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衙門,16—18世紀初俄國政府機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交衙門
- 性質:16—18世紀初俄國政府機構
外交衙門,16—18世紀初俄國政府機構之一。
外交衙門,16—18世紀初俄國政府機構之一。始建於1549年。負責全面領導對外關係。主要職能是向國外派遣使臣,擬定給予駐外使節的“訓示”檔案,接見外國使節,並負責起草談判的檔案等。從17世紀初開始,負責委派常駐外國的代表...
自十五世紀末,為完成俄羅斯外交所肩負的任務,特別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該部門也成為由國家管理的三大重要衙門之一——這就是由貴族杜馬書記伊萬·米哈伊羅維奇·維斯科瓦特領導的外交衙門。十七世紀的五十至七十年代,外交衙門的結構和功能有了完整的形式,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組建了駐外的常設外交代表處。這一時期,...
明朝外交,是指中國明朝時期的對外關係。在中外關係史和海外貿易史上,明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朝代,它有著不同於以往的朝貢體制和貿易體制,因而也衍生出了不同於以往朝代的對外貿易管理機構。明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此時的中外交往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後,以恢復華夏“正統”為己任,認為和平...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官員在俄國的壓力下,主張妥協。洪鈞也持這種論調,在奏摺中聲稱增兵設卡是錯誤的。同年夏,俄國公然違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入侵帕米爾,強占了薩雷勒嶺以西20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清廷不得不採取強硬方針。洪鈞的態度也有了一些轉變,但他反對用兵,力主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但交涉毫無...
隨著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並規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隸總督在任期內也為地方辦了些實事。史料記載,同治年間的曾國藩,曾由...
洋務的總代表,因此,北洋大臣的地位和權勢高於南洋大臣。南、北洋大臣是皇帝的欽差大臣,與總理衙門沒有明確的隸屬關係,二大臣在涉外中有“疑難之事”和“不決之事”,“請商”於總理衙門。電奏大事,由總理衙門代陳。作為中央外交機關的總理衙門,是南北洋大臣的諮詢顧問機構,對它只能咨商而無命令權。
《奏為莫受外務主任偏重語言文字之蔽》是湯壽潛所著作品,出自於《湯壽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奏為外務主任偏重語言文字,害大利小,恭折密陳,仰祈聖鑒事。竊辦內政衙門,惟恐其推宕;辦外交衙門,惟恐其無可推宕。外務部為各國矢的協攻而孤應,每有一時不及應付之處,本可以商之樞臣,...
1675年,沙皇任命尼古拉·斯帕法里為全權外交使團團長,任務是試探兩國之間能否建立友好和平交往。斯帕法里是俄國著名外交家、外務衙門的翻譯官,出使之前,使團以整整兩年時間做準備工作。他研究了歷次出使和旅遊中國的案卷,並且蒐集了莫斯科和托博爾斯克所存的有關到大清帝國首都的各條路線的情報,外務部門還為他準備了...
據史料記載,上海道台不僅奉命主持清政府創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而且還擔負著向總理衙門和通商大臣提供各種包括中外新聞紙在內的與外交有關的情報資料的責任。當清政府派遣的外交使團組成以後,上海道署不僅被要求為使團核算出使經費,而且還時而被要求向兩江總督轉交駐外使節發來的函電。增設機構 ...
外務部,是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後,由總理衙門改組成立的一個機構,設專職大臣五人(有總理外務部事務王大臣一人,會辦大臣一人,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負責清廷外交事務。簡介 1901年7月24日(清光緒二十七年),清廷明令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上。任慶親王奕劻總理外務部事務,體仁閣大...
1901年清政府實施憲政改革,改總理衙門為外交部。這也是東堂子胡同南側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 蔡元培故居位於東堂子胡同西口的75號和77號,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現實1917年自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任內北上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後租住的房屋,該院落分東西兩院,前後三進,是保存比較完好形制比較規整的大型四合院,這所院落...
從事外交 許景澄從政之時,正值洋務運動興起,學習西方,實現近代化以自強求富,成為當時的進步潮流。由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以及對外交往的頻繁,從19世紀7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派遣外使節。而許景澄入翰林後,有感於時事方艱,開始留心時政,逐漸受到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的器重,被作為“使才”推薦。光緒六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設欽差大臣,辦理外交及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事務,故名五口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耆英擔任。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3月,耆英改任兩廣總督,五口通商大臣衙門遂移到廣州,之後由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一...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奧斯特曼( 亨利·約翰) ( 1686 —1747 ) , 18 世紀上半葉最有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活動家。1704 年, 他作為海軍上將克留伊斯的秘書來到俄國。1710 年, 他已是外交衙門的秘書。他懂得七種外語。曾參加過奧蘭群島會議。曾締結尼什塔特和約, 在此之後擔任外交委員會副主席。在彼得的繼承者們...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藉口中法戰爭失利罷斥恭親王奕訢的一班軍機,史稱“甲申易樞”。甲申易樞之後他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並進封慶郡王。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設立海軍衙門,他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在辦理各種交涉的同時,他積極參加各種外交界的各種交誼活動,並在使館多次舉辦宴會活動,對於擴大中國的影響及為以後外交活動的順利展開打開局面,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他認真撰寫出使日記,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記錄下對西方文明的深刻認識,這部珍貴的日記成為日後國人了解並學習西方的重要資料。在總理衙門...
汪大燮(1859年12月20日-1929年1月5日,一作1928年12月17日),原名堯俞,字伯唐(一作伯棠),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清至民國時期外交官、政治家、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汪大燮自幼聰穎,舉人出身。曾任內閣中書、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等職。義和團運動後踏入外交界,累任外務部左參議、駐英公使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