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

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

《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不是一本普通的有關人物或歷史的簡單描述,而是幾位真性情之人與從未謀面的先賢之心靈,在畫中在文里的對話,這一對話的實際發生儘管只有短短數月,但卻穿越了數十載悠悠時空。這一張張畫、一行行字都是有感而發,內裝無限感慨與無邊遐思,還有無盡的期望。古人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本冊子不敢立心、立命,更不是繼絕學和開太平,而是佛山畫院院長、著名中國山水畫大家韓浪和幾位志趣相同的友人,抒發出自本能的不吐不陝的肺腑之言,和發自心底的對文化自由與獨立的呼喚。

基本介紹

  • 書名: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韓浪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227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韓浪編著的《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在宣傳和紀念陳寅恪先生形式上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讓廣大民眾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陳寅恪、進而多視覺認識真正文化大師的新途徑。這個冊子本身就是一個大雅之作,我很喜歡,同時也相信會得到海內外讀者的喜歡和認同。最後還是用陳寅恪先生的話作結束語:“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締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願以此言與韓浪和廣大讀者共勉。

圖書目錄

序言
關於陳寅屬
圖話陳寅屬
中山大學
江西修水
廬山
長沙
清華大學
後記

後記

我和妻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入中山大學,我在經濟系讀了本科和研究生。妻子1993年入學時,經濟系早已在1989年,我碩士畢業那一年升格為嶺南學院,後來,我們夫妻兩人又分別都在管理學院讀了博士和碩士。
我們讀的都是經濟管理專業,我博士畢業後—直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我妻子碩士畢業後,機緣巧合地開始和父親一起從事太陽能高科技產業研發經營。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該企業已在妻子和岳父的管理下成長為太陽能行業的知名企業。
我們從小就喜歡文史哲,進入中LU大學後使我們有了博覽群書的機會,因為那個年代,書籍還是比較貧乏,尋找一本好書確實不容易。也就是在那時,我們知道了中山大學還有陳寅恪這樣令人尊敬的國學大師。陳老先生,成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大學,是清華大學名闡遐邇的四大國學導師之一,在1948年底來到廣州的嶺南大學任教。1952年因嶺南大學並人中山大學,從此,陳老先生成為中山大學最著名的教授之一。
畢業多年來的經歷,使我和妻子一直對社會尤其是對母校懷著感恩之情,我多年來也一直在管理學院擔任碩士導師,指導學生論文寫作等教學工作,雖基本無報酬,又一直工作挺忙,但我把這個看作是報答母校培養之恩的一種方式,仍堅持著。
我妻子經營的太陽能類高科技企業,也在中山大學化學院設立了懦興科技獎學金,每年獎勵十名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和碩士生。
我們家有一位好朋友——沈輝教授,他是留德博士,歸國後從中科院來到中山火學擔任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是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太陽能專家。他讀的是理科,身居國際新興科學潮流的最前沿,卻對國學情有獨鐘,尤其推崇陳寅恪先生。凡是與陳老先生有關的書籍資料他都喜歡讀。他對陳老先生的十四部扛鼎大作,都細讀了一遍,不少他喜歡的章節,更是滾瓜爛熟且見解獨到,尤屬難能可貴。2010年初他和我們談及陳寅恪,神采飛揚:“如果可以在中山大學陳寅恪紀念館前樹立一個町以讓後世學子瞻仰追思國學犬師陳寅恪的雕像,那將是一件怎樣的曠世盛事啊!”
我們夫妻倆非常敬佩沈輝教授的為人和學識,也非常贊同他的提議。孫中山先生創力了中山大學,而以陳寅恪大師為代表的一批著名學者為中山大學注入了靈魂,陳先生倡導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治學理念,與清華園裡梁啓超所樹立的豐碑“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傳為美談,令人敬仰!
我們仰慕陳老先生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敬佩陳老先生夫妻相愛、相濡以沫,尊崇陳老先生肝膽相照、直言無忌的率真。陳寅恪老先生身上體現出來了中國知識分子幾乎所有的優點:文人的骨氣、學者的才氣、做人的和氣、為友的義氣。陳老先生做學問孜孜不倦、絕不苟且的人生理念;求真理百折不撓、決不妥協的浩然正氣讓後來者高山仰止!
