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九章。第一章為導論部分,概括介紹研究動機、研究意義,界定研究範圍,明確研究架構與內容,並提出可能的創新與不足之處。第二章詳細梳理有關外資進入效應的相關研究文獻,將文獻分為外資進入對巨觀經濟發展影響、外資進入對微觀企業效率影響、外資進入對企業競合關係影響以及外資進入對福利水平影響四部分,並對重要文獻進行評述。第三章採用新實證產業組織研究方法考察外資進入對中國製造業市場勢力波動的影響,即外資進入的競爭與壟斷特徵,進一步採用並拓展了計算福利損失的模型,用以計算外資競爭與壟斷引致的福利效應。第四章聚焦於外資異質性問題,從外資來源異質性和外資組織形式內生性入手,著重分析外資來源地不同對生產率影響的差異以及外資內生組織形式選閥膠察陵擇對生產率的影響。第五章考察外資進入的技術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研究了製造業總體總生產率增長的來源,探索了外資企業進入對製造業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及其貢獻。第六章主要討論外資進入帶來的資源配置及其福利變動。第七章主要研究外資進入如何影響勞動等要素的最佳化配置。第八章拓展研究的範圍,以中國加入
WTO作為天然她遷晚的經濟學實驗,探討中國市場開放帶來的市場勢力效應。第九章進行研究總結,提出外資管制的政策與建議。
作品目錄
| |
| 第七章 外資進入、市場選擇與要素配置:福利損失視角 |
| |
| |
| |
創作背景
考察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實訴求,這與改革開放後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的事實密不可分,尤其是21世紀以來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巨觀和產業層面的衝擊更不可小視。因而,必須尋找外資影響中國市場以及產業組織方式的經驗證據,才能更好地推進外資的管制政策最佳化。基於此,《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與管制政策研究》深入研究了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與管制政策調整方案。
作品思想
該書將外資的競爭與壟斷效應、生產率外溢效應、技術效應、資源配置效應、福利變動效應統稱為廣義的市場效應,境旬阿運用新實證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揭示了外資進入對市場競爭影響方式、描述了拒才外資進入對生產效率影響方式和渠道、提出了外資進入引致福利效應測度方法,最終為外資管制提供一個基本框架。全書基本結論如下。
第一,中國製造業各細分行業存在顯著的市場勢力,製造業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外資進入對產業市場勢力溢價水平有顯著影響,外資進入同時表現出競爭特徵和壟斷特徵,引致的福利效應正負兼有,淨福利效應為正。第陵膠拒妹三章估計了製造業整體及各細分產業市場勢力溢價水平,檢驗了FDI的壟斷競爭效應,並測度了FDI的壟斷競爭引致的福利問題。結果顯示,製造業各行業存在顯著的市場勢力,但市場勢力受製造業外部經營環境影響較明顯,此次金融危機前後市場勢力溢價水平波動較大。全樣本結果顯示製造承堡船業市場勢力溢價水平約為6.2%,但危機前樣本表明市場勢力溢價高達22.1%。從製造業總體來看,外資進入與市場勢力之間表現出U形非線性關係,拐點基本穩定在外資比重為0.473—0.540的區間內。FDI總體上具有促進競爭的效應,福利效應為正;只在三個產業中FDI表現出反競爭效應而福利減少。通過該書的測算,1999—2010年,FDI的進入所帶來的競爭,使得這些產業潛在的壟斷福利損失降低了3334.69億元,但FDI的反競爭效應使得部分行業壟斷福利損失增加了2407.44億元。
第二,外資來源的異質性和外資組織形式選擇的內生性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生產率外溢效應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存在一個最優的考慮外資來源、組織形式選擇和本土所有制結構的效率外溢組合框架。第四章的實證部分在外資來源異質性、外資企業組織形式內生選擇的語境下大致給出了一個“外資來源+不同所有制內資企業”組合的效率框架。通過檢驗外資來源異質性和外資企業組織形式差異性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生產率外溢效應,發現外資來源的異質性對不同所有權類型的內資企業生產率影響是不同的。對國有企業來說,西方外資和港、澳、台資的進入均顯著提高了其生產率水平,但港、澳、台資的生產率溢出效應更大;對私營企業來說,西方外資和港、澳、台資的進入對其生產率影響有實質性差異:西方外資的進入不但沒有提高私營企業的生產率水平,反而顯著抑制了私營企業生產率的提高,而港、澳、台資的進入則顯著提升了私營企業的生產率水平。此外,外資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的差異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內資企業生產率影響也存在差別。合作形式的外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最大,合資形式的外資對國有企業的影響大於私營企業,而獨資形式的外資對私營企業的影響大於國有企業。
第三,中國製造業整體總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源於資源再配置效率,而外資的進入是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第五章引入一個與傳統索洛余值方法相一致,同時具有微觀基礎的總生產率增長分析框架,實證考察了中國製造業增長的來源、外資進入帶來的技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研究發現:製造業的增長主要來源是資源的再配置效應。在樣本考察期內,實證結果顯示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上大於技術效率,這表明中國製造業增長的首要源泉可能不是來自企業技術效率的提高,而是資源的再配置帶來的效率提升;而外資的進入是中國製造業增長的重要渠道。外資企業的總生產率增長高於製造業整體水平,其技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也高於製造業整體均值。外資進入製造業引致的增長同時源於外資企業較高的技術效率和較優的資源配置水平,其中外資企業更高的資源配置效率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楊振,男,1985年12月出生,山東聊城人,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中央黨校“人才強校專項基金”優秀教研人才資助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國際商務與市場經濟理論。
第二,外資來源的異質性和外資組織形式選擇的內生性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生產率外溢效應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存在一個最優的考慮外資來源、組織形式選擇和本土所有制結構的效率外溢組合框架。第四章的實證部分在外資來源異質性、外資企業組織形式內生選擇的語境下大致給出了一個“外資來源+不同所有制內資企業”組合的效率框架。通過檢驗外資來源異質性和外資企業組織形式差異性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生產率外溢效應,發現外資來源的異質性對不同所有權類型的內資企業生產率影響是不同的。對國有企業來說,西方外資和港、澳、台資的進入均顯著提高了其生產率水平,但港、澳、台資的生產率溢出效應更大;對私營企業來說,西方外資和港、澳、台資的進入對其生產率影響有實質性差異:西方外資的進入不但沒有提高私營企業的生產率水平,反而顯著抑制了私營企業生產率的提高,而港、澳、台資的進入則顯著提升了私營企業的生產率水平。此外,外資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的差異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內資企業生產率影響也存在差別。合作形式的外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最大,合資形式的外資對國有企業的影響大於私營企業,而獨資形式的外資對私營企業的影響大於國有企業。
第三,中國製造業整體總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源於資源再配置效率,而外資的進入是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第五章引入一個與傳統索洛余值方法相一致,同時具有微觀基礎的總生產率增長分析框架,實證考察了中國製造業增長的來源、外資進入帶來的技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研究發現:製造業的增長主要來源是資源的再配置效應。在樣本考察期內,實證結果顯示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上大於技術效率,這表明中國製造業增長的首要源泉可能不是來自企業技術效率的提高,而是資源的再配置帶來的效率提升;而外資的進入是中國製造業增長的重要渠道。外資企業的總生產率增長高於製造業整體水平,其技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也高於製造業整體均值。外資進入製造業引致的增長同時源於外資企業較高的技術效率和較優的資源配置水平,其中外資企業更高的資源配置效率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楊振,男,1985年12月出生,山東聊城人,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中央黨校“人才強校專項基金”優秀教研人才資助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國際商務與市場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