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類津

《夕次蒲類津》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戍邊時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首二句言詩人黃昏遠望,禁不住客愁湧上心頭;中間六句寫邊塞景色,詩人的豪情壯志便在這荒涼的邊疆景物中引發出來;最後四句由見聞的描寫轉而抒發詩人立功邊塞的壯志豪情。全詩通過對征戰生活與戰地風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忱與思鄉情結。格調悲涼沉鬱,邊塞風物的描寫尤有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夕次蒲類津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駱賓王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夕次1蒲類津2
二庭3歸望斷,萬里客心4愁。
山路猶南屬5,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6,新月照邊秋7
灶火通軍壁8,烽煙9上戍樓10
龍庭11但苦戰,燕頷12會封侯。
莫作蘭山13下,空令漢國羞。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 次:在途中停留。
  2. 蒲類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類縣,今屬新疆。
  3.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4. 客心:旅人之情,遊子之思。
  5. 南屬:向南延伸。
  6. 朔氣:北方的寒氣。
  7. 邊秋:秋天的邊塞。
  8. 軍壁:軍營周圍的防守工事。
  9. 烽煙:烽火台報警之煙。
  10. 戍(shù)樓:邊防駐軍的嘹望樓。
  11. 龍庭:即龍城,漢代匈奴的政治中心。這裡借指邊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
  12. 燕頷(hàn):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頷:下巴。據《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自幼有立功異域之志,相士說他“燕頷虎頸”,有封“萬里侯”之相。後奉命出使西域,因功封定遠侯。後遂以“燕頷”為封侯之相。
  13. 蘭山:蘭皋山。

白話譯文

在邊庭上望不見歸處,客居萬里心中充滿憂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斷續綿延,黃河之源從北面流來。
晚風中夾雜著寒氣,彎月照耀著邊塞的秋景。
火灶通向軍營的牆壁,報警的烽火飄上嘹望樓。
在邊疆只要奮力作戰,就會像班超一樣得到封侯。
不要作蘭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讓大漢帝國蒙受羞辱。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後,詩人隨軍征戰到蒲類津,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歌以低沉的慨嘆開頭:“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說明此次戰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旋;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這裡的“愁”不僅僅是個人的思親念友戀鄉,更主要是戰爭的發展形勢無法令人樂觀。敏感而富有俠氣的詩人,不能不為國家和民族而擔憂哀愁。“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這兩句並不完全是狀物寫景,而兼有比興之意,內涵極其豐富複雜。自南來的山路還條條連著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離家萬里的征人,眼望著歸路不能歸,卻還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樣不斷向前開拔;另一方面黃河源頭的水流千里,據說還潛行地下,但終歸流向了中國的腹地。征人們的心也如同這流水一般,不論奔赴哪裡,始終繫念著祖國家園,這是天性使然。詩人浮想聯翩,構思奇特,措詞樸實自然。“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種邊塞戰場特有的悲悽、肅殺氣氛。“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這裡利用細節描寫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行軍的路上,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聲勢浩大。這裡沒有直接寫人的活動,但千軍萬馬已躍然紙上。傳遞戰報的烽煙直逼戍樓,一個“上”字,戰火之緊急不言而喻。這兩句詩照應題目,描繪出蒲類津宿營的真實狀況。“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寫交戰前夜詩人的情感。漢班超曾在蒲類津打過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勳。詩人渴望能出現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敵制勝,贏得功名利祿。結尾“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是借漢李陵戰敗投敵之事表示寧死不屈的氣概。按《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將軍郭待封嘗為鄯城鎮守,但為恥居薛仁貴之下,不聽從薛仁貴指揮,以致貽誤戰機,一敗塗地。這首詩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詩人產生的愁苦情懷,不僅是思歸念家的情愫,更是對國家邊塞境況的憂慮以及由此而激發的奮起迎敵、苦戰到底的決心,不無針砭現實的意義。這首五言詩,以其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歷來被詩論家所稱道。其次詩人善於用典,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恥降低職務等複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全詩情感強烈,筆勢波瀾起伏,大筆勾勒與工筆刻畫相得益彰。

名家點評

·陸時雍《唐詩鏡》:“新月照邊秋”,語有爽氣。

作者簡介

駱賓王(640一684年),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唐四傑”之一。七歲能詩,譽為神童。初為道王府屬,轉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後從軍蜀中,歷任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升任侍御史。不久下獄,遇赦得釋。後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的活動,為藝文令。敬業軍中書檄,皆出其手。兵敗後,下落不明,一說被殺,一說出家為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