有感於斯,我們一刻末停,馬上行動起來!
邀請我們的好朋友,畫藝精湛、德藝雙馨的佛山畫院院長、著名畫家韓浪老師和著名多棲藝術家張修竹老師做顧問,近年名聲大噪、作品入選上海世博會永久收藏的青年陶藝家范安琪做雕像設計,以陳寅恪老先生一張攝於60年代初並廣為人們熟悉的照片為藍本,由韓浪老師親手繪成草圖並作了相關說明,我和妻子參與了討論和修改。我們原設計方案是,陳寅恪老先生手拄拐杖、端坐在藤椅上=,面前擺了一張椅子,一張桌子,供後來的學子端坐,以聆聽陳寅恪老先生的教誨,最傳神的是,陳老先生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時空,安詳地注視著後來的人們。
經中山大學校力莊任陳望南老師的安排,時任校長黃達人教授百忙當中專門抽空聽取了我們的構思和設計方案,認為這個想法很好,但為陳寅格大師塑像是個十分嚴肅的事情,必須向校園管理委員會報告並經其批准後陳寅恪雕像才可樹立在中山大學校園內。
設計方案交校園管理委員會審閱後,中山大學陳舂生副校長、校辦主任陳望南老師建議,陳寅恪老先生面前的桌椅就不用了’用陳寅恪老先生手拄拐杖、端坐在藤椅上的構思既簡練又傳神,平添了幾分肅穆。
確實.來瞻仰陳寅恪老先生的人們站立在他的面前,凝視著他深邃的目光,就完全可以用心靈與大師默默地交流了。
隨後,我們還徵求了陳老先生分別居住在中大、香港、成都的三個女兒的意見,她們聽說了我們的想法,十分高必,也對我們提出的陳寅恪主題雕塑的構思十分贊同,認為這最能夠表達陳寅恪先生的精神風貌。
在韓浪老師和修竹老師的指導F,經過安琪近半年的藝術創作和多次修改後,雕像小樣終於完成初稿,中山大學校園管理會高度重視,專門組織了一場作品“答辯會”,我和韓老師、安琪到場解答了管委會眾委員的問題,最後校委會眾委員十分滿意,並投票同意將該雕像樹立在中山大學校園內陳寅恪紀念館前的草坪上。據說這是經校園管理委員會_止式審批的、樹立在校園內的第二尊名人紀念雕像,第一尊是樹立在中山大學中軸線正中位置、中山大學創始人孫中山拄杖站立遠眺的雕像。
二十多公分高的雕塑小樣要放大成高1.6米、寬O.8米、長1.2米的雕像作品,要保持雕塑小樣的精髓和表達其精神風貌,實際上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面部是否傳神最難掌握,這也是作品成敗的關鍵,這方面我堅持要首先尊重陳寅恪老先生三個女兒的意見,否則,得不到她們的認可雕像就沒有意義了。
真難為了安琪!
最初做成的一件放大的雕像泥稿,拍攝成照片後電郵發給陳寅恪老先生三個女兒看後,反饋是不甚滿意。她們認為面容不像,要修改,安琪就在這件泥稿上進行修改後,再拍攝成照片包括面部特寫發給她們再徵求意見,如此反覆數次,時間過去了大半年,依然無法定稿。
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我真有點心急了,一方面時間一長,藝術家們也會有審美疲勞,會有心力交瘁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怕周圍熱心此事的朋友們和中山大學的老師們泄了氣。我想出了一個可加快速度又比較方便的方法,就是請安琪按照陳寅恪老先生家人的修改意見和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多做幾尊頭像備選。
頭像是整個作品的靈魂!
