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是2013年8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屠格涅夫

基本介紹

  • 書名: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
  • 譯者:巴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7470
  • 作者:屠格涅夫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87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選內容介紹:收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中短篇7篇,以情感纏綿的抒情故事為主,代表了其創作風格,結構嚴謹,形象鮮明,他的小說不僅迅速及時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而且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恰當的言語、行動,通過對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對俄羅斯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屠格涅夫 作者介紹: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小說、戲劇創作。《獵人筆記》使他蜚聲文壇。作品以俄羅斯山川風物為背景,通過遊獵間的見聞。廣泛描繪了農奴和地主的群像與生活。語言優美、生動、凝練而富有音樂感,對俄國文學語言發展有重大影響。除《羅亭》、《貴族之家》等長篇小說,他還創作了許多精彩的中篇小說,其中大部分是以貴族為主體的抒情性作品。

專業推薦

名人推薦
他如一個感應器,將大千世界的聲響、色彩一一收納,經過或長或短的孕育期,轉化為光彩奪目的作品。——莫泊桑

圖書目錄

多餘人日記
三次巧遇
書信
木木
阿霞
初戀
春潮
愛之凱歌

序言

前言


.....
俄國文學著名作家,伊·屠格涅夫(1818—1883)以其豐碩和精彩絕倫的創作彪炳世界文學史冊,他那六部長篇小說足以構成俄國十九世紀中葉的編年史,他那“意外”成功的《獵人筆記》傾倒無數讀者,他那詩意盎然和哲理深邃的《散文詩》傳頌至今,還有,他那妙趣橫生和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更是令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如今,人民文學出版社集結文豪,擷取經典,出版叢書,其中,屠格涅夫的八部中短篇小說入圍,真可謂盛大饗宴。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是他整個創作中又一道靚麗風景線,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並不亞於其他任何體裁的作品,甚至在藝術上更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作家本人對此也是情有獨鐘,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偏愛中短篇小說更甚於長篇小說,正如他偏愛“米羅的維納斯”更甚於“一七八九年的宣言”。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創作始於一八四一年的《安德烈·科洛索夫》,止於一八八二年的最後短篇《死後》,前後寫了四十年,寫就三十五篇,近一百三十萬字。他的中短篇小說幾乎部部動人,篇篇精彩,其中倍受稱讚的比比皆是:《安德烈·科洛索夫》深受列寧的喜愛,《三幅畫像》深受別林斯基讚許,《阿霞》讓車爾尼雪夫斯基激動不已,《三次巧遇》叫杜勃羅留波夫淚如泉湧,《夠了》和《浮士德》令托爾斯泰拍案叫絕,《幽靈》使人百思不得其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悟箇中滋味,《旅長》和《草原上的李爾王》岡察洛夫認為是極品,《不幸的姑娘》福樓拜認為是傑作,《佩圖什科夫》深受涅克拉索夫的稱讚,《多餘人日記》屠格涅夫自己認為是上乘之作,《書信》得到批評界的一致肯定和讚揚,《木木》膾炙人口,《初戀》愛不釋手,《愛之凱歌》廣為流傳,《春潮》很快被譯成多國文字,等等。可以這樣說,每一篇都是作者的心血力作,每一篇都不能不讀。
