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夏阜村位於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東北部。我村轄16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912戶,人口5107人;全村總面積77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2.74畝。 我村年平均氣溫為21.2℃,年降雨量約為1485毫米,氣候特徵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2013年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234.3萬元。
夏阜村村西靠全鎮最高名山——帽合山(又名再峰頂),琴江河、西溪水橫貫村中腹地。省道水安公路自北向南穿越本村。村道如網,連結各個
自然村,水陸交通方便。解放後,興修水庫、圳道,水利設施基本完善,大部分農田灌溉自流。村內田園相間,林茂糧豐,嶄新的民居住宅錯落有致;山丘起伏,山、水、田、村道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客邑遺址
夏阜村素有福地之稱,古時被稱為“福祿財丁貫”兼全的風水寶地。在夏阜村
琴江河畔的
西門寨有一城,至今仍完整地保留有西門、北門,且西門門楣頂上蒼勁的“西門寨”三字仍清晰可見。
相傳西門寨始建於1000多年前的宋朝末期,是魏氏六世祖保公所建。據說當年興盛時期建築宏偉,有城門一座,又有四周城牆堡壘,寨內人民安居樂業。西門古寨臨近琴江河,水利交通特別方便,是當時頗為熱鬧的交易場所。寨內有十三條巷,曾經住有十三姓的百姓。魏氏十三世賢公亦居住其中。由於魏氏賢公是地理大師,他在其中建有一廳(現存賢公拜廳),並在其側開門,安放大石獅,至魏姓日盛,因為其他姓人家經商居多,隨生意拓展不斷遷往海外南洋等地,1000多年來只留下魏姓仍居住其中。魏姓人世世代代以種田為業,守城為責,沿繼至今。
如今,古寨已經不復以往繁榮,只有古城門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每年被洪水浸泡幾次,但始終堅固如初,屹立在西門寨。
據了解,夏阜村現已成立五華古寨夏阜旅遊發展公司,對西門寨古建築及其周邊景點進行修復。前期將附近公路兩邊門店、樓房、行人道改造的工程,目前已在進行中,並與周邊近江村、老樓村、羅陂村四村聯動,打造特色文化旅遊項目。相信假以時日,古寨一定能煥發新的容貌,迎接四方來客。
夏阜村志
《夏阜村志》編纂始於2011年11月,在歷經5年多的編修過程中,2016年4月正式發行。該志有13章42節115目15萬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翔實的史料、完備的體例、嚴謹的結構、簡潔的文字,收錄了夏阜村自建村650多年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滄海桑田的發展歷程,客觀、準確地記述了該村可以追溯的歷史脈絡,第一次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反映了夏阜村的歷史沿革、人文習俗、山川勝景、基礎設施、人物風采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還專立“勞務外出”一章,以濃墨重筆介紹了夏阜村獨有的打石、爆破、承建工程等特色行業和以魏寶芳、魏標輝等為代表的企業家艱苦創業、傾情回報桑梓的感人事跡。該志是夏阜全村人民“愛家鄉、寫家鄉、建家鄉、頌家鄉”真摯、濃厚鄉情的真實流露,更是夏阜的一部政治、社會、文化知識的綜合大辭典,是橫陂鎮先進文化創建,也是我縣地方志工作的又一成果。
民間傳說
夏阜村有一座天子崗(原名為田祖崗),相傳在1278年,南宋最後一個皇帝
趙昺,在元兵追趕下倉皇南逃,途經長樂(五華)境內,當南宋皇帝走到夏阜的田祖崗山上,元兵人馬也追趕到了橫陂。在這緊急關頭,巧遇夏阜附近幾個村的客家婦女成群結隊上山砍柴。她們人人肩扛一支兩頭削尖的“魯擔竿”,竿上掛著繩索,遠看形似古代兵器“長矛”,當時濃霧漫天,元兵登上高處,看見沿山坡上戈矛如林,人群浩蕩,誤以為是南宋援兵趕到,便不敢輕舉妄動,躊躇頓步。趙昺等慌忙走了一陣,發現元兵偃旗息鼓,心中狐疑,便問身邊大臣何故?大臣稟報:一群客家樵婦救了皇帝的命。趙昺事後心中大悅,便說:村婦“保駕”有功,傳旨獎勵,賜客家婦女準戴“龍頭手鐲”,並敕封為孺人。從此,客家婦女手腕上戴的就是鐫有雙龍飛騰圖案的龍頭手鐲了。夏阜田祖崗,因宋帝在此地脫險,被稱為“天子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