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府村宗祠群

夏府村宗祠群

夏府村宗祠群,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夏府村的贛江西岸。

夏府宗祠群包含戚氏總祠追遠堂、戚氏分祠聚順堂、謝氏宗祠敦五堂,為夏府村戚、謝氏兩姓宗族的宗祠,位於贛江上游西岸,是兩姓家族議事、祭祀等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其建築規模宏大,保存良好,是客家祠堂類建築的精典之作。

2006年12月18日,夏府村宗祠群被公布為江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為Ⅲ-7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府村宗祠群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夏府村贛江西岸
  • 保護級別:省級
  • 批准單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戚氏總祠追遠堂,戚氏分祠聚順堂,謝氏宗祠敦五堂,歷史文化,藝文,相關人物,文物價值,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

歷史沿革

夏府村究竟何時開始有人定居,尚未發現歷史文獻存有相關記載,但在1989年,當地文物部門曾在該村附近發現了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古墓,說明夏府村至少也有1400年的發展歷史。
自唐代開始,夏府村便不斷有客家人遷入,現如今,整個村落幾乎都是客家人。從唐代的星星點點,到宋明時期的大量湧入,客家人的每一次遷徙潮都與夏府村密切相關。

建築格局

夏府村是座至少始建於宋代的古村,村中有條古道,古道邊存有3座巨大的古祠堂和一所學校。學校後所見的第一座大祠堂是戚氏祠堂。北面的下一座宗祠也是戚氏的,叫聚順堂。距聚順堂北面不足五十米處便是敦五堂。

主要建築

戚氏總祠追遠堂

戚氏總祠,又稱“追遠堂”,位於夏府村頭,坐北朝南,占地約2600平方米,是贛南祠堂的代表,素有“江南第一祠”之美譽。據祠內石碑和《戚氏族譜》記載,初建於宋景定年間(1260年—1264年),後經過9次重修,至今保存的是第9次重修後的建築。祠內共設有18根紅石柱,還有戲台、看樓等,原先還有朱熹等名人題寫的字畫書聯,但現在已不復存在;戚氏分祠為戚氏總祠的分祠,距其百餘米,整個格局和外觀形式與總祠基本相同,但面闊、進深都更小些,其祠堂中廳的紅岩石柱上還鐫刻著孫中山撰寫的楹聯。
夏府村宗祠群
戚氏總祠
戚氏宗祠祠堂為青磚瓦面梁氏結構,牆體出瓦面,有“三廳二天井”。宗祠的外觀很有特色,其外牆看起來就像一個“品”字,這在建築結構上被稱為“風火牆”。祠堂總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在舊時可同時容納240人聚餐。主體建築有上、中、下3個大廳,每個廳均可容納數百人。上廳是祖宗神牌的供奉處,中廳與上廳一板之隔,每年春、冬二祭時,就把隔板抽掉,使上、中下三廳變為一體,形成寬闊大氣的場面。中廳與下廳之間建有天井,下廳設有戲台,各廳兩側還設有堆放糧食、祠產的庫房以及守祠人的臥室。與上廳一牆之隔的廳外還建有存貯族人“壽木”的大房間。整幢祠堂為磚木結構,磚為大小均勻、質地堅實的青磚,木亦優質木料,至今未朽。祠堂大門為牌坊造型,黑雲母花崗岩門框。大門前兩邊置放石鼓猴頭一對。大門上方橫書“戚氏祠堂”,豎刻“世封侯爵”。
戚氏祠堂經明萬曆己亥年(1599年)、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乾隆庚子年(1780年)、光緒丙午年(1906年)等九次重修,祠堂不斷重修的目的在於“妥神靈、申孝思而昭來裔”。而其大門豎刻的“世封侯爵”也有歷史淵源,漢高祖劉邦時,武將戚鰓因守界有功而被封為“臨轅侯”,又因明代戚繼光抗倭有功,故戚氏宗祠為“世封侯爵”。大門兩邊的石門框上“世系出臨轅昔自蘇州分派,堂基開宋代頻看贛水發祥”的楹聯以及廳中的石柱楹聯還記錄了戚氏的家族歷史。

