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原變種)

夏枯草(原變種),多年生草木;根莖匍匐,在節上生鬚根。莖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鈍四棱形,其淺槽,紫紅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於無毛。莖葉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等,長1.5-6厘米,寬0.7-2.5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翅,邊緣具不明顯的波狀齒或幾近全緣,草質,上面橄欖綠色,具短硬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幾無毛,側脈3-4對,在下面略突出,葉柄長0.7-2.5厘米,自下部向上漸變短;花序下方的一對苞葉似莖葉,近卵圓形,無柄或具不明顯的短柄。輪傘花序密集組成頂生長2-4厘米的穗狀花序,每一輪傘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寬心形,通常長約7毫米,寬約11毫米,先端具長1-2毫米的驟尖頭,脈紋放射狀,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脈上疏生剛毛,內面無毛,邊緣具睫毛,膜質,淺紫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夏枯草(原變種)
  • 拉丁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
  • 別稱:夏枯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野芝麻族
  • 夏枯草屬
  • :夏枯草(原變種)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新疆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花萼鐘形,連齒長約10毫米,筒長4毫米,倒圓錐形,外面疏生剛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寬大,近扁圓形,先端幾截平,具3個不很明顯的短齒,中齒寬大,齒尖均呈刺狀微尖,下唇較狹,2深裂,裂片達唇片之半或以下,邊緣具緣毛,先端漸尖,尖頭微刺狀。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長約13毫米,略超出於萼,冠筒長7毫米,基部寬約1.5毫米,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寬約4毫米,外面無毛,內面約近基部1/3處具鱗毛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圓形,徑約5.5毫米,內凹,多少呈盔狀,先端微缺,下唇約為上唇1/2, 3裂,中裂片較大,近倒心臟形,先端邊緣具流蘇狀小裂片,側裂片長圓形,垂向下方,細小。雄蕊4,前對長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離,花絲略扁平,無毛,前對花絲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葯,另1裂片鑽形,長過花葯,稍彎曲或近於直立,後對花絲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狀突出,花葯2室,室極叉開。花柱纖細,先端相等2裂,裂片鑽形,外彎。花盤近平頂。子房無毛。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珠形,長1.8毫米,寬約0.9毫米,微具溝紋。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全株入藥,據《滇南本草》記載:“味苦,微辛,性微溫,入肝經,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氣,開肝鬱。治目珠夜(脹)痛,消散瘰癧(周身結核),手足周身節骨酸疼。”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高可達3000米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上。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陝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省區;歐洲各地,北非,蘇聯西伯利亞,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日本,朝鮮,均廣泛分布,澳大利亞及北美洲亦偶見。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