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砷在包氣帶中的穩定化過程及控制機理》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黃冠星、張英、劉景濤、劉春燕、裴麗欣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源砷在包氣帶中的穩定化過程及控制機理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黃冠星、張英、劉景濤、劉春燕、裴麗欣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180066 |
成果名稱 | 外源砷在包氣帶中的穩定化過程及控制機理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黃冠星、張英、劉景濤、劉春燕、裴麗欣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4-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5-12-01 |
主題詞 | 外源砷 包氣帶 穩定化 |
成果摘要
本項目在解剖典型包氣帶砷污染場地的基礎上,選取了鐵粉、氧化還原條件、溫度、粒徑以及污染負荷等五個環境因素,利用真空冷凍乾燥作為土樣砷形態分級的前處理方式,通過改進的連續提取技術,取得了以下成果:1、最佳化了土樣砷形態分級前處理方法,比對自然風乾、烘乾以及真空冷凍乾燥這3種乾燥方式,認為真空冷凍乾燥方式是進行土壤砷形態分級提取的最佳前處理方式;2、揭示了包氣帶砷的穩定化過程及添加鐵粉對其影響,指出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過程呈現階段性特徵,每個階段均表現為相對易遷移的形態向相對難遷移的形態轉化,並在實驗結束時(180d)穩定化作用仍在持續,添加鐵粉明顯提升了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進程,並急劇加大了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程度;3、粒徑越細、溫度越高、污染負荷越低包氣帶外源砷(III)的穩定化程度越高,越偏向氧化環境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程度也越高。上述研究進展將為包氣帶砷的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提供基礎資料,也將為包氣帶砷污染修復提供基礎科學依據。,本項目在解剖典型包氣帶砷污染場地的基礎上,選取了鐵粉、氧化還原條件、溫度、粒徑以及污染負荷等五個環境因素,利用真空冷凍乾燥作為土樣砷形態分級的前處理方式,通過改進的連續提取技術,取得了以下成果:1、最佳化了土樣砷形態分級前處理方法,比對自然風乾、烘乾以及真空冷凍乾燥這3種乾燥方式,認為真空冷凍乾燥方式是進行土壤砷形態分級提取的最佳前處理方式;2、揭示了包氣帶砷的穩定化過程及添加鐵粉對其影響,指出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過程呈現階段性特徵,每個階段均表現為相對易遷移的形態向相對難遷移的形態轉化,並在實驗結束時(180d)穩定化作用仍在持續,添加鐵粉明顯提升了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進程,並急劇加大了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程度;3、粒徑越細、溫度越高、污染負荷越低包氣帶外源砷(III)的穩定化程度越高,越偏向氧化環境包氣帶外源砷(III)和砷(V)的穩定化程度也越高。上述研究進展將為包氣帶砷的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提供基礎資料,也將為包氣帶砷污染修復提供基礎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