戚氏分祠聚順堂

戚氏分祠,又稱聚順堂,位於夏府村中心,坐東向西,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現存祠為民國九年(1920年)再建,總體建築結構與戚家總祠“追遠堂”相仿。據村里老人回憶,夏府村內的古驛道,穿聚順堂的大門前南北院牆的兩拱門而過。
夏府村宗祠群
聚順堂
聚順堂門前有半月形水塘,為夏府村內的排水中樞。村內南北兩邊的水流入水塘中,匯聚後經一水渠反贛江流向。祠堂大門上方有一黑雲母花崗岩板材豎刻著“戚應元公祠”,下方還有同一石質的長方形石板,刻著“應運開元”四字。該祠最大的特點是門頭牌坊上的雕塑色彩鮮艷,異常絢麗,栩栩如生。如“應運開元”四字的左邊為薛丁山征西,右邊為穆桂英掛帥的故事畫面;兩邊檐水立處有雙鳳朝陽的雕塑;門頭牌坊上的畫面為飛禽走獸或花木蟲草。聚順堂的大門兩邊的兩耳門門頭上,左書“德武”,右書“經文”。本來“文武”兩字連句,“文”字在前或在左邊,“武”字在後或右邊,這大概是與家族史有關,戚家從古至今出武官,世代尚武,因此把武字書左邊。
聚順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是大隊部,破壞得很嚴重,祠內柱聯大部分已被毀,現為含“文化大革命”時期帶政治色彩的楹聯或口號,現已無法恢復原貌。祠內對聯除北牆“福”字窗聯外僅保留了三聯,一是大門聯:“人傑地靈龍蟠虎踞,物華天寶鳳起蛟騰。”二是中堂中門兩邊的孫文題聯:“蔚和平景象,振國是風聲,發揚章貢英靈崆峒秀氣;恢家族規模,建民治基礎,光大楚丘宏業閥閱宗功。”現此聯下方幾個字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存落款“孫文”二字較為模糊。三是前廳戲台柱聯“聚今古奇觀放開眼界,順中外大勢立定腳跟。”蘊含著開放創新、吸納新知的先進思想。
聚順堂和戚氏總祠追遠堂一樣,都有前後兩個天井,前天井都為平的(天井地面與前廳地面持平),後天井不但低洼下去,而且中間突出砌有一長方形水池,這是夏府天井建築的一大特色。一般徽派建築的天井只是低於該房屋的地面,沒有平的,也沒有中間突出一水池的天井,夏府天井建築特色的形成,究其原因是這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每逢農曆八月,都要請戲班子到夏府演出,下午一場,晚上一場,哪個祠堂的公產出錢,就在哪個祠堂前廳的後堂搭台唱戲。而前天井的位置是看戲的絕佳位置,既能看清又聽得明白,如果前天井低洼下去,到了晚上,不小心容易摔跤,為了不影響觀眾,所以前天井建成平的。祠堂的後廳是祭祖的地方,原來香火很旺,哪裡失火馬上可以從天井水池中取水撲滅,具有消防功能。原來水池正中置一假石山,可養金魚,具有觀賞價值。另外,按風俗用紅的小卿魚或小紅鯉魚祭祖,祭祖後將魚放生到水池中,多了放入贛江,又是放生池;可說一池三功能。從夏府天井建築的特色既可看出客家人不拘泥於徽派建築傳統的束縛,又注重實用價值的創新精神。
聚順堂後廳北邊,面向附屬建築牆上有一窗,由五朵彩雲、一個桃、一隻鹿組成一個“福”字,可謂五色祥雲照“福”字,其構思精巧無比。窗兩邊有一聯:“聚族明倫融和上下,順天安命感召禎祥。”窗上方橫批“為善讀書”,落款“中山人”。因聚順堂的附屬建築在古代是私塾,抗戰時期是一所國小,故書“為善讀書”,也就是說求學必須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心地要善良。落款的“中山人”,其真實姓名為劉煥,為金國人,小時候與母親相依為命,後因戰亂被圍困,因城中缺糧,劉煥煮糠吃,米飯留給母親吃。劉煥長大後發奮讀書,天德年間考中進士。劉煥寓居夏府村,他的孝順事跡感動著後世村民。
夏府村宗祠群
聚順堂福字牆

