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高級技師)

夏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高級技師)

夏立,男,漢族,1971年7月出生,民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鉗工,高級技師,單位航空、航天通信天線裝配責任人,中國電科首屆高技能帶頭人,於2016年6月成立夏立創新工作室。

2019年1月18日,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1年7月
  • 職業:高級技師
  • 主要成就: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人物事跡,人物榮譽,

人物事跡

作為通信天線裝配責任人,夏立先後承擔了“天眼”射電望遠鏡、遠望號、索馬里護航軍艦、“9·3”閱兵參閱方陣上通信設施等的衛星天線預研與裝配、校準任務,裝配的齒輪間隙僅有0.004毫米。職業新穎,精密程度高。
他是一名鉗工,但在博士扎堆兒的研究所,博士工程師設計出來的圖紙能不能落到實處,都要聽聽他的意見。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夏立天天和這些半成品通信設備打交道,在生產、組裝工藝方面,夏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挑戰0.004毫米的齒輪間隙——裝配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超高精度天線的故事
384400千米,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
0.004毫米,是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天線齒輪間隙的距離,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20粗細。
這兩個差距以億來計算的數字,由於“嫦娥落月”工程,被緊緊連在一起,而將它們連在一起的,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4所的高級鉗工夏立。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名列全球第四、亞洲第一。銀色的望遠鏡矗立在上海佘山腳下,在藍天下雄偉壯觀。由於建設中涉及多個技術領域,這種大型射電望遠鏡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
要實現靈敏度高、指向精確等性能,望遠鏡天線的核心部件方位俯仰控制裝置的齒輪間隙要達到0.004毫米。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的,就是有著近30年鉗工經驗的夏立。
“現代科技使許多精密製造實現了自動化,但要實現這種超高精度的裝配,離不開高技能工人的手工操作,夏立完全‘融’進了衛星天線的裝配。”夏立的同事們由衷讚嘆。
走進夏立所在的54所天線伺服專業部工藝與製造室的車間,上千平方米車間內,滿是正在裝配中的各型號衛星天線。54所承攬的衛星天線基本上都在這裡製造,夏立是技能帶頭人。
從1987年進入54所至今,近30年的鉗工工作中,夏立參與了許多國家重大工程中衛星天線的預研與裝配。“最難的是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線的裝配。”他說。
射電望遠鏡,通過接收天體的射電波來確定遙遠天體的結構。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測定軌……不僅在我國探月工程中接收信號、傳送指令,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還“凝望”著更遙遠的深空,被形象地稱為“天馬望遠鏡”。
讓“天馬行空”,是夏立的驕傲。因為裝配難度太大,54所將任務交給他。
宇宙中的射電波有不同波段,望遠鏡的天線就如同鼻子和耳朵,通過左右上下掃描,精確找到、接收不同波段的信號,哪怕只偏離了百分之幾的角度,就可能找不到目標。控制天線對各角度進行掃描的裝置,被稱作方位俯仰控制裝置,其核心是一個直徑200毫米、厚度10毫米的圓形鋼碼盤。
確保望遠鏡精準探測,安裝鋼碼盤成為關鍵,齒輪間隙要有0.004毫米,如果太小,天線轉不動,大了,天線會鬆動。
一絲,是0.01毫米。一根頭髮絲大約有8絲粗細,而0.004毫米只有一根頭髮絲的1/20。實現精確裝配,夏立說最重要的是“心靜”,眼裡、心裡只有設備。擰螺絲時,屏住呼吸,手稍微重一點,會過緊,手的力量不夠,達不到精度要求。“要反覆測算,尋找零件的移動變形量,找到規律,就容易達到裝配精度要求了。”在反覆嘗試中,他憑著多年積累的手感,尋找那無法言說的“偶遇”。
安裝鋼碼盤,夏立面臨著不止一個難題。鋼碼盤要安裝到一個托盤上,托盤的平面度要求極高,為千分之幾毫米,當時磨床設備的加工能力只能達到百分之幾毫米,精度等級相差10倍。他決定手工磨出來。用2個千分表一點點測量托盤表面,比較分析所有數據,3天時間,他將托盤平面高低相差0.02毫米,磨到相差0.002毫米,順利完成裝配任務。
護航艦船通信、“天眼”上的工匠追求
安裝陸地上超高精度的天文望遠鏡天線,很難。安裝海上的天線,難題更多。
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展示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護航艦艇同樣離不開衛星通信。除了精度上的苛刻要求,夏天在索馬里海域,艦艇甲板溫度能達到50℃,艦載通信天線處於高溫之中,護航艦艇在海浪衝擊下晃動幅度大,空氣的腐蝕性也比較強。在複雜海況下,保持天線穩定運行,夏立帶領團隊設計出了全新的1.2米天線的核心部件,體積更小,數據傳輸量卻相當於以前兩三台艦載天線之和。由於創造了6個月不停機連續工作的記錄,他們受到使用方讚揚。
作為一名鉗工,只要按照設計師的圖紙將設備精確裝配,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但夏立不止於此,作為技術帶頭人,他經常出現在新產品預研定型的技術分析會上。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在貴州一個“大窩凼”里安裝。建成後,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這台望遠鏡的天線也包含著夏立的智慧。54所中標了這一超級望遠鏡天線的裝配。在投標時,54所需要提供一個天線結構件。在結構件的預研裝配中,夏立他們對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讓裝配順利進行。
這些組裝機器人無法代替
“現在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但鉗工工種沒有消失,就是因為在特殊環境、特殊結構上需要超高精度裝配,這是機械做不到的。”夏立說。
通信天線的安裝,就是將各個部件組裝起來。在外人看來,工業化時代,工業產品的組裝應該在流水線上完成,或由機器人完成。像夏立和工人師傅們這樣,仍舊用雙手將一個個零部件組合到一起,顯得似乎不夠現代化。
“流水線上的工作是純機械勞動,不需要動腦,這裡則不然。”夏立說,他們這裡和大家所認知的流水線不同,這些組裝工作也無法由機器人代替。
生產組裝車間,就是要把設計師的圖紙變成產品,實際上,很多時候,設計師設計的圖紙在實際生產、加工中會遇到諸多問題。
因此,工人師傅們不僅要會看圖紙,在將圖紙內容落地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這些問題是最直接的攔路虎。甚至,一些個別部件旋轉的頻率和速度都是靠工人師傅們長期積澱形成的手感來確定的。
少年時期的夏立就表現出動手能力強,對事物好奇心重的特點,並成長為鄰居和同事們眼中的“巧手”。機緣巧合,夏立從事了他感興趣的工作,不到17歲,夏立就進入54所,成為一名學徒鉗工。到今天,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夏立一直待在54所的鉗工操作台上,用電鑽、扳手、鉗子確保經手的軍工品質--合格率100%。
作為通信天線裝配責任人,夏立先後承擔了“天眼”射電望遠鏡、嫦娥四號衛星、索馬里護航軍艦、“9·3”閱兵參閱方陣上通信設施等的衛星天線預研與裝配、校準任務,裝配的齒輪間隙僅有0.004毫米。職業新穎,精密程度高。

人物榮譽

榮獲2016年全國技術能手、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軍工大工匠、2017年北京世紀壇國防郵電產業大國工匠代表。
2019年1月18日,夏立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