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污損生物沙篩貝的同種群聚機制研究

外來入侵污損生物沙篩貝的同種群聚機制研究

《外來入侵污損生物沙篩貝的同種群聚機制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馮丹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來入侵污損生物沙篩貝的同種群聚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馮丹青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沙篩貝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種,同時也是一種海洋污損生物,在海區中形成高密度同種群聚,不僅排擠本地底棲生物,還對海洋設施造成嚴重污損危害。本項目針對海區中沙篩貝高密度同種群聚這一生態現象,以沙篩貝幼蟲附著為切入點,在成功摸索出沙篩貝催產和幼蟲的室內培育技術的預研基礎上,從物理因子、同種個體化學誘導物質、細菌黏膜三方面對沙篩貝的同種群聚機制開展深入研究。其中研究重點是通過海洋底棲動物幼蟲生物學及天然產物化學的學科交叉,結合室內檢測與野外驗證,研究沙篩貝同種個體中的群聚化學誘因。期望在海洋底棲動物同種群聚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研究結果對於深入認識海洋底棲生物群落中的化學生態學關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可加深對沙篩貝入侵生態學的了解,並為沙篩貝的入侵風險評估、生態防治以及海洋污損生物的防除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

結題摘要

海區中許多海洋底棲生物種類具同種群聚現象,目前對此現象的形成機制了解不多。沙篩貝是我國南方一種重要的入侵污損種,本項目針對沙篩貝高密度同種群聚這一生態現象,進行了如下主要研究內容:沙篩貝早期發育過程的電鏡觀察、物理因子對沙篩貝幼蟲群聚附著行為的影響檢測、沙篩貝誘導其同種幼蟲群聚附著的化學物質研究、細菌黏膜對沙篩貝幼蟲群聚附著行為的影響檢測,其中重點是沙篩貝中的化學誘導物質研究。重要結果簡述如下:以掃描電子顯微鏡,深入研究了沙篩貝胚胎及幼蟲各階段的發育過程;沙篩貝幼蟲附著變態的適宜溫度範圍是25-35℃,適宜鹽度範圍為15-30,適宜溶解氧範圍為40% S-100% S,適宜光強範圍是0-5000 lux,粗糙度較大的基底表面更利於幼蟲附著,隨水流速增加幼蟲附著率降低;沙篩貝中含有誘導其同種個體附著的活性物質,經分離純化,鑑定出次黃嘌呤、次黃嘌呤核苷、腺嘌呤核苷和鳥嘌呤這四種誘導化合物,其有效濃度分別為10-20、20、6.25-12.5和50 μM,表明嘌呤類代謝產物可能參與沙篩貝幼蟲附著誘導調控,另測量了誘導物質在不同季節及不同發育階段的含量動態,發現誘導物質的含量變化與沙篩貝繁殖期存在密切關係,還對誘導物質開展了野外驗證試驗;從沙篩貝附著天然基底及其貝殼表面分離出24株具較強成膜能力的菌株,發現有9株菌株的黏膜對幼蟲附著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誘導作用,其中菌株MS-26(Vibrio sp.)的誘導效應最顯著且穩定,對其活性物質也進行了分離純化,發現含有尿嘧啶、鳥嘌呤、腺嘌呤、次黃嘌呤和胸腺嘧啶。本項目首次在貝類中明確鑑定出同種個體來源的誘導附著化感物質,並揭示了同種個體分泌物和天然生境中的細菌黏膜對沙篩貝幼蟲附著的誘導效應,在海洋底棲動物同種群聚研究方面有新發現,對於深入認識海洋底棲生物群落中的化學生態學關係具重要的理論意義,並為沙篩貝等海洋污損生物的防除提供科學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