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管理史教程

考慮到我國的管理教育正方未艾,迫切需要了解外國教育管理思想和實踐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當作者在80年代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時候,就萌發了寫作《外國教育管理史教程》的想法,為此,作為前期研究,出版了譯著《現代美國教育管理》和專著《當代外國教育思想述評》、《外國教育史綱》等,同時發表了一批關於國別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理論研究的文章,《外國教育管理史教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寫成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外國教育管理史教程
  •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32
  • 定價:12.00
  • 作者:袁銳鍔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121157, 7536121156 
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古代希臘的教育管理
第二節 古代羅馬的教育管理
第三節 柏拉圖和昆體良的辦學思想

第二章 西歐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管理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管理
第三節 奧古斯丁和夸美紐斯的辦學思想

第三章 近現代英國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英國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英國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洛克、斯賓塞和懷特海的辦學思想

第四章 近現代法國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法國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法國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盧梭和馬里坦的辦學思想

第五章 近現代德國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德國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德國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赫爾巴赫、 第斯多惠、凱興斯泰納的辦學思想

第六章 近現代俄國(含前蘇聯)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俄國(含前蘇聯)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俄國(含前蘇聯)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烏申斯基、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和巴班斯基的辦學思想

第七章 近現代美國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美國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美國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杜威、巴格萊、布魯納和布盧姆的辦學思想

第八章 近現代日本的教育管理
第一節 近現代日本的教育行政
第二節 近現代日本的中國小和高等學校管理
第三節 福澤諭吉和小原國芳的辦學思想

第九章 現代外國教育管理思想
第一節 科學管理學說
第二節 民主的人際關係學說
第三節 科層組織學說
第四節 開放系統學說及其他
後記
參考文獻

文摘

為配合學科結構課程,布魯納在教育前輩的啟發下提出了“發現學習”。根據觀察和研究,他認定兒童在學習中與科學家一樣,都是有發現能力的,況且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人的認識過程正是通過主動地對進入感官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套用,才得以向環境學習、適應以至改造環境的。因此,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該是假設式的,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
布魯納說:“美國今天的教育,重新強調追求優異成績……這不但同我們教什麼有關係。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我們學生的興趣也有關係。”①他認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的興趣,因此建議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學生有新發現的感覺,把必須要說的東西轉化成為兒童思維的形式,以啟發兒童對正在學習的東西的興趣,並隨之一般地發展他對智育活動的適當態度。布魯納指出,在美國當時實行獎優制度,給予自然科學和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國家獎學金的情況下,如果再過分強調獎勵、競爭之類的外在刺激,勢必毀掉大批在學習成績上暫時落後的學生,同時使數學和自然科學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學術事業貶值,而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與數學、自然科學具有同等學術價值。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產生於“信息革命”的時代,反映了時代的氣息和特徵,又給予這個時代的教育改革以深刻的影響。他在總結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成為西方現代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流派的代言人。

後記

本書的完成,實現了我的一個宿願。考慮到我國的管理教育正方興未艾,迫切需要1解外國教育管理思想和實踐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當我在80年代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時候,就萌發了寫作本書的想法。為此,作為前期研究,出版了譯著《現代美國教育管理》和專著《當代外國教育思想述評》、《外國教育史綱》等,同時發表了一批關於國別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理論研究的文章,本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寫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參閱了大量的中外文獻資料(其中主要有本書附錄的參考書目等),得到了許多學者和親友的幫助,我藉此機會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要感謝我的夫人彭雄兒老師幫助我蒐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感謝本書責任編輯張敏小姐極其認真負責的工作。
本書雖然完成了,但我卻感到這只是我本人在研究外國教育管理的歷史和現狀方面前進了一步。這本小書根本無法窮盡這個龐大的研究課題。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的補充和深入研究,我將繼續努力,也期望更多地與學界同仁和教育實踐工作者切磋研究。本書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