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昊翔

夏昊翔,是研究計算社會科學的一名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昊翔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工作經歷,研究方向,發表論文,

人物簡介

夏昊翔:男,大連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學習經歷
1989.9-1993.7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3.9-1998.7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專業:系統工程。

工作經歷

1998.8-2000.10 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研究人員,方向:運籌學與控制論;其中,
2000.4-2000.7 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知識學院客員研究員。
2000.10-2001.10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講師。
2001.10-2002.10 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統工程研究科,博士後;其中,
2001.11-2002.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AD實驗室,訪問學者。
2002.10-2003.12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講師。
2003.12-2010.12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其中,
2004.8-2006.8 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科學技術戰略發展中心,客員副教授。
2010.12-至今 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教授
研究領域(研究課題)
採用大數據分析與發掘及基於Agent建模與仿真兩類方法結合的方式,研究複雜社會系統的結構和行為,及其演化機制。

研究方向

1. 社會網路中的群體行為動力學——“計算社會科學”
人群中言論的傳播,股票市場等證券市場中投機泡沫的形成,市場中的口碑行銷,維基百科、中文百科等線上百科全書的編輯,Linux、Apache等開源軟體項目的開發,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研究主題的演化,技術在企業群體和社會中的採納與擴散……這些表面看彼此風馬牛不相及的眾多社會現象背後隱含著一些基本的共同特點: 它們本質上都是較大規模的人類群體的集體活動;集體活動的完成具有較大的內部自發性,即通常沒有一個外部的協調機構或者權力部門起決定性作用,而是通過內部成員之間的自發協調而實現;人群中每個個體的行為具有較大的隨機性,但整個群體的巨觀行為往往湧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針對上述這些現象,人們分別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特別是計算機支持協調工作,CSCW)、科學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中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來複雜適應性系統研究的興起為開展針對這些問題的統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社會群體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複雜系統,因而可以採用從數學、物理、與計算機領域發展起來的工具對這類系統中的群體活動規律和系統本身的演化規律開展研究,從而為從社會、經濟、管理等角度的更為面向實際的研究與套用提供基礎。這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國際學界引起了極大關注,Lazer 等稱之為計算社會科學[1],而Ducan Watts稱之為“21世紀科學”[2]。
因此,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按照複雜系統的研究思路採用定性定量結合的方法研究這些社會、經濟、管理系統。一方面,採用基於主體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的方法在在計算機世界中構築“人工社會”,從而分析現實社會出現的群體現象的可能的內在動力學機制。另一方面,使用計算機工具對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數據(例如論文引用數據、BBS言論數據)進行挖掘,通過數據解析(Data Analytics)方式研究“計算社會科學”。在這些系統中,個體之間(人和人之間)的聯繫不是任意的,通常按照一定的社會關係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社會網路。我們的研究針對社會網路而開展。
部分研究主題:
1) 科學研究與技術開放合作網路中的知識創造與傳播動力學,特別是網際網路通信條件下的開放式創新擴散動力機制
2) 組織(企業)內與組織間網路的技術擴散動力學與社會化創新機制
3) 社會網路中的信息級聯(Informational Cascade)與觀念傳播動力機制——時尚演化、謠言擴散、技術採納、文化傳播、語言演化、證券市場泡沫……背後的社會動力機制研究
4) 人類社會群體中的合作形成與演化——主要通過基於進化博弈的計算機建模與仿真開展研究
2. 從社會計算到集體智慧型的理論、方法與技術
關於社會網路中群體動力學的研究主要在理論與機制層面開展,在此基礎上的另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則從理論與套用結合的層面開展,即研究語義社會Web的相關理論與技術問題。
近年來全球資訊網(Web)的兩個引人注目的發展方向是語義Web(Semantic Web)和社會Web(Social Web,即Web 2.0)。前者的本質是把知識與推理引入Web,從而使得Web 具有一定的“人工智慧”;後者的本質是強調參與者的集體Web內容建造,用戶不僅是Web內容的使用者同時也成為Web內容的創造者與發布者,推進基於Web平台的“集體智慧型”。近年來的進一步重要研究方向是語義Web與社會Web的有效結合,即語義社會Web(Semantic Social Web)。Web技術發展的這兩個方面結合的實質在於人類群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分散式人工智慧問題求解能力在Web平台上的融合,即Web平台之上計算機的人工智慧與人類集體智慧型的融合。對這類語義社會Web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對於發展下一代基於Web的信息系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套用價值。
線上社區(Online Community)是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特別是Web)作為主要交流通信媒介形成的群體組織形式。語義社會Web的研究與線上社區研究密不可分,可認為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語義社會Web的提法略側重於問題的技術方面,而線上社區側重於問題的社會方面。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是把計算機網路和人類網路結合起來開展研究[3-4]。
在這一研究方向,我們當前開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1) 在理論上探索人機結合的集體智慧型的內在機制;
2) 針對Web 2.0的主要套用類型,研究其中群體動力機制(如社會標籤、推薦系統、Wiki編輯系統背後的社會計算機制),並探討相應的方法與技術;
3) 在套用層面探索語義Web技術和社會Web技術的結合;
4) 探討各類線上社區,尤其是線上知識社區的群體知識活動動力學,並開發線上知識社區支持系統。
3. 智慧型城市(智慧城市)和城市動力學
把城市看做一個複雜適應系統,研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城市演化和城市集體行為。例如智慧型交通情境下的交通系統演化和人群移動機理機制。
碩博研究方向
管理科學與工程; 複雜社會系統;數據驅動的社會與管理科學;知識與創新動力學;線上社會網路與社交媒體;輿情傳播與演化動力學;“合作演化”動力學建模與分析。
歡迎對上述方向感興趣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合作研究人員

