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近山村村民委員會,處源口之外,以方位命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近山村村民委員會
- 所在區域:浙江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Wàijìnshān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外近山村村民委員會,處源口之外,以方位命名的地名。
外近山村村民委員會,處源口之外,以方位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村處內近山之外,故名外近山。歷史沿革1948年列為毓秀鄉第十三保;1950年劃為第十三村,隸沐塵鄉;1956年建躍進高級社,隸沐塵鄉;1958年改成生產隊,隸沐塵...
近山村村民委員會 近山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由城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地名含義 因靠近軍山、劍山,故名。歷史沿革 1981年近山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改稱為近山村。2001年村居合併調整時被撤銷。
晶山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因地理實體特徵、所處地理位置和職能範圍得名。地名含義 長壽縣誌載“吾邑之郊有二山,西曰菩提山,東曰晶山”(日出而光臨之曰晶山),村以晶山為名。同時為處理本村民眾自治事務設立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49年為焦家鄉5保,1950年為焦家鄉5村,1958年為龍溪(區)人民公社18管...
西邊山村村民委員會,以其標誌性地物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有座山,山體高大,坐西朝東,又因村委會駐地,故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廢除保甲制,為自然行政村,屬桃源河鄉;1958年為西邊山大隊,隸屬紅旗公社;1961年屬桃源河公社,1969年屬諸佛庵公社;1972年復屬桃源河公社;1983年改鄉建制,改西邊山...
挨山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以境內地形地貌及其職能得名。地名含義 原名桂花大隊,後以轄區位於大山腳更名為“挨山”。因需處理本村民眾自治事務,故設立此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0年前後屬仁沱鄉第五保。1956年為仁沱鄉桂花村。1958年為仁沱公社桂花管理區。1962年為桂花大隊。1980年為挨山大隊。1984年為仁沱鄉...
邊山村村民委員會,房屋緊挨後面山,屋基占了半邊山,趙氏人家占了95%以上,故而起名趙家邊山。地名含義 原屋基占了半邊山,故起名邊山。歷史沿革 趙氏(邊山)上五至六代人,挨山建了第一棟房屋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又先後建了新屋、上新屋、六合、大元、青家以及上邊山等土改時期把這些地方劃邊山村,...
里山村村民委員會 里山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表示村村處於深山裡的小坑旁。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洪塘鄉三村,1956年稱里山農業社,1958年名里山生產隊,1961年稱里山大隊, 1983年為里山村委會。2004年併入洪塘村委會。
東邊山村村民委員會 東邊山村村民委員會,以其轄區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村處大山的西邊而得名。歷史沿革 1970年成立東邊山生產隊,1984年後隨人民公社解體改為東邊山村。於2016年3月21日區劃調整時撤銷此名。
旁山村村民委員會 旁山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行使對旁山村辦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能,故名。歷史沿革 1961年為旁山大隊;1984年撤社設鄉時為旁山村;2015年撤鄉合鎮時旁山村撤銷。
新碧村村民委員會 新碧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在村外路邊有一塊石頭像石壁,原名石壁,因重名,1981年改稱新碧。因地處山區,林木蒼翠碧綠,是個景色優美的新山村,故名。歷史沿革 歷史以來都以新碧為名,1985年成立新碧村委會。2013年行政村規模調整,撤銷新碧村,合併到大林村。
嚴山村村民委員會 嚴山村村民委員會,以山名命名。地名含義 因本村的村民都環繞嚴山周邊居住故稱嚴山村。歷史沿革 高級社時為保豐38社,全家村,人民公社時更名為嚴山大隊,政社分設後更名為嚴山村村民委員會,蘇虎政(2011)10號撤銷嚴山村村民委員會。
清山村村民委員會 清山村村民委員會是四川省地名,鐘祥鎮人民政府命名。地名含義 以境內清水山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為清山村,1958年為清山大隊,1984年更名為清山村,2007年清山村併入青石村。
向山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地處大片田地間,靠近象山,取諧音字“向”,得名向山田埠,且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槐林區;1952年分屬壩鎮區壩鎮鄉、毛公鄉、泉水鄉、向山鄉;1956年屬壩鎮鄉;1958年成立夏店、向山大隊,屬壩鎮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成立...
對山村村民委員會 對山村村民委員會,1950年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村民希望糧食可年年豐收、谷堆如山、豐衣足食。歷史沿革 1958年為對山生產隊, 1958年為對山大隊,1984年改稱對山村民委員會。
舊山村村民委員會 舊山村村民委員會是四川省地名,1984年設立村委會報區政府審批得名。地名含義 此村所在位置相比較其他地方而言看起來很舊,故而得名。歷史沿革 2010年9月,馬府函(2010)63號文批覆,該村以與其他村合併,現已消失。
宋口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原名塘頭,因重名,改為宋口,其處於宋家山村的外口頭。歷史沿革 解放屬三井鄉,1958年為宋口生產隊,1961年併入宋家山大隊,1963年分出為塘頭大隊,1981年因重地名更名為宋口大隊,1984年改稱宋口村民委員會。2013年行政村規模調整,撤銷原村建制,並至三井村村民...
