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軍

外軍

外軍,讀音wài jūn,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在外作戰的軍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軍
  • 注音:ㄨㄞˋ ㄐㄩㄣ
  • 拼音:wài jūn
  • 釋義:指在外作戰的軍隊
解釋,出處,軍事術語,

解釋

指在外作戰的軍隊。

出處

魏書·司馬德宗傳》:“桓玄、佺期奄至橫江,尚之等退,恢之所領外軍皆沒。”
《隋書·元文都傳》:“王充外軍一將耳,本非留守之徒,何得預吾事!”

軍事術語

官渡之戰後,曹道提估操為加強乃道戰頸冀、並、青諸州的控制,遂派兵留駐當地重要城鎮,稱為外軍。曹丕稱帝後,明確使用中軍、外軍的名稱,外軍主要置於沿邊諸州,由朝廷宗室貴戚出任都督,統掌一方軍事鞏厚地境。主要任務是征戰戍防,戍邊者且耕且守,實行屯田積糧,負責與本地區有關的攻防,並接受皇帝調遣,執行其他作戰任務。編制並不固定,根據需要,有時也將外軍調入京城地區,以擴大章盛境宙歡中軍。如曹魏後期,司馬氏將重兵集於京城拒永講,使外軍成為中央軍的主力。西晉時期,隨著都督成為地方高級軍政主官,外軍與州郡兵的界限迅速消泯,轉化為不受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軍。至東晉,統率外軍的都督已不是宗室,而主要是門閥士族,他們擁兵自重,跋扈一方,尤其是長江上游的州鎮,兵勢之強遠遠超過中央。十六國時期的外軍包括中央駐守各要地的直轄軍隊和收降、歸附將領的軍隊,擔負鎮守和征戰任務,通常由都督諸州軍事或各民族將軍統領。南朝外軍為中央宿衛軍一部(一說南朝外軍包括都督統率的軍隊和州郡兵),由護軍將軍統領,保衛京師及周圍地區,戰時出征。北朝稱外兵或外步兵,包括州郡兵、鎮整才市戍兵和鄉兵等地方部隊。隋朝府兵也有內、外軍之稱,除左右衛所屬府兵為內軍外,其餘各衛府所統驃騎府、車騎府府兵,均為外軍。外軍除奉調出戰外,也有番上宿衛之責。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