期間,安琪頭像修改方案還得到張修竹、韓浪老師等名家指點,即便如此,陳老先生家人對幾次所電郵過去的修改後的泥稿照片都不太滿意。時間就在這樣的信息往來中流逝。後來,細心的安琪發現,用電子郵件發出的照片,與原件有較大的差別。為節約時間,也為了讓陳老先生的家人及學生更好地了解安琪創作作品的原貌,使他們可以和安琪進行更好的溝通交流,我們決定將五件頭像泥稿原件都帶到他們的面前,將原作呈現在他們眼前,使他們可以近距離親眼看到和親手摸到這些泥稿原作,感受到那份獨特的藝術氣息,會讓他們更準確地做出判斷和選擇。
我們首先選擇從中山大學做起。我們預先約好了中山大學校辦主任陳望南老師。陳老師是個做事充滿熱情又細心的人,考慮到陳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學的二位弟子蔡鴻生和胡守為倆教授年事已高,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不方便出遠門,於是就由陳望南老師將兩位老人接到中山大學歷史學院的會議室。我們從佛山將五座碩大的頭像泥稿作品運來,由於頭像泥稿作品易碎,韓浪老師、安琪、唐嘉、杭青和我一行六人兩車,一路上小心翼翼、慢速前行,唯恐路上的顛簸會震壞泥稿。
蔡、胡兩位老教授,還有陳望南老師十分認真仔細地審視了運來的頭像泥稿,一邊看一邊討論,雖後達成共識,編號為4號的頭像泥稿最具神韻!原中【山大學副校長鬍守為教授還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製作雕像的參考藍本——那張名聞遐邇的照片以及另外幾張參考照片的攝影背景、時間、地點等,如數家珍,往事歷歷在目。蔡老教授則十分激動地解釋了他們選擇4號泥稿的理由,熱淚盈眶。十分逼真神似的雕像讓他想起恩師端坐在藤椅上對他們諄諄教導的場景,一再抱拳拱手說:“你們做了一件大好事,謝謝!”
在最初頭像泥稿完成時.我們—直忐忑不安。唯恐得不到陳老先生三個女兒的認可而前功盡棄。獲得了蔡、胡老教授這兩位陳寅恪老先生嫡傳弟子和陳望南老師的認可,讓我們信心大增。
我們帶著五件頭像泥稿等創造資料登上了前往成都的飛機,陳寅恪老先生的三個女兒已經早早地聚集在成都,等候著我們帶著泥稿作品去“趕考”了2011年7月某日中午,韓、曾、唐范我們一行四人抵達成都。下飛機後打開行李檢查五件託運的頭像泥稿作品的情況,還好,經過了上落飛機的裝卸和運輸的顛簸,五件頭像泥稿作品完好無損。
這真是奇蹟!我想,或許陳寅恪老先生的在天之靈,一路上在保佑著我們呢!
陳家三個女兒如期而至,我們就在春熙路下榻的酒店裡,布置了一個臨時的小展廳,五件陳寅恪老先生頭像泥稿作品和最初設計的作品全身小樣一字排開,準備接受陳家女兒的“檢閱”。陳家的三個女兒還帶了兩個外孫女。奇怪的是,陳家的三個女兒本來對電子郵件照片裡面的頭像泥稿作品頗有微詞,不過當頭像泥稿作品原件陳列在她們面前,再加之韓老師和范安琪在一旁為她們解釋作品後,她們都對頭像泥稿作品讚賞有加。而且,她們的意見和陳寅恪先生的兩位弟子的意見不謀而合,都認為4號泥稿作品是最具陳寅恪老先生神韻的作品。
看來,對作品的原件近距離觀察、原創背景的了解、欣賞作品的氛圍,以及與其他鑑賞者的交流,對給予一件藝術品正確的評價十分重要!
頭像泥稿確定下來,大家頓時如釋重負!