院山村村民委員會 院山村村民委員會,2008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院山自然村命名。歷史沿革 1986年從孟寨村委會劃出,成立院山村委會至今。
麗山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設立麗山村。地名含義 此沖花草茂盛,風景秀麗,故名。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以後設立大隊。1984年撤大隊設立村(居委會),隸屬船灣鄉管轄,1995年撤鄉建鎮。2005年將利村村、肥株村合併設立麗山村。2015年清水江鄉與船灣鎮成建制合併設立船灣鎮。2016年將大界村、麗山村、四方居委...
他山村村民委員會 他山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他山村,他山洞。歷史沿革 他山洞,他山村,歷來他山洞,1982年劃為他山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將他山、志坪、車田三個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車田村。
小山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設立,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小山而得名。歷史沿革 明代,屬常熟縣感化鄉第九都;清代,屬常熟縣崇素鄉第九都;民國時期為常熟縣三塘鄉;1950年,屬常熟縣雙塘鄉;1956年,屬常熟縣雙塘鄉第二高級社;1958年,屬常熟縣恬莊公社二大隊;1962年,劃歸沙洲縣;1983年,為小山村...
嵔村村民委員會 嵔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得 名 的 地 名。地名含義 北宋南遷,趙家後代遷此為紀念老先輩開創江山之功,把山加上老成為“嵔”取名嵔。歷史沿革 2001年併入南朱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消亡。
作為遠近有名的窮山村,“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姑娘嫁山外,後生光棍多。”是昔日泰山村的真實寫照,歷來就是民政部門扶貧救濟最多的村之一,屬龍湖鎮的經濟落後村。2007年,龍湖鎮政府為了改變泰山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決定給村里找一位“雙強”書記,找來找去就找到了已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他和村裡的黨...
外陳村 外陳村位於柯城區九華鄉東北部,處在廟源溪的上游,距離衢城18公里,村莊依山而建,一條小溪貫穿整個山村, 村口有梧桐祖殿又名衢州春神殿,是供奉梧桐春神的一種特有寺廟與社壇結合的公共活動場所。整座建築分前殿、主殿、東配殿和西配殿主樑上繪有木神駕與的兩條飛龍。二進二明堂,大門門券頂有石匾額...
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19年,下莊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其中,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11344.56元),讓村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大改觀。2016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毛相林43年堅守偏遠山村,堅持...
村民自主管理,權利在於村民委員會。村委會接受膳房堡鄉政府機關的指導。經濟概況 草原天路風景區未修建前,正北溝村和其他偏遠山村一樣,一直延續著傳統的農耕模式,農業生產自給自足,村民靠貧瘠的土地和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所有人家收入來源少,生活較為窘迫。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婦女和老人在村里務農...
撤銷高樓鎮象垟村、樟垟村、社後村等3個村民委員會。將其管轄區域合併,設立江隆村民委員會。新村有戶數596戶,總人口2321人,行政區域面積3.1平方公里,正式黨員數53人。東興村 撤銷高樓鎮東升村、軟山村等2個村民委員會。將其管轄區域合併,設立東興村民委員會。新村有戶數338戶,總人口1229人,行政區域面積3...
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該村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近三年來,村里至少投入600多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2013年一年就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一個公園,改造、整治了500多米長的芝溪,並在小溪兩岸營造了綠化景觀。另外,還對部分古建築進行了修繕。作為一個以古村落為特色的小山村,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做好“保護、傳承、...
瀋陽市遼中區茨榆坨街道後邊外村 瀋陽市康平縣東升鄉東升村 大連市旅順口區龍頭街道東北山村 大連市普蘭店區楊樹房街道戰家村 大連市瓦房店市太陽街道王店村 鞍山市千山區東鞍山街道獐子窩村 鞍山市千山區唐家房鎮太平溝村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大孤家鎮王小堡村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南天門村 本溪市平山...
截至2011年末,原麻柳鎮轄新街、沿江2個居民委員會,萬寶寨、任家廟、金鼓寨、松樹包、走馬梁、馮家壩、碾盤灣、地藏寺、爛泥湖、銅鼓堆、雙堰塘、新安寨、沙河、劉家壩、野鴨子、四方碑、斑竹園、八廟橋、三清廟、聖龍廟、羅頂寨、福里廟、蓮花境、西興寺2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2個居民小組、208個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