謝氏宗祠敦五堂

謝氏宗祠,被認為是夏府村古祠堂“精美之最”,雖然其面積只有千餘平方米,卻有著如意斗拱、彩壁金輝。
南宋隆興(1164—1165)初年,由於金兵入侵,謝氏在開山祖謝端卿的帶領下,從吉安遷到湖江夏府定居。敦五堂是夏府謝氏所有祠堂中修建最早的,建成於元大德四年(1300年),修建者為端卿公的單傳嫡孫謝仲雲。
夏府村宗祠群
敦五堂
敦五堂,距聚順堂北面不足五十米處,坐北朝南,為兩進一天井的仿宋建築,是保存最完好的謝家宗祠,小巧玲瓏,工藝精美,為清末重修。敦五堂大門上方的黑雲母花崗岩牌坊門頭上豎刻著“理學名臣”四字;意表謝家自古出文官,崇尚理學。在“理學名臣”四字上方,雕刻有兩隻麒麟獻瑞。牌坊式門頭東西兩角溝檐水出口處的兩隻大紅鯉魚雕塑相互呼應。每到雨天,雨水從鯉魚尾流入,從魚嘴噴出,形成魚噴泉圖。敦五堂大門左右兩邊有一對石鼓,所雕刻的頭像與戚家祠的不同,它是眼珠突出,長有鬍鬚的獅子頭像。該祠前棟風火牆造型似漢唐管帽,後棟風火牆造型似波浪狀騰空而起的一條龍,這種造型的風火牆與戚家品字形的風火牆功能相同,建築風格卻大異其趣。風火牆的前棟左前上一個台階的瓦檐下雕塑著彩雲間的一把古琴,后角瓦檐下雕塑著一帶子的棋盤;右前上一個台階的瓦檐下雕塑著一本藍色封面,掀開一角,字跡清楚的線裝本古書,后角瓦檐下雕塑著兩卷畫,這四個畫面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後棟風火牆前上一個台階的瓦檐下雕有龍尾,下一個台階瓦檐下雕著一隻鳳。前棟雕有琴、棋、書、畫;後棟則雕有龍鳳呈祥。還有後棟風火牆下一台階的正面雕有一朵菊花,菊花寓意清高,這與謝家歷來所出文官的氣質甚合,前棟左風火牆下一台階檐下有一藍色繪畫的麒麟,右風火牆下一台階檐下有彩墨繪畫的一隻大象;加上大門前的獅頭,構成“麒麟獅像”;與風火牆檐下“琴棋書畫”,“龍鳳呈祥”等圖案都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敦五堂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連線上下廳上邊騎樓的花窗護欄下部木屏繪著一幅幅水墨畫,畫面各異,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最具特色的是,前廳上方的藻井是組合成“萬”字圖案,其上的如意斗拱,面向上廳伸出的每一廳伸出的每一根木頭頂端皆為龍頭。如意斗拱東西兩眼翹角下各掛一銅質風鈴,起風時叮噹作響。它的下方倒懸著四根短柱,每根柱頭各自有一個雕花繡球,靠大門的兩個繡球是實心的,靠天井這邊的兩個繡球的空心的,這兩個空心繡球是在整根的短柱頭上鏤空的。斗拱面向後廳的斜面上還排列著描金的花朵,在描金花朵的下方橫書“歌懷康樂”四字,這四字兩頭的木雕,左為鳳,右為鹿。敦五堂內立十二根紅砂岩石柱,每根柱上都刻有楹聯。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楹聯是:“先人以燕翼貽謀,無論為文德為武功,永詔允推賢子弟;地勢得象山靈秀,從此產英雄產豪傑,勛名彪炳泰東西。”
夏府戚、謝兩姓祠堂均採用整根的紅砂岩石柱。夏府當地沒有這種石材,古時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從外地運到夏府極為困難。據夏府老人家說:因夏府在贛江邊,先人們利用水運優勢,用幾層厚的木排運來。運之前用一寸直徑的稻草繩纏好,到夏府靠岸後,抬之前,再用草紙裹纏石柱之身,用篁竹篾子紮好再抬上岸,中途休息時要十分小心,平平的放下來,因這種石材質地很脆,容易斷。依照古代技術,要把這些石柱運回,並在設定好的地點豎立。
敦五堂後廳的兩根立柱和左右兩廂房拱門都有裝飾雕塑。立柱是羅馬教堂式的模樣,柱頭上塑著一朵牡丹花,牡丹花寓意著富貴。拱門的弧形雕塑著太陽的光芒,代表了西方人信奉太陽神,拱門弧形頂部左雕一對石榴,右雕一對桃;兩石榴上書“愛國”,兩桃上書“明倫”。這種裝飾可說是中西文化的交融,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該祠後廳八角形藻井繪有雙龍戲珠圖案,長方形的藻井繪的是雙鳳朝陽圖案,兩藻井繪畫色彩鮮艷。

