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褂,指清代服飾名稱。清代以“袍褂”為正裝,即服飾主體由大襟右衽的袍與罩在袍外的外褂兩部分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褂
- 拼音:wài guà
- 注音:ㄨㄞˋ ㄍㄨㄚˋ
- 詞性:名詞
外褂,指清代服飾名稱。清代以“袍褂”為正裝,即服飾主體由大襟右衽的袍與罩在袍外的外褂兩部分組成。
外褂,指清代服飾名稱。清代以“袍褂”為正裝,即服飾主體由大襟右衽的袍與罩在袍外的外褂兩部分組成。...
如: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小褂(中式的貼身穿的單上衣);長褂;短褂 (3)...組詞:外褂 褂子 馬褂 造句:她身上穿著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 褂古籍解釋 編輯...
袍褂,漢語辭彙。拼音:páo guà,釋義: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舊時男子所穿的長袍馬褂。...
褂子,多見於北方人方言裡。上衣,除背心、棉襖等冬衣以外的統稱,有時特指外套。...... 較外褂為短的稱馬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褂子上釘的可是獅子...
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
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清初馬褂是沒有立領的到了清朝...
補褂朝珠是清朝正式官服和衣服上的裝飾品。...... 補褂,清朝官員的正式官服,青色貢緞製成的外褂,前後開叉,胸、背各繡一塊方形的圖案,文官修鳥(如仙鶴、錦雞、...
補服,又稱補褂,外褂,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用以區別官職差別,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如...
朝服:皇后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
袞服是清代皇帝禮服和吉服的外褂,皇帝穿禮服時,朝服外一般要穿袞服(冬季為端罩),穿吉服時,龍袍外一般也要穿袞服(冬季有時以貂皮黃面褂替代);皇子所穿外褂...
端罩(duān zhào ),滿語叫“打呼”,清代服飾名。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一種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