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清 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3月出生。2000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四清
- 出生日期:1965年3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職稱:教授
學術簡介,近年來獲獎情況,近年代表性論文,科研項目,獲獎及專利,
學術簡介
長期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方向的教學、科研及研究生培養工作,研究方向為水污染控制及資源化。 針對當前水環境問題是我國快速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戰略問題,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水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研究適合國情的污水處理及回用等相關技術尤為重要。針對低碳/氮、碳/磷比城市污水常規生物處理工藝不能達標的問題,夏四清教授:1)開發了化學生物絮凝耦合工藝,研發了根據進、出水總磷濃度的前饋、反饋複合環路自動加藥控制系統,實現了化學混凝和生物處理技術的耦合,解決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如PCR、DGGE、克隆、FISH等技術闡明了系統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徵,從分子水平剖析了系統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化學生物相互耦合的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影響因子均在2.0以上的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和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為該技術的工程套用提供理論基礎。2)針對污水資源化問題研究了表面活性劑在各耦合單元的去除規律,剖析了多段膜與生物處理的耦合機理,有效解決了膜污染問題;以此為基礎研發的集裝式耦合成套技術實現污水多種形式的資源化利用,受到國內外同行好評。3)研製出了電導型磷酸鹽、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生物感測器,實現了水體中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的快速監測,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讚揚,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影響因子為5.06和3.186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和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
2004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106篇,其中英文42篇;SCI收錄32篇,其中影響因子2.0以上14篇、3.0以上7篇、5.0以上1篇。發表論文被CSCD 收錄65篇、SCI收錄32篇、EI 收錄43篇、ISTP收錄8篇。發表SCI論文近5年被引用合計66次,其中他引36次,單篇引用最高12次,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單篇引用最高8次。近5年來被引用的中文論文有83篇,引用次數合計680次,其中他引554次。單篇引用最高45次,他引44次;第一作者單篇引用最高36次,他引32次。發表論文被引用次數合計為746次,他引合計為590次。
申請國家專利18項,獲得授權國家專利11項。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級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上海市曙光計畫”、“教育博士點基金計畫”等人才項目獲得者。
近年來獲獎情況
1. 2006 ,環保總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化學-生物絮凝工藝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一等獎,排名第1;2. 2008,國家技術發明獎, 耦合式城市污水處理新技術及套用,二等獎,排名第2;3. 2008,教育部科技進步獎,節約型校園建設技術集成及示範, 一等獎,排名第3;4. 2004,國家科技進步獎,大型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工藝研究與套用,二等獎,排名第8;5. 2003,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最佳化研究,二等獎,排名第5;6. 2005,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環境痕量物質的分析檢測與反應表征方法研究,三等獎, 排名第4。
近年代表性論文
1. A novel nitrite biosensor based on conductometric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cytochrome c nitrite reductase composite membrane. 2009, 02,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SCI & EI, IF 5.061)2. A novel biosorbent for dye remov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of Proteus mirabilis TJ-1, 2009, 04,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 EI, IF 2.337).3. Performance of a pilot-scale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2008, 10,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 EI, IF 3.103)4.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flocculant by Proteus mirabilis TJ-1,2008, 09,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 EI, IF 3.103).5.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ynamics response to carbon nitrogen ratio in a compact suspended carrier biofilm reactor,2008, 03,Ecological Engineering (SCI & EI, IF 2.175)6.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compounds by an aerobic/anoxic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 2008, 09,Water Research, (SCI & EI, IF 3.427).7. Study of 4-t-octylphenol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granular sludge,2008, 0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SCI & EI).8. Development of a conductometric phosphate biosensor based on tri-layer maltose phosphorylase composite films,2008, 05,Analytica Chimica Acta, (SCI & EI, IF 3.186).9. Study on membrane fouling of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 ,2008, 1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 EI)10. An efficient DPB utilization process: The modified A2N process,2008, 02,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CI & EI, IF 1.872).11. The effect of Fe0/Fe2+/Fe3+ on nitrobenzene degradation in the anaerobic sludge. 2007, 05,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 EI, IF 2.337).12. Operation of three parallel AN/AO processes to enrich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for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treatment,2006, 03,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 EI),13. Nutrient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in a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2006, 04,Process Biochemistry, (SCI & EI, IF 2.008)14. Conductometric nitrate biosensor based on methyl viologen/Nafion (R)/nitrate reductase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s,2006, 04,Talanta, (SCI & ISTP, IF 2.810).15. DGGE analysis of 16S rDNA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chemical-biological flocculation and chemical coagulation systems,2005, 11,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 EI, IF 2.586)16. Biodiversity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chem-bioflocculation treatment process, 2005, 03,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SCI & EI, IF 2.173)17.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locculation process to treat municipal sewage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function,2005, 01,Journal of Environ.Sciences-China (SCI & EI)
科研項目
2009-2012 複合膜材料及膜組器的製備和套用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 國家 863 計畫重點課題。
2002-2005 化學-生物絮凝組合技術與設備 國家“863”計畫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重大專項課題。
2009-2011 水網地區小城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
2010-2012 氫基質自養微生物去除水中氧化性污染物的機理和方法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2011-2013 污水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生物調控機制及原理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曙光跟蹤項目。
2008-2009 先進材料膜生物反應器用於污水處理的性能和經濟指標研究,上海2010年世博會專項基金
2006-2008 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主持,完成。
2004-2007 化學生物絮凝污水處理新工藝的微生物”小生態”作用機理研究,曙光計畫項目
2002-2005 化學-生物絮凝組合技術與設備 國家“863”計畫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重大專項課題。
2009-2011 水網地區小城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
2010-2012 氫基質自養微生物去除水中氧化性污染物的機理和方法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2011-2013 污水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生物調控機制及原理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曙光跟蹤項目。
2008-2009 先進材料膜生物反應器用於污水處理的性能和經濟指標研究,上海2010年世博會專項基金
2006-2008 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主持,完成。
2004-2007 化學生物絮凝污水處理新工藝的微生物”小生態”作用機理研究,曙光計畫項目
獲獎及專利
科技獲獎:
1. 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耦合式城市污水處理新技術及套用,排名第2
2. 2006年度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化學-生物絮凝工藝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排名第1
3. 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型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工藝研究與套用,排名第8
4.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節約型校園建設技術集成及示範,排名第3
5. 200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最佳化研究,排名第5
6. 2005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環境痕量物質的分析檢測與反應表征方法研究,排名第4
個人榮譽:
1. 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 2010年上海市曙光跟蹤計畫支持
3. 2009年榮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稱號
4. 2009年獲第十一屆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
5. 2005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6. 2003年獲上海市曙光學者
1. 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耦合式城市污水處理新技術及套用,排名第2
2. 2006年度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化學-生物絮凝工藝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排名第1
3. 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型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工藝研究與套用,排名第8
4.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節約型校園建設技術集成及示範,排名第3
5. 200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最佳化研究,排名第5
6. 2005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環境痕量物質的分析檢測與反應表征方法研究,排名第4
個人榮譽:
1. 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 2010年上海市曙光跟蹤計畫支持
3. 2009年榮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稱號
4. 2009年獲第十一屆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
5. 2005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6. 2003年獲上海市曙光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