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工程設計專家)

夏偉,1928年9月出生於山東煙臺市。青少年時僑居朝鮮,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國,在安東(今丹東市)參加革命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偉
  • 出生地:山東省煙臺市
  • 出生日期:1928年9月
  • 職業:工程師
  • 主要成就:1989年河南省勞動模範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1948年人安東科學院學習,1949年考入瀋陽工學院(後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機械系,1952年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鋁加工廠(對外稱101廠,後為東北輕合金加工廠,今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不久任設計科副科長。195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至1956年組織全科人員參加前蘇聯援建我國的第一個鋁加工廠-101廠的設計與建設,直到一期工程——鋁板帶管棒型材建成投產。1957年,夏偉調瀋陽鋁鎂設計院,仍任101廠二期工程設計總負責人,組織院、廠技術人員完成了模壓和鋁鎂粉車間施工圖設計,工程於1960年建成投產,為我國第一個有色金屬加工材生產基地的成功建設做出了貢獻。不久,鋁加工設計任務由瀋陽鋁鎂設計院轉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夏偉調到北京,任設計總負責人,主持我國第二個大型鋁加工廠——112廠(曾稱紅古城鋁鎂鈦加工廠,後西南鋁加工廠,今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設計。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有色金屬加工材的需求,1964年國家組建了專業加工設計單位——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院(簡稱洛陽院),他又調到洛陽,繼續擔任該廠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克服了前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家,中斷援助以及“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設計前期、初步設計編制、施工圖設計、現場施工安裝服務,直到70年代初工廠建成投產得合格產品。該廠是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設的,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鋁材生產基地,它的成功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國防工業的迅速發展。
有色金屬加工工程設計專家夏偉有色金屬加工工程設計專家夏偉
1978年,夏偉任洛陽院副總工程師,1982年任院總工程師,主管院承擔的鋁加工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設計,包括鋁板帶箔、鋁型材及門窗加工項目以及造幣、飲料罐、印刷用PS版、鋁管板蒸發器、太陽能集熱器和包裝食品袋等深度加工項目。其間,他還組織領導了101廠板帶系統技術改造和渤海鋁加工廠的設計。他多次出國考察,進行對外交流,了解世界鋁加工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領導決策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1981年主持設計的西南鋁加工廠一步工程獲國家優秀設計獎,1987年101廠技術改造工程獲國家優秀設計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夏偉是主要獲獎人。
為表彰夏偉在有色金屬加工設計領域中的突出成績和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他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和獲建設部“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他是1989年河南省勞動模範。他為我國鋁加工工業的發展奮鬥了幾十年,貢獻了全部智慧和力量。

技術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幾乎沒有鋁加工工業。1919年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作坊式的鋁製品廠,用進口鋁軋制小張鋁片,製造一些小型鋁器皿。1932年外國人開辦華鋁鋼精廠,才使我國的鋁加工進入工業化生產行列。當時我國的鋁加工設計是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後,特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面對帝國主義的狂轟濫炸,我國人民深深地體會到加強國防建設,提高國防現代化水平,對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的重要性。我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簡稱“一五”,下類同)中,由前蘇聯設計並供應成套設備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中,首批列入了主要為軍工提供材料的101廠,計畫生產鋁及鋁合金板帶管棒型材和模鍛件,隨後又增加了鋁鎂粉和原子能反應堆散熱器用的特殊管。
