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天文經緯儀

日前中科院雲南天文台成功研製出第一台多功能天文經緯儀。這台看上去如同大型天文望遠鏡一樣的儀器,可以精確測量地面重力方向的變化,若沿地震斷裂帶布設儀器,能尋找到地下物質密度異常區,為地震專家預測地震提供可靠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功能天文經緯儀
  • 用途1:可測地震方向
  • 用途2:可測到20公里外一根髮絲擺幅
  • 用途3:可建立地震監測網
產品用途,可測地震方向,可測到20公里外一根髮絲擺幅,可建立地震監測網,測震原理,

產品用途

可測地震方向

在雲南天文台內,有一台足有一人高的“大傢伙”,看上去就如同一台大型的天文望遠鏡。每當夜幕降臨,這台儀器將對向天空,對星空進行觀測。
這就是雲南省天文台研製成功的“多功能天文經緯儀”。“可以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精度的地面天體測量儀器,能高精度測量地面重力方向的變化,研究地下物質密度的變化。”研究人員介紹,通過這台儀器,可以找到引起重力變化的源頭,為地震專家預測地震提供可靠信息。
“一般而言,地震的震源都在地下十多公里以下,有的深達幾百公里,依託現有的技術水平,要打鑽下去,直接觀測,基本不可能。”地震專家介紹,現階段,地震預測主要依靠電磁波、磁輻射、地下水化學分析、放射性元素、大地傾斜、重力變化等,通過綜合分析各種數據來作預報。但這些數據與地震的關係都是間接的,同時受干擾因素較多。
要發生地震,震源區需要經過能量積累的過程,即孕震過程。目前世界各國專家普遍認為地震孕育區受多種應力的作用,積累大量能量,引起周圍重力變化。監測到重力變化,就能發現地下能量的異常聚集,地震部門現在已經能用重力儀測出重力變化大小,但卻測不出重力方向。
中科院雲南天文台成功研製的“多功能經緯儀”本來是天文上用於精確觀測恆星位置變化的望遠鏡,而恆星位置變化是重力變化的一面“鏡子”,如果同時啟動多台“多功能經緯儀”監測,就能測量出重力方向,由此尋找和監測到引起重力變化的源頭,為地震專家預測地震提供可靠信息。

可測到20公里外一根髮絲擺幅

通過多年努力,今年8月份,這台多功能天文經緯儀順利通過了項目驗收。“天文經緯儀”在系統誤差方面非常精確。研究人員介紹,在設計這台望遠鏡的時候,專門加強了其觀測恆星的能力,按照設計目標,望遠鏡每小時可以觀測到40至50顆恆星,如果每晚觀測4小時的話,一天可以觀測近200顆的宇宙恆星,觀測的恆星越多,那么取到的觀測數據平均值就會越精確。
“我們採用多種觀測方式,通過大量觀測,測定的誤差達到±0.02角秒,實現了高精度測量天文經緯度。”據介紹,±0.02角秒的概念相當於在東郊鳳凰山上,可以測出位於20公里開外一個人的髮絲的晃動幅度。

可建立地震監測網

“多台儀器可建立監測網,可安置在地震活躍的斷裂帶兩邊的多個固定觀測站,通過連續的天文經緯度的測量,監測多個觀測站的鉛垂線異常變化,尋找地下物質密度異常變化的區域。”研究人員介紹,除了能夠監測地震之外,儀器可以提供給航天和國防部門、測繪部門使用。
儀器究竟在預測地震時能發揮多大作用?研究人員表示,多功能天文經緯儀到底能不能為尋找震源區提供真實、詳細的數據,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只有在斷裂帶上布置3台或更多台儀器,並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收集、分析,加以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

測震原理

震源區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強大的地震波,導致震源區周圍的地殼變形、斷裂、錯動和震動等,於是便形成了地震。根據物理規律,當能量積累或釋放時,震源區的物質密度和分布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震源區周邊的重力場變化,即重力大小和方向的變化。 如果是地區的引力發生了變化,那么就會導致“多功能天文經緯儀”原本的基準面發生傾斜,一旦傾斜,觀測到的恆星自然也發生變化。通過這樣的原理,研究人員可以以此來判定地球內部是否發生了變化。(袁海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