從那天開始,一切都變得順利起來。因為之前整個過程都是磕磕碰碰的,就連第一個泥稿也在深圳因—直無法定稿而被最初簽約的雕塑製作廠家嫌太占地方而毀壞了,懸在我心頭的大石一直無法落地。但經過這次成都之行,一切突然豁然開朗起來。看起來,只要堅定信念,鍥而不捨.任何難關都可以被攻破。
經我們的好姐姐、佛山中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海韻教授的介紹,安琪終於在廣州又找了一家經常有雕塑大師光顧的銅雕生產廠家合作,很快陳寅恪老先生雕像作品的玻璃鋼草稿就完成了口我們隨後商量著對雕像的一些細節,如手、腳,衣著等進行了小幅修改,最終給雕像定型。
當銅雕像的模型初稿做好後,我們還先後請陳寅恪老先生的弟子蔡鴻生老教授、沈輝教授和校長辦公室主任陳望南先生,以及陳寅恪老先生的三個女兒到銅雕廠現場,對銅雕初稿提出修改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陳寅恪老先生安詳地端坐在藤椅上,堅毅執著地看著遠方很好地詮釋了陳寅恪老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神韻。
沈教授還建議在雕像旁增加一個小雕像,把陳寅恪先生一生所寫的十四本著作疊在一起,最上面一本打開的線裝書上寫上陳寅恪老先生的名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增加雕像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安琪、韓老師和相關人士研究後認為,陳寅恪老先生的雕像本身已經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藝術性極強,一旦增加附屬物,恐怕會沖淡了作品的藝術性。陳寅恪老先生的雕像就這樣做了最後的定稿!
當確定在中大校園樹立座陳寅恪雕像的方案通過後,我就覺得,對陳寅恪先生的紀念可以更藝術化、更文學化、更優雅些。我就與韓老師,范安琪策劃雕像揭幕那天,在中大校園開辦一個韓浪畫展,並舉行一個新書首發儀式:《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一本亦畫亦書的專題畫作隨想錄,將韓浪老師在創作這些作品過程中有感而發的隨想集成一本紀念陳寅恪老先生的隨想錄。
2011年11月底,我參加了由陳望南老師召集,程介文校長助理主持的,由中山大學學校辦公室、宣傳部、基建處等參加的協調會。我們建議雕像最好在2012年上半年找個有意義的日子,正式在陳寅恪紀念館前揭幕。大家苦思冥想,考慮到陳寅恪老先生的忌日在下半年,在上半年,只有陳老先生進入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的日子1月19日比較有意義。但2012年的春節在1月23日,1月19日離除夕只有3天,恐怕大家在春節前夕有太多的俗務要張羅,加之放假期間,展出也無人欣賞。最後我們一致決定,確定在3月18日在陳寅恪紀念館前的大草坪舉行雕像的揭幕儀式。
當天儀式原定有三項活動,一是陳寅恪雕像落成揭幕;二是韓浪老師出版“《夏天,我叩響陳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門》,一本亦畫亦拇的專題隨想錄新書發行;三是韓老師的陳寅恪書畫展當天在館前露天展覽,讓這一路的風痕霜影輕輕落在陳先生故居的草地上。後因這本隨想錄需精心撰寫與編輯始成,且三月正是南方多雨季節,不適f戶外舉辦畫作展覽。因此,後兩項活動改至2叭2年10月7日陳寅恪老先生逝世43周年紀念日在中山大學舉辦。
希望到時天公作美,使得當天的儀式和活動順利進行。
我的提議得到了韓浪老師的回響和讚許,也得到了沈輝教授和楊海韻院長的認同。
沈教授早些年還親自去拜訪過陳先生的家鄉江西修水縣桃里鄉竹塅村陳寅恪故居。那時桃李鄉竹塅村還沒通水泥路,條鄉間泥路蜿蜒而下’只能走機車和手扶拖拉機。沈教授就坐著機車一身泥一身水地到了陳寅陪故居的那份虔誠,使我們十分佩服。說乾就乾,就這樣我和韓浪老師、沈輝教授,楊院長開車直奔陳寅恪的家鄉。這一路從佛山起程,經過贛州、南昌,直達修水縣桃李竹塅村。走一路訪一路感嘆一路,探尋了先賢的足跡也成長了自己。於是就有了這座陳寅恪先生的雕像和那本有關陳寅恪的書以至這一路的故事。這也許我們與陳寅恪先生的緣吧。

序言

這本亦畫亦文的冊子,不是一本普通的有關人物或歷史的簡單描述,而是幾位真性情之人與從未謀面的先賢之心靈,在畫中在文里的對話,這一對話的實際發生儘管只有短短數月,但卻穿越了數十載悠悠時空。這一張張畫、一行行字都是有感而發,內裝無限感慨與無邊遐思,還有無盡的期望。古人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本冊子不敢立心、立命,更不是繼絕學和開太平,而是佛山畫院院長、著名中國山水畫大家韓浪和幾位志趣相同的友人,抒發出自本能的不吐不陝的肺腑之言,和發自心底的對文化自由與獨立的呼喚。
