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南寺

外家南寺

外家南寺金 ● 元好問

鬱郁秋梧動晚煙,一夜風露覺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 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 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外家南寺
  • 創作年代:金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元好問
作者介紹,詩句賞析,

作者介紹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使人元結合裔。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好問出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歷任掖縣、陵川令,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於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 ,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 ,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 ,以著述存史自任 。採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餘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金史》卷一二六附傳元德明。繆鉞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於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 》,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卷,《遺山樂府》五卷,《續夷堅志》四卷。《全金元詞》收錄三百八十餘首,最為完備。

詩句賞析

元好問是金國的官員。金亡於蒙古太宗六年,他寫這首詩時,已經過了四年“家亡國破此身留”的遺民生活。境異情移,這裡雖然還能喚起他兒時的親切回憶,但亡國之悲,流離之痛,已浸染了南寺風光。因此,殘陽亂蟬的深秋景物,只能勾起詩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滄桑之感。詩的前四句,就是這種遺民之“情”與殘秋之“景”相融合的產物。寓情於景,情景相生,構成了一幅聲色淒清的畫面;後四句,從“今日”追溯到“當年”,再回首現今,物是人非,滄海桑田。1]“鬱郁”二句:陰森森的梧桐樹在秋日的晚煙中搖動,滿庭寒涼的風露,更感到秋天特地來到這兒了。鬱郁:樹木茂密貌。秋偏:意謂秋意不平均偏在這兒。[2]“眼中”二句:我親眼看到,高高的河岸變成了深谷,西墜的殘陽,加上亂噪的蟬聲,使人更添愁緒了。高岸移深谷:《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詩中以寄金亡後的滄桑這感。兩句寫經歷亡國後的愴痛心情。[3]“去國”二句:離開了國都的衣冠之士,終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來到外家,不禁回憶起少年時摘梨栗的往事了。“去國”句:參看《眼中》詩注。遺山《東平送張聖與北行》詩亦云:“去國衣冠元易感,中年親友更相關”與此同意。外家:指外祖父母家。梨栗:陶潛《責子》詩:“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因以梨栗為兒童時代生活的象徵。兩句對比鮮明,所感甚大。[4]“白頭”二句:我到了年老頭白,走遍了人間,但仍在寺院的窗下,借榻而眠。榻:臥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可坐可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