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叉蕨

多形叉蕨

多形叉蕨(學名:Tec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是叉蕨科、叉蕨屬土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90厘米。根狀莖短,直立,鱗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有睫毛,膜質,褐棕色而稍有光澤,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光滑;葉片橢圓狀卵形,奇數一回羽狀;頂生羽片單一或三叉,橢圓形,側生羽片對生,稍斜向上,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羽軸及側脈禾稈色,上面光滑,葉紙質,上面光滑,下面偶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孢子囊群圓形,囊群蓋圓盾形,膜質,棕色。

分布產於中國廣西、台灣、貴州、雲南。印度、尼泊爾、高棉、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野生於山谷或密林下或岩石上。習性喜溫暖、陰濕的生境。

多形叉蕨葉色翠綠,株形美觀,孢子囊群整齊鮮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適合點綴石山盆景。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土生植物。植株高60-90厘米。根狀莖短,直立,粗1. 5-2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毫米,先端長漸尖並稍捲曲,邊緣有睫毛,膜質,褐棕色而稍有光澤,邊緣淡棕色。葉簇生;葉柄長40-60厘米,基部粗4-5毫米,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光滑;葉片橢圓狀卵形,長35-60厘米,基部寬25-30厘米,奇數一回羽狀;頂生羽片單一或三叉,橢圓形,長18-20厘米,中部寬8-9厘米,先端急狹成長尾狀,基部淺心臟形,全緣或為淺波狀;側生羽片1-4對,對生,稍斜向上,間隔3-5毫米,基部一對柄長1-1.5厘米,第二對以上的無柄,橢圓形,長20-25厘米,中部寬6-8厘米,先端急狹成長尾狀,向基部不變狹,基部淺心臟形,全緣,基部一對羽片單一或分叉。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兩面均略可見並稍隆起,下面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羽軸及側脈禾稈色,上面光滑,下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紙質,乾後褐綠色或紅褐色,上面光滑,下面偶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網眼的小脈上或交結處,在側脈之間有不整齊的3-5行;囊群蓋圓盾形,膜質,棕色,全緣,早落。染色體2n=160。
孢子:孢子黃褐色,單裂縫,兩側對稱,孢子赤道面觀呈豆形,極面觀呈橢圓形,孢子表面紋飾為脊狀褶皺,孢子大小41微米×57微米。

主要變種

狹基叉蕨(新擬)(變種)羽片較狹,中部寬僅5厘米,向下明顯變狹;中部的羽片有柄;葉乾後為暗綠色。特產雲南(新平)。生林下溪邊濕處,海拔 1500米。

產地生境

分布產於中國廣西、台灣、貴州、雲南。印度、尼泊爾、高棉、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野生於山谷或密林下或岩石上。喜溫暖、陰濕的生境。

生長習性

  1. 孢子萌發:孢子吸水膨脹,孢子內充滿油滴,13天左右開始萌發,萌發時由裂縫處生長出一條淡褐色的初生假根,孢子的萌發類型為向心型。
  2.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分裂形成2-5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為圓桶狀,絲狀體細胞的直徑約為45.5-67.6微米,假根2-3條,有時著生在絲狀體細胞上。先端細胞經過兩次斜分裂,形成楔形頂端細胞。
  3. 片狀體:頂端細胞持續分裂形成片狀體,片狀體最初呈長片狀,基部細胞較大。
  4. 原葉體:此時,楔形頂端細胞被多細胞的分生組織代替,形成兩側對稱的心臟原葉體,此時幼原葉體邊緣出現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除心臟型原葉體外,還出現有多邊形的幼原葉體,原葉體的發育類型為三叉蕨型。
  5. 成熟原葉體:65天左右原葉體成熟,成熟原葉體呈兩翼平展的多邊形,原葉體橫軸長約2.1-2.5毫米,縱軸長約1.9-2.3毫米,橫軸和縱軸長相似。原葉體邊緣細胞四邊形,兩翼細胞四邊形至六邊形。原葉體兩翼向內交錯。假根著生在原葉體基部。假根管狀,直徑約為12.5-15.6微米。
  6. 性器官:頸卵器生長在生長點下方,頂面觀呈矩圓形,側面觀呈長方形,高為63.2-71.3微米,直徑為42.6-49.3微米成熟時,頸卵器頸壁細胞頂端裂開。精子器著生在心型原葉體基部,近假根,或者生長在不規則原葉體的表面,精子器呈球形,直徑為35.2-40.3微米。
  7. 毛狀體:毛狀體分為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和多細胞分枝狀毛狀體兩種,都分布在原葉體的邊緣,毛狀體長度約為41.2-84.7微米,直徑約為16.3-25.2微米。

主要價值

多形叉蕨葉色翠綠,株形美觀,孢子囊群整齊鮮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適合點綴石山盆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