我與韓浪一見如故,實在是相見恨晚,不僅談話投機,而且兩人對陳寅恪先生的敬仰程度也相同,特別是“自由與獨立”的思想將我們倆拉得很近。難怪曾昭武博士之前就告訴我:你們兩人性情相投,肯定會成為好朋友。看來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倆因陳寅恪先生而走到一起,也是一種緣分和上蒼的旨意吧。
中華乃泱泱大國,有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歷史。占代出現過老子、孔子、屈原、司馬遷、李白、司馬光、曹雪芹等先賢名家,近現代出現過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朱自清、胡適、魯迅、俞平伯、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顧頡剛、啟功、季羨林等文化大家,在他們身上我們找到,文化的歸屬感和歷史的認同感。在人生追求、治學責任和學人風骨方面,我們尤其認同陳寅恪先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我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和寄託。他離我們很遠但也很近,我們視他為隔代知音和追隨的楷模,那傳世箴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將陪伴我們終生,我們也真誠地希望所有從事科學研究之學者將之奉為圭臬。
就人類共性而言,名人大家具有時空的穿透力,不受民族、國家所界限。記得我在德國留學期間,房東Lutzkat太太一見到我就很親切,她告訴我儘管她從沒有接觸過中國人,但她心裡早就有兩個中國好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孔子。我回國後最終選擇來到中山大學工作,主要是慕兩位先賢之名而來,一是孫中山,二是陳寅恪。孫中山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家喻戶曉,無需多言,主要是他終其一生都在倡導民主、自由和博愛,沒有個人私利,更不是那種玩弄權術、致民生於不顧之人。而陳寅恪先生是學者楷模,淡泊仕途名利,終生苦讀治學,立志做中華文化堅守者和守護人,他“融通占今、博大精深”的學術著述成為我們後來人靈魂寄託之聖地,他的獨立自由和嚴謹求真的風範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到過陳寅恪的江西祖屋共兩次。陳寅恪的祖輩故居在江西修水桃里鄉竹塅村,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陳家大屋依然矗立,門前那兩對舉人和進土旗桿石,更烘托出那文化世家氣息和歷史滄桑感。第一次,我與萬躍鵬博士、王海芳女士等一行五人,驅車先到縣城的五傑廣場(陳氏五位傑出人才: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拜祭後,因通往桃里鄉的路無法通汽車,故改搭乘機車通過崎嶇的山路才到陳家大屋,陳氏一門四代湧現出五位傑出人才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文化大家族。第二次,由曾昭武博士策劃組織,我與曾博士,韓浪、楊海韻女士等又是一行五人。這次儘管道路依然曲折,但是由於鋪設了一條簡易水泥路,競可以駕車長驅直人陳家大屋。房屋猶在,只是瓦片換新,故人猶在,自然更為親切,還是那位民間詩人陳家上門女婿歐陽國泰接待,再次看了客家建築,白牆青瓦,坐北朝南,山上有高祖墳塋護佑,周圍青山環抱。那時那刻不禁浮想聯翩,這片山坳的一個家庭竟然延綿不斷地出現這么多對我國歷史有重要影響之傑出英才。
我還清晰地記得,在行進途中韓浪的內心就充滿著激動,一到目的地,他頓時眼睛一亮,迅速放下工具包,拿出畫本和毛筆,立刻從不同角度開始寫生,只見他胸有成竹,下筆如神,只聽他手中的畫筆沙沙作響,那山那林,那溪那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一幅幅水墨寫生映人眼帘。我與一乾友人在一旁觀畫,不敢做聲,很怕影響他的思路和情趣。我們去那天恰逢惠州電視台與世界客家人聯誼會在陳家大屋拍攝,確實,江西修水桃里鄉陳氏一門不隗為客家人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驕傲。
曾博士也拿著照相機在陳家祖屋前前後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拍了個痛快,讓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間和記憶的沉澱。
