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烏鴉

夏威夷烏鴉

夏威夷烏鴉(學名:Corvus hawaiiensis):體長48–50厘米。是一種黑色烏鴉,體羽烏黑色,初級飛羽褐色。黑色的鳥喙粗壯並輕微上翹,腿黑色,尾部尖端方形。 兩性和所有年齡段的幼鳥的外表相似,但雄鳥略大於雌鳥。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

生活在森林中,主要食物是蜥蜴、種子、昆蟲等,有時會吃大型的蝴蝶。夏威夷烏鴉在野外已經滅絕,化石顯示夏威夷烏鴉曾經分布於其他一些島嶼。夏威夷烏鴉的滅絕原因還沒有完全弄清楚,棲息地改變、人類的獵殺、瘟疫的傳播都可能造成了種群的急劇下降。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夏威夷烏鴉
  • 拉丁學名:Corvus hawaii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雀形亞目
  • 鴉科
  • 亞科鴉亞科
  • 鴉屬
  • :夏威夷烏鴉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eale, 1848
  • 英文名稱:Hawaiian Crow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夏威夷烏鴉在夏威夷被稱為阿拉拉(Alala),體長48–50厘米。這是一種黑色烏鴉,體羽烏黑色,初級飛羽褐色。黑色的鳥喙粗壯並輕微上翹,腿黑色,尾部尖端方形。 兩性和所有年齡段的幼鳥的外表相似,但雄鳥略大於雌鳥。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

棲息環境

該物種在野外已經絕滅。在此之前,夏威夷烏鴉只生活在夏威夷島的開闊林地中。棲息在夏威夷本土的多型鐵心木森林或多型鐵心木和夏威夷金合歡混合的森林中。它們顯示出對開放森林的明顯偏好。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丘陵、平原、農田、曠野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河邊懸岩和河岸森林地帶較常見。常在林緣、農田、河谷、牧場處活動,晚上多棲於附近樹上和懸岩岩石上。在野外,飛行風格很強大,像其他烏鴉一樣在空中翻騰和玩耍。該物種能發出各種呼叫聲,夏威夷烏鴉的叫聲類似於貓的喵喵聲,也包括在飛行中重複的“kerruk,kerruk”和大聲的“kraa-a-a-ik”。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Christian Rutz博士及其團隊在聖地亞哥環球動物園中圈養的夏威夷烏鴉種群中發現,約93%的成鳥能使用木棒作為工具,獲取藏在原木中的食物。
雜食性,食物十分多樣,包括腐肉、卵和雛鳥、水果,甚至人類的食物,但昆蟲和花蜜也可食用。 夏威夷烏鴉在覓食昆蟲的同時會剝落樹皮,並且還觀察到對其他鳥類的巢穴進行襲擊。
繁殖期在3-7月間,雄鳥和雌鳥都參與築巢和孵卵。龐大的杯型鳥巢由樹枝搭建在間的大樹中,或開放的匍匐植物林地中。內鋪墊有堅果和軟草,每窩產卵1-5枚。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美國夏威夷島。這個物種是夏威夷特有的,僅分布於260平方公里的區域。 曾經常見的,並在整個華拉萊和冒納羅亞火山的山坡上都可以繁殖的夏威夷烏鴉。 到1987年,只剩下10個野生個體。
夏威夷烏鴉分布圖夏威夷烏鴉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夏威夷烏鴉雌鴉在2-3歲時性成熟,雄鴉4歲時性成熟。繁殖季節持續3-7月,在3-4月築巢,4月中下旬產卵,5月中旬卵孵化。雌雄共同參預築巢,枝條來自天然的樹木和草葉。每季通常會產1-5枚卵,顏色為綠藍色。一般最多只有兩枚卵會存活下來。只有雌鴉孵卵和育仔,孵化期19-22天。孵化後約40天只有1-2隻幼鳥存活。如果第一個鳥巢丟失或損壞,會重新建造新的鳥巢,這有助於圈養繁殖工作。雛鳥為晚成性,幼鳥依賴親鳥養育8個月,並將留在家族群中,直到下一個繁殖季節。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夏威夷烏鴉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也是唯一在夏威夷發現的烏鴉物種。最後兩個夏威夷烏鴉種群絕滅於2002年;保護狀況為“野外滅絕”。當地還有一些被圈養的夏威夷烏鴉,但是由於其剩餘數量過少,該物種被認為已無法重新恢復。當地人曾經建立夏威夷烏鴉的再引回計畫,但再引回的個體常被另一種瀕危鳥類夏威夷隼捕殺,結果無法成功。自2002年最後兩隻夏威夷烏鴉不見蹤跡後,該物種就被列入滅絕物種目錄。棲息地改變,人們的射殺、引進來的天敵(包括老鼠和印度貓鼬),禽瘧和外來蚊子帶來的病菌等,導致了夏威夷烏鴉的數量急劇下降。一些夏威夷烏鴉被人工飼養,試圖恢復野生夏威夷烏鴉的數量。
該物種受法律保護。在毛伊島有10隻被人工圈養,雛鳥已成功飼養。雞蛋也從野外採集,飼養並成功重新發布。 1994年,該群體包括來自8-12隻的野生種群中有三對野生育種配對,被圈養的10隻鳥類中的三對育種配對,以及9隻被圈養的幼鳥被重新引入野外,因此估計總數量約為31隻。野生群體已經滅絕。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野外絕滅(EW)。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