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陰皮膚病
- 對象:女性
- 類型:皮膚病
- 地方:生殖道
概述,分類,外陰毛囊炎,臨床特點,輔助檢查,治療要點,
概述
女性外陰是生殖道、泌尿道和腸道三個出口的匯集處,經常有宮頸、陰道排出液及前庭大腺分泌物,以及月經和尿液的浸漬,甚至糞便的污染,加之大小陰唇間皺襞以及股生殖溝和腹股溝等處均有利於排泄物或汗液的集聚,致使外陰長期處於潮濕狀態;此外,衣著內褲的不斷摩擦和損傷及肥皂或藥液等消毒清潔劑的經常刺激,均是導致外陰部皮膚和黏膜好發皮膚病的誘因。常見的外陰皮膚病均有其共同的臨床特徵:
1、外陰皮膚病的病損與身體其他部位皮膚的病損相同,可分為原發和繼發病損。前者是皮膚病特有的病理過程所產生的損害,有斑點、斑片、丘疹、斑塊、風團、結節、水泡、大皰、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或囊腫等;後者是在原發的基礎上,經過搔抓、感染、治療處理和修復過程中所產生的病損,如鱗屑、浸漬、糜爛、潰瘍、表皮破損、結痂、瘢痕、苔蘚樣變和萎縮等。
2、外陰為陰道、尿道及多種腺體的開口處,以上各部位的炎症病變均可波及到外陰,特別是婦女常見的念球菌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常並發相應的外陰炎。故當發現外陰皮膚和黏膜有病損時,應首先排除陰道內有無原發病灶的存在。如外陰病變為繼發的,應首先針對其原發病灶進行有效治療。
3、外陰皮膚病既可單獨發生,也可能是全身皮膚病的一部分。如外陰牛皮癬、白癜風可同時在身體其他部位皮膚出現;此外,外陰皮膚病還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局部表現。
4、女性外陰是體表最隱蔽之處,一般多不願意輕易暴露。當其出現病變不適時,往往秘而不宣,聽其自然,導致病情延誤。因此,對任何外陰病損,均應儘早求治於有經驗的專科醫師。
5、不同外陰皮損可能是同一皮膚病所致,而相同的外陰皮損亦可能是由不同皮膚病引起。特別是慢性外陰皮膚病較身體其他部位皮膚病為多,有時單憑體格檢查是無法加以判斷的。因此,必須進行活組織病檢,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6、很多不明原因的慢性外陰皮膚病病程很長,往往各種治療均難達到完全治癒的目的。皮膚病的治療一般多為外用藥物,而慢性皮膚病的皮損處表皮增厚,特別是其皮層角質的存在阻礙和延緩了藥物透過皮膚層進入瘙癢神經末梢所在的真皮層,故在用藥初期多無明顯效果,此時患者要有思想準備,不能放棄治療。
分類
嚴格地說,外陰皮膚病應包括發生在外陰部皮膚和黏膜的任何疾病。但目前一般多傾向於將傳統的性傳播疾病,如梅毒、尖銳濕疣等和外陰部腫瘤排除在外。究其如何,各家意見不一。為了統一認識,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協會決定使用“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以替代以往各家所使用的下列不同名稱,包括外陰白斑、白斑性外陰炎、增生性外陰炎、神經性皮炎、外陰乾枯症、硬化萎縮性苔蘚等。並根據外陰皮膚組織病理性特徵的不同,將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分為下列不同類型:
1、增生性營養不良:① 無不典型增生;② 不典型增生(輕度、中度、重度);
2、硬化性苔蘚營養不良;
3、混合性營養不良:① 無不典型增生;② 不典型增生(輕度、中度、重度)。
上述分類法雖已為人們廣泛採用,但系根據組織病理學特徵而分類的,臨床醫師單憑肉眼檢查很難加以判斷,且事實上也未發現外陰病損組織中有明確的血管神經營養失調的存在。為此,1987年國際外陰病研究協會又與國際病理學家學會共同討論,建議廢止以往所用的“外陰營養不良”分類法,代之以外陰皮膚病新的分類法。(見下表)
外陰皮膚病分類法
皮膚和黏膜非贅生性上皮病變 |
鱗狀上皮細胞增生 |
硬化性苔蘚 |
其他皮膚病 |
外陰贅生性鱗狀上皮內瘤變(VIN) |
輕度不典型增生(VIN Ⅰ) |
中度不典型增生(VIN Ⅱ) |
重度不典型增生(VIN Ⅲ) |
原位癌(VIN Ⅳ ) |
外陰毛囊炎
主訴:外陰出現散在小膿瘡,自覺瘙癢、疼痛。
臨床特點
1.主要症狀 自覺癢痛,初起時要為粟粒大丘疹,逐漸形成小膿瘡,可為單個或多個,互不融合,局部刺激,導致癢痛。
2.次要症狀 小膿瘡若融合,可出現局部脹痛及觸痛。
3.體徵 開始在毛囊扣及其周圍出現疼痛,皮膚略紅,漸漸有紅皰突起,在紅袍頂部有一根毛髮突出。如有話膿可在紅皰頂部出現一個小白點。膿頭逐漸增大,呈錐狀隆起,數日後結節中央組織壞死變軟,出現黃色小膿栓,再過數日膿栓脫落,排除膿液,炎症逐漸消退,但常反覆發作。
輔助檢查
結合症狀、體徵及病變與毛囊關係一般可明確診斷。還可採取以下輔助檢查。
1.首要檢查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有升高。
3.檢查注意事項 反覆發作者,要注意檢查是否同時患有糖尿病。
治療要點
1.治療原則 去除病灶,防止復發。
3.治療注意事項 應注意保持局部乾燥清潔,避免搔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