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炮

多方炮

股票專業用語。“多方炮”是一種K線技術形態,走勢上呈現兩陽夾一陰的K線技術形態。特殊的三陽夾二陰稱疊疊多方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方炮
  • 特點:六點
  • 操作要點:四點
  • 判斷:不光從k線組合判斷
  • 屬於:股票專業用語
  • 反義詞:空方炮
定義,研判的意義,特點,操作要點,公式指標,版本一(選股),版本二(選股),版本三(選股),版本四(選股),

定義

K線在經過長期下跌後橫向盤整(或經過一波行情上漲後的橫向盤整),並有底部抬高的跡象,此時應懷疑價格隨時有可能向上突破盤整帶。由於長期的下跌或盤整,人心渙散,投資者習慣於稍漲即拋,上檔壓力較重,對於下跌末期後的上漲,壓力來自於前頭部套牢盤,對於上漲中繼式的盤整,壓力來自於底部獲利盤。當出現放量陽線突破平台時,第二根K線往往上升乏力走出高開低走的陰線或帶有較長的上影線,第三根K線繼續收集籌碼使價格繼續上升,有時甚至收出光頭光腳的陽線。在這五根K線的前三根的K線圖組成了兩陽夾一陰,被稱為“多方炮”,具有向上攻擊的能力。第四根第五根的陽線被稱為“多方開炮“

研判的意義

多方炮形態出現後,股價未必一定上漲,而接下來的走勢十分關鍵:如果接下來股價出現跳空上行或繼續放量上攻的情形,表明多方炮的技術意義有效,這時稱之為多方開炮,兩陽夾一陰的K線組合亦稱“炮台”,表明後市股價將有上升空間。如果接下來股價沒有出現跳空向上漲升或繼續放量上攻的情形(也就是說無法持續向上攻擊的勢頭),多方炮將變成啞炮,形成多頭陷阱,股價將回落到原來的整理區間繼續盤整,甚至於出現向下破位的情形。所以,並不是看見一個兩陽夾一陰就認為它是多方炮,因為啞炮很多!

特點

為此研判多方炮;尚需把握以下要點:
1:多方炮須出現在一輪明顯的下跌行情之後,股價有一個低位止跌橫盤的過程;
2:第一天放量陽線須是突破中期均線(如:30日線)或創近新高;
3:第二天出現跳空高開陰線成交量必須萎縮,而股價不可再回均線之下;
4:第三天陽線的收盤價應高於第一天的收盤價,且須比第一天放量,但不可是巨量;
5:第四天必須稍放量(勻量或溫量)陽線;
6:第一天陽線是上攻,但由於上方存在套牢盤,下方存在獲利盤,因此第二天主力故意收陰線讓拋壓拋出,只不過主力並未出逃,所以成交量呈現萎縮。第三天主力再次上攻,多頭占據主導。
但:對於空頭炮一定要做空,也就是說只要見“兩陰夾一陽”堅決殺跌!無須看量!

操作要點

1、兩支陽線中間夾一支陰線,後一支陽線實體越大越好,如中間一支星線,特別是紅星,後面漲勢能量更強。
2、騎牆過線看多頭,第二根陽線要站在均線之上,均線要呈多頭向上之勢。
3、後量超前真信號,具備了前兩個條件不見得上漲,還必須看量能的態勢,基本要求是超過前面的成交量,應在3倍以上、或是近期最大的當日成交量。
4、符合前面三個條件,出現的是中線行情,而不是三兩天的短線行情,所以一波漲幅至少看10-15%,不要微漲就出,錯失大的利潤。

公式指標

出發點不同,版本也不同

版本一(選股)

多方炮:REF(CLOSE,2)>REF(OPEN,2) AND REF(CLOSE,1)<REF(OPEN,1) AND CLOSE>OPEN;

版本二(選股)

AA:=(REF(CLOSE,2)-REF(OPEN,2))/REF(OPEN,2)>0.03;
BB:=REF(CLOSE,1)<REF(OPEN,1);
CC:=(CLOSE-OPEN)>(REF(CLOSE,2)-REF(OPEN,2));
AA AND BB AND CC;

版本三(選股)

a1:=REF(CLOSE,2)>REF(OPEN,2) AND REF(CLOSE,1)<REF(OPEN,1) AND CLOSE>OPEN;{三日均線描述}
a2:=ref(c,2)/ref(o,2)>1.03;{前天的漲幅大於3%}
a3:=ref(h,1)/ref(l,1)>1.03;{昨振幅大於3%}
a4:=c/ref(c,1)>1.03;{今天漲幅大於3%}
a5:=ref(c,1)/ref(c,2)<1.01 and ref(o,1)/ref(c,2)<1.01;{昨天陰線開盤及收盤價均在前日收盤價1.01以內}
a6:=ref(c,1)>ref(o,2);{昨天陰線收盤要大於前日開盤價}
a7:=c>ref(o,1);{今日收盤價大於昨日的開盤價}
a8:=a1 and a2 and a3 and a4 and a5 and a6 and a7;
RSV:=(CLOSE-LLV(LOW,9))/(HHV(HIGH,9)-LLV(LOW,9))*100;
K:=SMA(RSV,3,1);
D:=SMA(K,3,1);
J:=3*K-2*D;
多方炮:a8 and j<65;

版本四(選股)

{多方炮}
C1:=REF(CLOSE,1);
O1:=REF(OPEN,1);
C2:=REF(CLOSE,2);
O2:=REF(OPEN,2);
V1:=C1<O1;
V2:= C2<O2;
V3:=CLOSE>OPEN;
V4:=C2>C1 AND O2>O1 AND CLOSE>O1;
V5:=O2-C2>O1-C1 AND CLOSE-OPEN>O1-C1;
VIC1:=V1 AND V2 AND V3 AND V4;
LC := REF(CLOSE,1);
RSI1:=SMA(MAX(CLOSE-LC,0),6,1)/SMA(ABS(CLOSE-LC),6,1)*100;
RSI2:=SMA(MAX(CLOSE-LC,0),12,1)/SMA(ABS(CLOSE-LC),12,1)*100;
RSI3:=SMA(MAX(CLOSE-LC,0),24,1)/SMA(ABS(CLOSE-LC),24,1)*100;
vv4:=cross(RSI1,RSI2) and rsi1>50 ;
vv5:= rsi1>rsi2+2 and rsi2>rsi3+1 and rsi1>62;
VIC2:=VV4 OR VV5;
VIC1 AND VIC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