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此圖以全景式構圖,畫峰巒層迭,山勢陡立。遠山如屏,以略低於主峰的位置出現於畫幅的右側上部,周圍以虛淡處理表現雲氣煙嵐,雲霧環山。山腰山下蒼松雜木叢生,山間瀑布高懸,中景峭崖,飛瀉峽谷間。右側山間有一小徑蜿蜒而上,岩壑之間有平坡,點綴著茅舍草亭,環境清幽。
圖上有題識云:“昔人題大痴畫: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余作此圖,意亦欲仿萬一,而甜俗之氣終未能脫,於超逸絕塵之致略未得也;重觀不勝慚愧。”
創作背景
《夏山飛瀑圖》是作者為表明對往作較為滿意所做。此圖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是王時敏78歲時一件精心之作。
藝術鑑賞
技法
此圖畫法上追蹤黃公望,雖然點皴之際頗有黃公望之風,但它絕不僅僅是黃公望的翻版,那種密中見松,緊中見疏,碎筆破皴的感覺,頗有倪雲林之風。山石用披麻皴,橫筆點苔,設色施赭石、石綠,蒼翠秀潤。諸多種類的雜樹,交叉錯落有致,採用勾圈點簇,略施淡彩,更增雅意。全圖造境優雅,構圖飽滿。作者較好地把握了夏山日照充足,草木華滋的特點。
這幅畫的用筆,以線為主,以點為副,以染為補。線條或長或短,或直或曲,或勾或皴,若醒時稍以焦墨提醒,若潤時再以淡滋潤,一任放筆寫去,輕鬆自在,山勢水勢,筆意墨意,皆十分連貫。畫中點法常見的有橫點、有直點、有空心半圓點,這些畫法,多從黃公望畫法中來,又與董源、巨然、范寬、米芾、沈周、董其昌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各種畫法,到此亦如百川歸海,雖分明出自某家某法,但已融為一體了。例如,三種點法,橫點來自小米,直點遠接范寬,最精彩的是禿筆中鋒上實下虛的空心半圓礬頭點,此法遠接董源,以明代沈周為最擅。而在此畫中,三種點法竟能重疊使用,橫上加直,直上加圓:淡上加濃,濃上加焦,使畫面無比豐富厚重而又不失清朗秀潤。統眾多古法而臻此境,實已出神入化。而且這些點與線的純熟精練,已達筆筆耐看的高度。這種筆筆耐看,不僅指孤立地觀賞每一筆畫,更包括筆與筆的組合,皆顯示出十分精妙的技能,即前文所說假使觀者不考慮畫面的造型,僅僅看筆的組合,其輕重疾徐,疏密濃淡。
形象
畫峰巒層迭,山勢陡立。遠山如屏,以略低於主峰的位置出現於畫幅的右側上部,周圍以虛淡處理表現雲氣煙嵐,雲霧環山。山腰山下蒼松雜木叢生,山間瀑布高懸,中景峭崖,飛瀉峽谷間。右側山間有一小徑蜿蜒而上,岩壑之間有平坡,點綴著茅舍草亭,環境清幽。
構圖
此圖以全景式構圖,結構有序,交待清楚,構圖疏密相間,於緊密中透出清疏雅逸的情趣,是正統派山水畫的典範圖式,即所謂“一層坡、二層樹、三層山”者,此圖王時敏基本上按照這種程式描繪的。
名家點評
廣州美術學院研究員李偉銘:畫法上追蹤黃公望,山石用披麻皴,橫筆點苔,設色施赭石、行綠,蒼翠秀潤;樹木種類雜多,勾圈點簇,郁茂蒼渾,頗得神態。全圖較好地把握了夏山日照充足,草木華滋的特點。
重要展覽
2017年,《夏山飛瀑圖》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婁東藝脈——南京博物院藏婁東畫派特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其祖父是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父親是明翰林編修王衡。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舉進士,崇禎初以蔭仕至太常寺卿,崇禎十三年(1640年)辭官隱居,入清不仕。工隸書,善畫山水,以元黃公望、倪瓚為宗,又受董其昌影響。他極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後世稱“婁東派”,與王鑑、王石谷、王原祁合稱“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當時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