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

《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是清代詩人李漁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寫天氣情況,頷聯寫雨水少的原因,頸聯寫楚地的重要性,尾聯寫人民長期處在饑寒交迫的現狀。全詩語言樸實無華,感情深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漁
  • 作品出處:《李漁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
江風五月尚颼颼,疑是生寒應麥秋。
暑雨不多難望歲,密雲雖布轉增憂。
四方豐歉覘三楚,兩載饑寒遍九州。
民命久懸倉廩絕,問天何事苦為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楚:春一秋戰國時楚國地區。憂歲:擔憂收成不好。
2.颼颼(sōu sōu):寒冷之意。
3.麥秋:麥收的時候。
4.望歲:希望好收成。
5.四方:全國各地。豐,豐收。歉,歉收。覘(chān):觀測,窺視。這裡是看、取決於的意思。三楚:古時稱現在的荊州一帶為南楚,吳國一帶為東楚,徐州(彭城)一帶為西楚。
6.九州:指全國。
7.懸:倒懸,危險。倉廩:貯藏穀物的倉庫。絕:斷絕。

白話譯文

已是五月,江上吹的風還是冷颼颼的,天氣變冷,或許是應了“麥秋”這一說法。
暑天下雨不多難以有豐收的希望,但天上密雲滿布又反而增加憂慮(因為陰雨不利於麥收)。
整個國家的年成是豐是歉,主要看三楚地區的收成如何,兩年來饑寒已遍布全國。
老百姓的命運泉倒懸著一樣危險,倉庫里已經沒有糧食儲備。請問老天爺,為什麼要如此苦心與百姓為仇。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康熙初年(1644年—1775年)。當時李漁漫遊湖南等地,時值盛夏而天氣寒冷,久旱不雨,因而為楚地人民擔憂年成,寫下了這首關心民瘼的七言律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江風五月尚颼颼,疑是生寒應麥秋。”按理詩人家鄉金華府蘭溪縣已進入梅雨期,是收麥插秧的大忙季節。詩人說,蘭江、衢江的風送來陣陣寒意,好像真到了麥子成熟期。《禮記·月令》:“孟夏麥秋至。”意為初夏麥子豐收季節到來。可是此年氣候反常,因久旱不雨,麥子到了五月籽粒仍乾癟元實。令人憂愁。頷聯“暑雨不多難望歲,密雲雖布轉增憂”。難望歲,即很難指望有收成了。農夫心急如焚,望眼欲穿,好容易盼到天空布上烏雲,但又並不下雨。一次又一次失望,使其憂心忡忡。此聯工整,寫農夫心境如在眼前。頸聯“四方豐歉覘三楚,兩載饑寒遍九州”。宕開一筆,生髮開去,放眼四海,境界為之開闊,思想轉向深沉。南自江陵,東至江、浙,西達彭城的三楚地區連年災荒,現在又遭大旱,對全國經濟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眾所周之,今江、漢、兩淮、錢塘、泗水、沂水流域乃全國重要糧產區,“民以食為天”,舉國都注視這片地區的農業豐歉。兩年的失收,使全國發生饑荒,餓殍遍野,哀鴻滿地。詩人面對此景。痛苦極了,顯示出關心民瘼的責任感與高尚情操。尾聯“民命久懸倉廩絕,問天何事苦為仇?”詩人目擊心傷,悲憤地問天,人民生命像被倒掛著一樣危急,糧食倉庫斷絕了來源,你為何要這般過不去,苦苦地作對,其實,詩人是借罵天而罵人,因為荀子《天論》有明訓:“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詩人向自明末至清初的一個個治政不明的統治者發出責問,顯示出戰鬥性。
“笠翁之曲,工部之詩,俱得力於兵火喪亂,可見文人遭遇,無境不可,不必定為太史公以名山大川為有益之地也。”(莫愁釣客、睡鄉祭酒為李漁傳奇《巧團圓》所寫批語)李漁的詩詞亦不例外,其沉鬱悲抑之調,確類杜甫,其語言通俗明快,又似香山,皆取得相當成就。此詩獨具風采,筆觸之酣暢潑辣有不減元明人處,直攄胸懷,自然流暢,不假前人斧斤,故而開了“性靈”派之先河。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教授朱則傑《清詩知識》:“這首詩對自然災害和民生疾苦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同情,語言樸素無華,感情深厚真摯,的確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李漁(1611年—1679年),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清順治清順治(1638年—1661年)初,由蘭溪移家杭州,居杭十年,又移居南京。康熙十六年(1677年),返杭州終老。在晚年返杭前,他漫遊南北,三到北京,攜家設戲班到各地逸官貴人門下演出、求資助。著有傳奇十種。另寫有小記。詩詞文雜著有《一家言全集》《李漁全集》,其中《閒情偶記》在戲劇理論上有建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