然而,為不辜負讀者的期待,要從這浩瀚而又絢爛的佳作中選取精品,且不說編者煞費苦心,僅在取捨之間就足夠編者棘手難從。令人欣慰的是,編者不辭勞苦,萬般採擷,終於從中選出八篇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作,它們是:《木木》、《阿霞》、《初戀》、《書信》、《春潮》、《多餘人日記》、《三次巧遇》和《愛之凱歌》等。這些小說基本涵蓋了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的方方面面。
《木木》是名篇,發表於一八五四年,作者以自己母親為原型刻畫了一個頤指氣使、專橫跋扈的女地主形象,同時又以家奴安德烈為原型刻畫了主人公格拉西姆的形象。誠然,小說的反專制主題顯而易見,因為它誕生於拘留所中。它的現實意義驚動了官方,但俄國評論界普遍看好這個短篇,阿克薩科夫非常喜歡它,認為主人公是俄國人民的象徵,體現了俄羅斯性格。小說構思十分奇妙,採用對比和擬人手法講述了一個聾啞農奴和他心愛的小狗木木相親相愛,相依為命,後又迫於女主人之命親手處死它的故事。小說以抒情的筆觸娓娓道敘格拉西姆沉溺於木木的場景以及迎著朝陽大踏步地返回故鄉的情景,讀來感人至深,英國作家加萊爾認為:“這是全世界最動人的故事”。
《阿霞》的成功之處正在於作者塑造了阿霞和恩·恩兩個鮮活的性格,表現出作者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才能。作者聲情並茂地講述了男女主人公那一波三折,得而復失的愛情故事。為了渲染氣氛,作者更是著力描繪各種美不勝收,詩情畫意的異國風情:月光下的萊茵河野渡、河畔的寧靜小鎮、葡萄園裡高高山崗上的小屋、廢墟里處處殘垣斷壁、德國偏僻角落的山野風光,還有那鄉村靜謐的田園生活……所有這一切不僅為故事主人公提供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它們構成一幅具有強烈的浪漫氣息的背景。《阿霞》的問世成了俄羅斯文壇時下的大事,產生了轟動效應,整個《現代人》編輯部都因它而興奮和喜悅不已,就連最為功利的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不得不佩服,進而為小說寫下長篇評論文章《幽會中的俄羅斯人》。無疑,《阿霞》標誌著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它理所當然成為其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初戀》與《阿霞》無論從小說內容(愛情故事),還是從創作手法(以紀實為主)上來看都可以說是珠聯璧合的姊妹篇。《初戀》的故事是真實的,但更真實的是作者的情感世界,他不僅和盤托出自己對初戀的全部內心感受,而且更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那種獨特而又複雜的精神體驗全都告訴讀者。初戀人皆有之,但凡回想起自己初戀的人都會身心激動,何況剛過而立之年的屠格涅夫追憶情竇初開的少年初戀時更是心潮激盪,洶湧澎湃,心緒難以遏制,以至於傾注全部感情,如歌如訴,如痴如醉,難怪後來屠格涅夫回憶道:“《初戀》是我最愛的一部作品”。然而,《初戀》的基調低沉而又令人惆悵,是悲劇性的回憶。照屠格涅夫的理解,初戀本不該有情敵出現,但他所遭遇的初戀不但有情敵,而且恰恰是自己的父親,兒子則注定成為犧牲品。初戀本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在,可是,初戀對屠格涅夫來說既是一首歡歌,又是一杯苦酒。
《書信》較少反映現實生活,更多反映的是作家精神層面的生活狀態。為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屠格涅夫不惜時間和筆墨,嘔心瀝血,歷時十年才寫成這個短篇,他甚至把自己與維阿爾多那段曠世之戀也寫進小說。《書信》基本上以愛情為主題,傾訴作者對愛情生活的體驗,並真實地記錄下愛的感受,作者這樣寫道:“原來真正的愛情完全不像我們過去所想像的那種感情。愛情甚至不是一種感情,它是一種疾病,靈魂和肉體的某種狀態;……在愛情中一方是奴隸,另一方是主子,無怪乎詩人們把愛情描寫為加在人身上的鎖鏈。對,愛情是鎖鏈,而且是最沉重的鎖鏈。至少我得出了這樣一個信念,我得出這個信念是通過經驗的,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的,因為我至死仍是一個奴隸”。正因為小說是“經驗之談”,因此,小說發表後立即引起《莫斯科新聞》、《彼得堡新聞》和《讀書文庫》等報刊文章的高度評價,尤其對屠格涅夫這一獨特的書信體形式予以讚揚。可見,屠格涅夫的苦心和真心自有回報,讀者的好評無疑是最高的褒獎。
