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人工林經營技術指南》提出了從速生樹種單一結構的人工林到結構豐富的近自然林的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體系,這個體系從界定多功能人工林的概念和定義開始,開發相應的指標體系和實施技術來引導新型人工林經營理念在中國的實踐道路。
基本介紹
- 書名:多功能人工林經營技術指南
- 作者:陸元昌 劉憲釗
- 頁數:112頁
-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6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技術指南》是建立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特有理論和實用技術,其中包括新型的多功能森林經營的具體模式和套用範圍,目的是為我國人工林多功能經營發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術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理論基礎
1.1 人工林經營的歷史和問題
1.2 人工林的概念和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目標
1.2.1 多功能人工林的概念和定義
1.2.2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目標
1.2.3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原則
1.3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基本原則
1.3.1 追求最大化的森林數量和質量生長指標
1.3.2 保持森林生長過程的穩定性並維持林地生產力
1.3.3 以木材生產為主導的多種服務功能並行
1.3.4 發揮森林的高保護價值
1.3.5 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
1.3.6 發揮人工林的碳匯功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3.7 保持與利益相關方的密切合作
第2章 多功能人工林的主要經營樹種及其經營方式
2.1 樹種選擇的生態學基礎
2.2 主要樹種的生態和經營特性
2.3 主要樹種的經營方式
第3章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技術體系
3.1 多功能人工林的近自然經營技術特徵
3.2 經營設計的技術指標體系
3.2.1 森林正向演替階段
3.2.2 林分主林層結構類型
3.2.3 樹種競爭和演替特性
3.2.4 林木個體差異
3.3 人工林近自然經營的作業技術要素
3.3.1 基於群落生境和主導功能的經營類型界定
3.3.2 目標森林的發展類型設計
3.3.3 以目標樹為特徵的林分撫育或收穫作業
3.3.4 保護和促進林下天然更新
3.3.5 群團狀混交補植作業
3.3.6 垂直結構導向的生命周期經營計畫
3.4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對森林碳匯能力的特別設計
3.4.1 樹種組成
3.4.2 林分結構
3.4.3 土地利用歷史
3.4.4 採伐作業
3.4.5 整地和施肥
3.5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模式設計
第4章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林分作業模式和套用範圍
4.1 多功能人工林的主要經營作業模式
4.1.1 皆伐或小面積皆伐作業模式
4.1.2 帶狀間伐作業模式
4.1.3 相對同齡林四次撫育採伐作業模式
4.1.4 群團狀擇伐作業模式
4.1.5 目標樹單株撫育擇伐經營模式
4.2 生態環境管理對人工林經營模式的要求
4.2.1 植被管護
4.2.2 水土保持
4.2.3 地力維持
4.2.4 生物多樣性保護
4.3 地形地貌對經營作業模式的約束作用
第5章 中國主要樹種的人工林經營模式
5.1 桉樹人工林經營模式
5.1.1 桉樹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1.2 桉樹人工林經營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5.1.3 桉樹人工林經營方向和發展類型
5.1.4 桉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2 相思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2.1 相思林學生物學特性
5.2.2 相思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3 泡桐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3.1 泡桐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3.2 泡桐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4 楊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4.1 楊樹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4.2 楊樹經營現狀與林分模式分析
5.4.3 楊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5 濕地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5.1 濕地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5.2 濕地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6 火炬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6.1 火炬松林學生物學特性及培育方法
5.6.2 火炬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7 馬尾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7.1 馬尾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7.2 馬尾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8 樟子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8.1 樟子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8.2 樟子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9 西南樺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9.1 西南樺林學生物學特性
5.9.2 西南樺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0 木荷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0.1 木荷林學生物學特性
5.10.2 木荷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1 福建柏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1.1 福建柏林學生物學特性
5.11.2 福建柏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2 樟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2.1 樟樹林學生物學特性
5.12.2 樟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3 栲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3.1 栲樹林學生物學特性
5.13.2 栲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4 杉木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4.1 杉木林學生物學特性
5.14.2 杉木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5 木麻黃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5.1 木麻黃林學生物學特性
5.15.2 木麻黃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第6章 現有人工針葉林的近自然化改造
6.1 人工針葉純林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6.1.1 穩定性低,抵禦環境壓力的能力弱
6.1.2 生物多樣性低,結構單一
6.1.3 人工林質量差,生產力低
6.1.4 經營思想問題
6.2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目標分析
