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果烏桕

多果烏桕

多果烏桕(學名:Sapium pleiocarpum Y. C. Tseng)是大戟科、烏桕屬植物,喬木,高6-13米,各部均無毛;枝灰褐色,具細縱棱,有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闊卵形,長9-13厘米,寬8-9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蒴果卵形,密集成長13-35厘米的果序或有時更長,成熟時黑色;種子扁球形,長8-10毫米,直徑7-8毫米,外厚被白色的假種皮。花期夏初,果期冬初。

多果烏桕是中國貴州特有種,僅分布於貴州正安(黃渡、海龍、勝利)。生長於海拔約800米的陽坡灌叢中。

多果烏桕是一種重要的工業用木本油料植物。其種子外被一層蠟皮可榨取桕脂(皮油),種仁可提取青油。桕脂和青油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於制皂、油漆和提取硬脂酸等方面。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據《遵義名特產志》記載:正安縣1974年在小雅區黃渡鄉中心村金坪村民組首次發現的多果烏桕,每穗結果平均150粒,最多250粒,單株產量最高達35千克,平均年產25千克,比一般烏桕高一倍以上。
調查組成員於1998年8月到正安縣進行實地調查,得知多果烏桕首次發現於小雅區黃渡鄉中心村金坪村民組,由於該種烏桕產量高於一般烏桕,已被浙江蘭溪烏桕林場和湖南瀏陽烏桕繁育場引去繁殖。後來又在安場鎮志祥村發現,當地村民稱為馬尾桕,果穗長,樹枝韌性好,不易折斷,但已多次被砍,在破壞的樹樁上,未見萌發枝。

形態特徵

喬木,高6-13米,各部均無毛;枝灰褐色,具細縱棱,有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闊卵形,長9-13厘米,寬8-9厘米,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鈍,全緣,腹面深綠色,背面帶粉白色;中脈兩面均凸起,背面尤著,側脈10-12對,離緣3-5毫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圓柱形,長7-8厘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腺體狀,頂端鈍圓,長1.5-2毫米。
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16-35厘米的總狀花序,雌花生於花序軸下部,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間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雄花:花梗纖細,長2-4毫米;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或有時鈍,兩側各具一長圓形,長3.2-4.2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截平的腺體,每一苞片內有較多的雄花;小苞片狹,長圓形或披針形,長約1.8毫米,寬約0.3毫米;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圓,頂端有不規則的小齒;雄蕊3枚,花葯球形,花絲遠短於花葯。雌花:花梗較粗,長4-6毫米;苞片3深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有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共聚生於苞片內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頂端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蒴果卵形,密集成長13-35厘米的果序或有時更長,成熟時黑色,直徑1-1.5厘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長8-10毫米,直徑7-8毫米,外厚被白色的假種皮。花期夏初,果期冬初。

產地生境

多果烏桕是中國貴州特有種,僅分布於貴州正安(黃渡、海龍、勝利)。生長於海拔約800米的陽坡灌叢中。多果烏桕分布區的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雨日多,雲量多,日照少,年均溫14-16℃,≥10℃積溫4000-5000℃,1月均溫4-6℃,7月均溫24-26℃,絕對最低溫-8℃,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之間,屬北亞熱帶濕潤溫和氣候。多果烏桕生長的土壤為黃色石灰土,海拔650米,對土壤酸鹼度適應性較強。為喜光樹種,在陽坡、土壤深厚、溫暖避風處生長良好。

繁殖方法

浙江蘭溪烏桕林場和湖南瀏陽烏桕繁育場作了些人工引種栽培,通常以嫁接或種子育苗繁殖,培養砧木用的種子,一般選擇15-40年生的生長強壯,無病蟲害,籽粒大,種仁飽滿的母樹,在11月中下旬果殼脫落露出潔白種子時採下,曬1-2日後放入袋中置通風乾燥處貯藏,苗圃地應選土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和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小苗嫁接,土壤要求疏鬆,濕潤,以利於嫁接後覆土和接穗抽芽出土。接穗必須選自優良的單株,接穗要粗壯,組織充實,芽較密而飽滿,粗度以0.75-1厘米為好。小苗嫁接時可用切腹接較好,它綜合了腹接法、切接法的優點。砧木的切面夾力大、不需縛扎和切接法嫁接苗生長直立的優點,提高了成活率(在80%以上)。

主要價值

多果烏桕是一種重要的工業用木本油料植物。其種子外被一層蠟皮可榨取桕脂(皮油),種仁可提取青油。桕脂和青油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於制皂、油漆和提取硬脂酸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