.2~4.4倍。吻長為眼徑1.8~2.1倍。 體細長而側扁;尾完全側扁,向後漸細小,約為頭和軀幹合長1.5倍余。腹面正中發光器較長,約為眼徑2.8~3.0倍。頭中大稍側扁,頭部棱嵴較弱。吻尖突。眼中大,側位,橢圓形;眼間隔寬平,約與眼徑等長。鼻孔2個,緊接,位於眼前方的凹窩後側,前鼻孔圓形,後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頜後端伸達瞳孔後緣下方。兩頜牙細小而密,圓錐狀。排列成齒帶,上頜外側牙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頜具1短頦須,約為眼徑1/2。鰓孔寬大,左右鰓膜峽部相連。鰓蓋條6。無假鰓。第一鰓弓:二方有1皮膜與鰓蓋里側相連,外側鰓耙退化,內側鰓耙呈瘤狀突起。 體被薄而橫寬的鱗片,後區露出部小棘細而弱,第一背鰭基底下方鱗,多數後區的小棘排列呈五點形。吻中央鱗列由9~10枚鱗組成,其上著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輻射狀。頭部背面在吻的前端為無鱗區;鼻窩和頭部腹面也無鱗。側線前部稍呈彎曲,後部平直。 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上方和稍後上方,第一鰭棘很短小,第二鰭棘較長,邊緣光滑,約為頭長1/2。第二背鰭起點前於臀鰭起點,背鰭間隔稍小於第一背鰭基底長。臀鰭與背鰭相似,鰭條較長,起點在第二背鰭2~3鰭條下方。腹鰭基底距峽部近於肛門。 體銀灰色,體側具3縱行不規則斷續黑色斑塊,沿側線具一淺色縱帶,發光器黑色。
地理分布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146-300公尺深泥砂底質、水溫5-7℃的水域。深海底棲性魚類,以小型之多毛類、甲殼類及明蝦為主食。產卵期為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