《春潮》是屠格涅夫精心之作,已過天命之年的作家使出渾身解數,肆意汪洋地講述了一個如歌如潮、令人迴腸盪氣的愛情故事,而且,作者一心一意地讓讀者充分體驗兩種不同的愛情範式:溫柔型與激盪型。男主人公薩寧就曾分別經歷過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情體驗:他先與傑瑪一見鐘情,緩緩相戀;但他一旦被瑪麗亞俘虜,立刻就被她那排山倒海式的愛情激盪得不可抗拒,鬼使神差般地聽命擺布。這是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屠格涅夫用異國風情予以烘托(德國山林中兩位身穿彩色騎裝的傾心人騎著駿馬穿梭於森林之間,休憩於林中曠地,呼喊於高山之巔,迴蕩於群山之間,那裡有陽光、綠蔭、白雲和雷雨),從而為小說平添了許多浪漫色彩。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多餘人日記》是屠格涅夫早期中短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說由一位名為丘爾卡圖林的生命的最後十二天的日記構成。主人公“我”,在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和離大去不遠後決意把自己慘澹的一生付諸筆墨,公諸於世。他一生命途多舛,處處顯得多餘,於世於人他都是一個“額外的人”。雖說愛情一度照亮他的生活,但誰料想,在遭到拋棄之後等待他的則是絕望與死亡。小說讀來尤為傷感,令人心酸,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說:“我仿佛在寫一篇感傷小說,又仿佛在結束一封絕望的遺書……”。小說的敘事功能已降至底線,故事情節甚至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相反,小說中浪漫的愛情故事,強烈的主觀抒情,極端的情緒化表達,大量的內心獨白等占據著整篇小說,還有通篇“響徹著一種憂鬱和哀傷的音調”(普斯特沃依特語)。
《三次巧遇》講述的是一個獵人與一位美貌女郎三次邂逅並一見鐘情,愛戀不已,可女郎對昔日情郎依戀不捨。故事本身並無動人之處,但作者卻藉此大加發揮,大動情感,大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之感。小說以大量的篇幅用於“虛寫”,亦即寫“我”(獵人)對美麗女郎的單戀——毫無希望的情思,同時又配以多處迷人而又神秘的場景:山村、月夜、花園、靜謐、歌聲等,不知不覺中讀者被引入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此外,作者甚至採用互文手段,以一首義大利愛情歌曲開篇。更為動人的是,小說寫得如此淒婉、纏綿、哀傷,每一個音調都令人感到無奈和憂傷,就算是硬漢置身其中也會為美麗女郎的不幸遭遇和獵人的苦苦追尋禁不住潸然淚下,難怪杜勃羅留波夫當年(1857年1月25日)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讀完《三次相遇》的最後一頁,合上書本,吹滅了蠟燭,突然哭了起來。我淚如泉湧,哭了很久,無意識地、深情地……”
《愛之凱歌》講述了一樁古老的愛情故事。故事雖然發生在十六世紀的義大利,但其中多有東方古國的背景。女主人公瓦列麗婭同時愛上兩個情同手足的青年法碧和穆齊,最後聽命母親選擇了法碧為夫,但多年之後,從遠方歸來的穆齊闖入了她的生活,儘管她意志堅定,不為所動,但仍無法克服那神秘力量的使然,最終委身於穆齊。小說中作者渲染這種神秘力量,著意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的兩個相同的夢,而且還有那神奇的項珠。作者採用特殊手段——義大利古代小說風格來敘述它,並強調這是一種不受理性支配而漫遊於本能世界的幻想。普斯特沃依特指出:“這種感情的力量比瓦列麗婭的意志和理智還強大,它像一種盲目而不可克制的自發勢力占據了她的想像,並在她的夢幻世界裡獲得了勝利”。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側重描寫個人生活片段,著力展示人物內心感受,作家刻意強化的是主觀性,作品集真實與虛構於一體,其中,幻想大於真實,主觀大於客觀,抒情大於寫實,作者在其間來回穿梭,遊刃有餘。此外,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的另一特點是其哲理性,作者並不刻意追求故事的可讀性,而是,通過出乎意料的“怪人怪事”來揭示生活哲理,故事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人生奧秘”。當然,其中不排除某種不可知論和神秘哲學。
屠格涅夫雖然被公認為現實主義作家,但他在中短篇小說中卻一反現實主義的傳統,把浪漫主義的諸多元素融入他的中短篇小說創作中,無論是其創作體裁,還是創作手法無不顯示浪漫主義的文學特徵,尤其在他個人氣質方面更顯浪漫主義精神,這是讀者應當關注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研究一直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其原因不外乎眾所周知的功利批評的干預。如今,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現象會大有改觀。

吳嘉佑
2013年於黃山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