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淑石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
生平
1867年1月5日生於江戶(今東京)。他的家庭在明治維新前是江戶世襲的“名
主”(相當於街道上里長之類的小吏),維新後,家道中落。
在中學時酷愛漢詩漢文,後在家庭的影響下改學英語。
189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生時期,與近代
和歌、俳句的革新者正岡子規結為好友,從事俳句寫作。青年時期接受了漢文學所蘊含的道德觀念、英國文學中的啟蒙主義思想以及俳諧文學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學觀點的影響。
1895年,放棄東京高師英語教師的教職,先後
去四國松山市和九州熊本市第五高等學校任教。
1900年
以官費留學英國三年,觀察到西方社會的種種弊病,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萬能”,使他感到十分厭惡。
1903年回到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任教,並為高濱虛子主
編的雜誌《杜宇》寫俳句。當時,“杜宇派”除致力於俳句創作外,還在提倡“寫生文”,經常發表俳文。
1905年寫了《我是貓》的第一章,作為一篇俳文,在《杜宇》
上發表,獲得讚賞,後在高濱等人的鼓勵下,寫成長篇小說。他以敏銳的觀察力,以教師苦沙彌家一隻“貓” 的口吻,批判了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明治時代黑暗的現實,特別是對他一向所厭惡的資本家的專橫跋扈與“金錢萬能”的世態,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這部作品還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塑造了一群自命清高、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對他們玩世不恭的態度和行動無力的弱點,進行了調侃和訕笑。作品巧妙地使用了雅語、俗語、漢語。
1906年作者又在《杜宇》上發表中篇小說《哥兒》,
這也是一部帶有幽默諷刺特色的作品。它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憨直、樸實、頭腦有些簡單的青年的形象,並表現他的正義感和反抗性,飽含著對社會邪惡勢力的批判精神。作品語言平易,吸取了通俗文學“落語”(類似“相聲”的一種曲藝)的有益成分,滑稽而有風趣。這部作品長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同年發表另一部中篇小說《旅宿》。
1907年《朝日新聞》社延請他
為特聘作家,他便放棄了大學教授的職位,成為職業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約10年的時間裡,先後寫了10多部長篇小說,均在《朝日新聞》上連載。《三四郎》、《其後》、《門》是他中期創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 近似於“教養小說”,寫農村青年三四郎在東京大學求學的生活和他對女性的愛慕,表現一個農村青年的成長過程。《其後》(1909)描寫一個大學畢業生井代助,將所愛的女郎三千代讓給朋友平岡,自以為這是“英雄的”犧牲精神。幾年後,平岡與三千代從外地回到東京,代助逐漸認識到自己以往的行為是虛偽的,特別是了解到平岡已變成一個庸俗不堪的人和三千代的婚後生活並不幸福,便向三千代表白了愛情,並和她重新結合。代助認為這樣做是回復到“自然”(真實),但結果卻不能不與世俗道德發生正面衝突。作品雖然是描寫愛情,但主題是在說明日本近代社會仍受著強大的封建力量的束縛。《門》(1910)實際上是《其後》的續篇,描寫主人公宗助和阿米這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夫婦的暗淡的生活,以深刻的心理描寫反映了衝破封建束縛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上遭受的壓抑和痛苦。這三部作品都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揭示了日本近代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文學中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晚期寫了《過了春分時節》(1912)、《行人》(1912~1923)、《心》(1914)、《道草》(1915)等長篇小說。《明暗》 (1916)是他生前未完成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細膩的心理分析,描寫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孤獨和利己主義的醜惡。夏目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度,以他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6年12月9日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