6.2.1 樹種結構指標
6.2.2 徑級結構和目標直徑
6.2.3 林分層次和垂直結構目標
6.3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指標
6.3.1 可持續的天然更新
6.3.2 主林層鬱閉程度
6.3.3 林分的徑級結構
6.3.4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計畫的持續時間
6.4 人工純林近自然化改造程式
6.4.1 直接進行擇伐作業的改造模式
6.4.2 以現有林分的主林層為對象的改造模式
6.4.3 重點在培育下一代更新層的改造模式
6.5 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案例和初步效果
參考文獻
後記
1.1 人工林經營的歷史和問題
1.2 人工林的概念和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目標
1.2.1 多功能人工林的概念和定義
1.2.2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目標
1.2.3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原則
1.3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基本原則
1.3.1 追求最大化的森林數量和質量生長指標
1.3.2 保持森林生長過程的穩定性並維持林地生產力
1.3.3 以木材生產為主導的多種服務功能並行
1.3.4 發揮森林的高保護價值
1.3.5 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
1.3.6 發揮人工林的碳匯功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3.7 保持與利益相關方的密切合作
第2章 多功能人工林的主要經營樹種及其經營方式
2.1 樹種選擇的生態學基礎
2.2 主要樹種的生態和經營特性
2.3 主要樹種的經營方式
第3章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技術體系
3.1 多功能人工林的近自然經營技術特徵
3.2 經營設計的技術指標體系
3.2.1 森林正向演替階段
3.2.2 林分主林層結構類型
3.2.3 樹種競爭和演替特性
3.2.4 林木個體差異
3.3 人工林近自然經營的作業技術要素
3.3.1 基於群落生境和主導功能的經營類型界定
3.3.2 目標森林的發展類型設計
3.3.3 以目標樹為特徵的林分撫育或收穫作業
3.3.4 保護和促進林下天然更新
3.3.5 群團狀混交補植作業
3.3.6 垂直結構導向的生命周期經營計畫
3.4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對森林碳匯能力的特別設計
3.4.1 樹種組成
3.4.2 林分結構
3.4.3 土地利用歷史
3.4.4 採伐作業
3.4.5 整地和施肥
3.5 多功能人工林的經營模式設計
第4章 多功能人工林經營的林分作業模式和套用範圍
4.1 多功能人工林的主要經營作業模式
4.1.1 皆伐或小面積皆伐作業模式
4.1.2 帶狀間伐作業模式
4.1.3 相對同齡林四次撫育採伐作業模式
4.1.4 群團狀擇伐作業模式
4.1.5 目標樹單株撫育擇伐經營模式
4.2 生態環境管理對人工林經營模式的要求
4.2.1 植被管護
4.2.2 水土保持
4.2.3 地力維持
4.2.4 生物多樣性保護
4.3 地形地貌對經營作業模式的約束作用
第5章 中國主要樹種的人工林經營模式
5.1 桉樹人工林經營模式
5.1.1 桉樹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1.2 桉樹人工林經營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5.1.3 桉樹人工林經營方向和發展類型
5.1.4 桉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2 相思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2.1 相思林學生物學特性
5.2.2 相思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3 泡桐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3.1 泡桐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3.2 泡桐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4 楊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4.1 楊樹的林學生物學特性
5.4.2 楊樹經營現狀與林分模式分析
5.4.3 楊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5 濕地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5.1 濕地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5.2 濕地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6 火炬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6.1 火炬松林學生物學特性及培育方法
5.6.2 火炬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7 馬尾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7.1 馬尾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7.2 馬尾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8 樟子松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8.1 樟子松林學生物學特性
5.8.2 樟子松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9 西南樺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9.1 西南樺林學生物學特性
5.9.2 西南樺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0 木荷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0.1 木荷林學生物學特性
5.10.2 木荷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1 福建柏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1.1 福建柏林學生物學特性
5.11.2 福建柏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2 樟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2.1 樟樹林學生物學特性
5.12.2 樟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3 栲樹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3.1 栲樹林學生物學特性
5.13.2 栲樹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4 杉木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4.1 杉木林學生物學特性
5.14.2 杉木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5.15 木麻黃人工林撫育經營模式
5.15.1 木麻黃林學生物學特性
5.15.2 木麻黃人工林發展類型設計
第6章 現有人工針葉林的近自然化改造
6.1 人工針葉純林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6.1.1 穩定性低,抵禦環境壓力的能力弱
6.1.2 生物多樣性低,結構單一
6.1.3 人工林質量差,生產力低
6.1.4 經營思想問題
6.2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目標分析
6.2.1 樹種結構指標
6.2.2 徑級結構和目標直徑
6.2.3 林分層次和垂直結構目標
6.3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指標
6.3.1 可持續的天然更新
6.3.2 主林層鬱閉程度
6.3.3 林分的徑級結構
6.3.4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計畫的持續時間
6.4 人工純林近自然化改造程式
6.4.1 直接進行擇伐作業的改造模式
6.4.2 以現有林分的主林層為對象的改造模式
6.4.3 重點在培育下一代更新層的改造模式
6.5 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案例和初步效果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