天晚我們回縣城,而韓浪卻執意留住陳家大屋,後來聽他說那晚與陳家上門女婿抵足長談,聊到深夜。不足兩天寫生十數張底稿,等到我們去接他時還是依依不合。在這浮躁的時代,我少有地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投入,什麼叫用心。
隨後,我們還一道去了廬山,那裡有陳家的別墅舊居,還有廬山植物園裡陳寅恪夫婦台葬的墓地。我們還在那遇到了一直熱心於陳寅恪精神之傳播並發表了不少文字的汪國權老先生。
後來聽說韓浪一直在加深創作,除了畫稿還寫了兩萬多有感而發的文字,而今終於成書。本來是請陳寅恪小女兒陳美延女士作序,後來她傳話讓我代寫。我本才疏學淺,“文革”災難在我身上有明顯烙印,國小三年級就輟學,後來的兩年國中和兩年高中基本上是學工、學、學軍,只是後來高考上大學才學些知識。但是我卻欣然接受了這個對我而言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因為這也是與大師對話的絕佳機會,同時也是一個心靈淨化的過程。
前不久我還讀了新近才出版的陳寅恪的三個女兒共同寫的回憶錄,書名取自陳寅恪先生的一句詩:“也同歡樂也同愁”。雖是平鋪直敘,就事談事,但是句句真情,字字含淚,行行帶血,催人淚下。任憑求學和治學道路有多坎坷,陳寅恪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直義無反顧拚命前行,並出於熾熱的愛國熱情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多次變換學術研究方向。事實上,不管是外侵還是內亂,我華夏大地總是不乏文人志士,為國治學、為國正史,所謂史不斷,國不滅。如日本侵人的八年,在關係民族興亡之時,在我軍民對抗日寇的艱苦卓絕的前線戰爭之外,同時也還有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戰之壯舉同時上演。韓浪也讀了這本回憶錄,我想他肯定會有更多感受,並化作手中的筆墨傾注於畫作。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行動已在先期進行。就是按陳寅恪於1959年在東南區L號二樓陽台t所照的那幅人們熟知的照片,中LU大學學子曾昭武、許珊夫婦捐款,范安琪女士塑造的陳寅恪全身銅像很快將在中山大學康樂園安放,(註:已於2012年3月18日順利揭幕)這將為中山大學師生以及所有懷念陳寅恪大師的人們提供一個令人嚮往、拜祭大師的聖地。我想這本亦畫亦文的畫冊發行,也是以往紀念陳寅恪大師書籍中所不多見的,這會更增加些紀念的色彩和遐想的厚度。
從知名度來說,作為史學、文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不是熱點人物,不像梁啓超、魯迅、胡適等那樣家喻戶曉,原因是他的絕大部分著作學術性、專業陛極強,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但是近些年關於紀念陳寅恪的書,越來越多了起來,這是人性的復甦。套用別人的話,我也認為,一個國家沒有學術大師出現,是悲劇,有大師而得不到應有的愛戴和尊重,更是悲劇之悲劇。過去曾有過將中華聖人孔子拉出來批判和侮辱的悲慘日子,而今天,世界各地興起的還是“孔子學院”,而不是別的。
有些事見怪不怪,但是其反映出來的社會背景依然應引起人們從文化層面加以反思。對比同是浙江海寧人,詩人徐志摩的故居要比國學大師王國維紀念館更引人矚目;同是江西修水人的大書法家黃庭堅要比包括陳寅恪在內的陳氏家族一門五傑更備受當地政府的重視。當然,在此我們不是表達不平,而是呼喚我們的民族要全面、客觀、深刻地了解歷史,公正地、理智地和科學地對待歷史人物和事件,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不斷地進步和發揚光大。
這本亦文亦畫的冊子,在宣傳和紀念陳寅恪先生形式上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讓廣大民眾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陳寅恪、進而多視覺認識真正文化大師的新途徑。這個冊子本身就是一個大雅之作,我很喜歡,同時也相信會得到海內外讀者的喜歡和認同。最後還是用陳寅恪先生的話作結束語:“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締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願以此言與韓浪和廣大讀者共勉。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