發表論文

. Aiguo Zheng, Shuangling Luo, Haoxiang Xia, “A meme propagation model to combine social affirmation with meme attractiveness and persis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6, No. 12 (2015) 1650002
. Peng Liu, Haoxiang Xia,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o-authorship network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Scientometrics 103 (1), 101-134, 2015
. Shuangling Luo, Haoxiang Xia, Borui Yin, “Continuous Opinion Dynamics on An Adaptive Coupled Random Network”,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17(3&4), Paper ID 1450012, 2014.
. Tao Wang, Huiyu Liu, and Haoxiang Xia. "Navigability of Hierarchical-Tag-Based Folksonomies." In 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p. 289-297. Springer, 2013.
. 夏昊翔, 於輝, 張祖儉, & 宣照國. “線上科技合作社區的一個計算機支持系統”,科研管理, 33(7),146-152, 2012
. Zhaoguo Xuan, Haoxiang Xia, and Yanyan Du. "Adjustment of knowledge-connection structur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8(12):14935-14944, 2011.
? Haoxiang Xia, Huili Wang, Zhaoguo Xuan, “Opinion Dynamics: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and Perspective on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2(4):73-92, 2011.
? Haoxiang Xia,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View on the Linux Kernel Developer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1(3):20-32, 2010.
. Shuangling Luo, Haoxiang Xia, Taketoshi Yoshida, Zhongtuo Wang, “Towar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of Online Communities: A Primitive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8(2): 203-221, 2009.
. Haoxiang Xia, Shuangling Luo, Taketoshi Yoshida, “Exploring Knowledge-creating communities: An Analysis of the Linux Kernel Developer Community”, In: S. Chu, W. Ritter & S. Hawamdeh (eds.) Managing Knowledge for Glob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 385-398, World-Scientific Press, 2009.
. 夏昊翔,王國秀,宣照國,羅雙玲,吉田武稔,“針對科研合作網路演化建模的基於Agent實驗平台原型”,情報學報,29(4): 634-640, 2010.
? 夏昊翔,張祖儉,羅雙玲,吉田武稔, “專業知識交流及其可視化支持工具研究”,情報學報,29(5): 897-905,2010
. 夏昊翔、王玉影、宣照國、吉田武稔,“基於概念相關性度量的語義Web 服務匹配:模型及匹配器原型”,情報學報,2008, 27(3):375-385.
. Haoxiang Xia, Zhongtuo Wang, Shuangling Luo, Taketoshi Yoshida “Toward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mmunity Intelligence: A View 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Fusion in Web-mediated Communitie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 2008), Singapore, Oct. 12-15, 2008.
. Haoxiang Xia, Shuguang Wang, and Taketoshi Yoshida “A Modified Ant-based Text Clustering Algorithm with Semantic Similarity Measur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5(4):474-492, 2006.
. Haoxiang Xia, Michihisa Koyama, Geoff Leyland, Steven Kraines, “A Modularized Framework for Solving an Economic-Environmental Power Generation Mix Probl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8(9):768-784, 2004.
. 夏昊翔,王眾托,黨延忠。關於信息系統概念基礎的一點思考,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1(10):17-24, 20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