歷史文化

藝文

戚氏總祠與戚氏分祠內均有孫文等人題寫的楹聯,根據湖江史志記載和後裔所說,夏府戚坦天在辛亥革命中做出過巨大貢獻,在重修祠堂時,孫文贈聯於戚氏總祠與戚氏分祠。

相關人物

戚繼光是戚氏總祠的後裔,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他寫了一本與《孫子兵法》相似的兵書,名為《紀效新書》。戚氏總祠楹聯中的“實紀新書”說的就是戚繼光著《紀效新書》一事。
夏府村宗祠群
戚繼光

文物價值

夏府宗祠群為夏府村戚、謝氏兩姓宗族的宗祠,位於贛江上游西岸,是兩姓家族議事、祭祀等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其建築規模宏大,保存良好,是客家祠堂類建築的精典之作。
夏府宗祠群是夏府村戚氏與謝氏兩姓的家族宗祠,現存建築為晚清、民國時期,戚、謝兩姓氏族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其建築規模之大,保存完好,工藝之精美,文物內涵之豐富,在贛南眾多宗祠類建築中十分罕見。
1、夏府村宗祠群具有十分豐富的社會人文價值。夏府村扼守在贛江著名的十八灘險上,在古代交通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給這一地區留下不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而夏府宗祠群便成為集中體現這一文化的物態信息載體。其中的戚氏宗祠,自南宋至民國初年,歷經九次重修,歷史發展清楚,祠內保存眾多的堂聯、堂匾、堂銘以及三塊明清時期的重修碑記,是研究中國宗祠文化以及戚氏家族變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特別是祠內保存有許多涉及近代重要歷史和人物的資料,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蔣經國先生利用宗祠作廠房,創辦的“江西省保全處軍械修所”,孫中山、蔡元培等名人為宗祠題寫的堂聯柱聯等,是近代史研究中的寶貴資料。
2、夏府村宗祠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三座宗祠(或分祠),保存基本完好,內容豐富,做工精細,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宗祠內雕樑畫棟,保存下大量精美的民間彩繪和石刻,集工藝價值和人之價值於一體,是文物研究與旅遊開發的珍貴資源。
3、夏府村宗祠群具有贛南這類建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祖先崇拜是贛南客家人在眾多神靈或宗教信仰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信仰,因此,贛南至今仍保留下數以萬計的祠堂建築,而夏府宗祠群是贛南眾多宗祠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文物內容最豐富的宗祠群。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夏府村宗祠群,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夏府村的贛江西岸。
夏府村

交通

從贛縣北站出發,經廈蓉高速/X824/瑞臨線、京澳線可至夏府村宗祠群,約57千米,約需用時1小時3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