經過兩年的緊張準備,第一期工程於1954年開工建設,夏偉和剛畢業的一批年青人,在籌備和建設101廠的過程中,最早接觸了大型鋁加工企業的設計。他與大家一起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學習和建設,在土建施工、設備管道安裝過程中,虛心學習蘇方專家如何解決施工安裝過程中出現的設計技術問題,並請專家講課,掌握系統的設計知識。1956年101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生產出合格的鋁板帶和管棒型材,為國防工業提供了急需的原材料。夏偉通過參加一期工程的建設投產,初步掌握了鋁加工企業工程設計知識,包括:總圖布置、工藝流程、設備性能、平面配置以及為鋁加工生產服務的檢驗、機修、水、電、風、汽等輔助生產和動力供應等,為他以後主持第二個大型鋁加工企業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7年根據蘇方的初步設計,夏偉組織院和廠的科技人員進行二期工程模鍛件、鋁鎂粉等項目施工圖設計,並於1960年建成投產,生產出合格產品,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提供材料。
“二五”期間,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對材料工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提供更長、更寬、規格更大的材料。為滿足這些需求,中央決定再建一個品種更多、規格和規模更大的綜合性大型鋁鎂鈦材加工廠。1959年2月,我國與前蘇聯政府簽訂協定,委託蘇方設計並提供成套設備。不久,蘇方撕毀協定,撤走專家,中斷援建,使項目進展陷入困境。在這關鍵時刻,中央決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設計,自製設備,自行建設西南鋁加工廠。
經反覆研究,確定這個大型鋁鎂鈦材加工廠的建設分二期進行,第一期分兩步,第一步以四套大型設備——2800毫米熱軋機和冷軋機、12500噸臥式擠壓機和3萬噸模鍛水壓機——為主機,配套設計建設加工廠,生產大規格鋁材,供國防軍工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再加上當時其他冶金建設項目需要的五套,組成我國自行研製的九大設備。中央決定由原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和原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其他類同)副部級領導負責,成立聯合領導小組負責領導這項工作。夏偉受命承擔了主持西南鋁加工廠設計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他勇挑重擔,知難而進,按照中央提出的“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保證質量、力爭時間”的方針,組織全體設計人員,遵循戰略上藐視困難,為國爭光,堅決完成任務和戰術上重視困難,按照基本建設的科學程式,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工作的原則,認真地開展了設計工作。
擬定產品方案,確定工藝流程,選擇好主要生產設備。作為設計總負責人的夏偉深深懂得配合製造廠進行設備設計是建好工廠的重要環節,為此他在接受任務後,首行抓了組織設計人員進行產品、工藝技術調研,並多次與冶金部、一機部和三機部等相關部門研究討論,在此基礎上慎重地完成了這方面的工作。當四套大型設備選定後,夏偉組織工藝設計人員於1960年10月和1961年6月兩次提出設備設計任務書,並經冶金、一機兩部聯合召開有生產廠和設備製造廠家、有設計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參加的大型審查會認真審核。其後各設備設計製造廠根據已批准的設計任務書完成設計方案。據統計,兩部組織對設備設計任務書及設計的審查會共進行過11次,主要工藝參數、設備結構都是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確定的。經過製造廠的精心製作,保證了設備的高質量,其中有三套設備在20世紀70年代末獲得了國家優質產品獎。
選擇廠址,收集設計基礎資料,簽訂協定,落實外部設計條件。夏偉組織總圖、土建、水、電等專業設計人員根據工業布局的要求選擇廠址,在四川、陝西、貴州等省踏勘了48個點,經過技術、經濟綜合比較,確定在重慶市西彭地區。他又邀請鐵路、水運、給排水等專業設計單位共同在建廠地點對工業區、居住區、水源地、碼頭、鐵路接軌點、垃圾堆放場和施工用地進行總體規劃。夏偉組織設計人員會同籌建單位工作人員收集設計基礎資料,與有關部門簽訂鐵路接軌、燃料供應、供水、排污、防洪、供電和電訊等外部協作協定,向有關設計單位提出鐵路專用線、廠外公路、長江取水和廠外輸水管線、供電及通訊線路和天然氣管路等委託設計任務書。據統計,共收集設計基礎資料25項約30萬字,21萬個數據,簽訂協作協定14項,使初步設計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
蹲點考察,總結同類工廠經驗,調查實測,做好設計技術準備。1961年6月,夏偉組織22名設計人員到101廠進行蹲點技術考察,設計人員深入各車間收集數據,徵求生產人員對改進工藝、設備、生產配置的意見。在摸清該廠設計和生產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新廠的設計要求,制定了初步的設計方案,請廠方組織審查。1964 年,又花費3個月的時間總結了該廠的設計和建設經驗,以供新廠設計借鑑。初步設計開始前,針對設計方案中的一些技術難題,他組織設計人員進行了專題技術調查和實測,據統計,參加考察的達130人次,花了近6000個工作日,寫出報告、材料約90萬字。
為使設計與生產緊密結合,夏偉帶領設計人員下樓出院到101廠進行初步設計編制工作,各專業主要設計方案完成後,他將其匯總成初步設計中間方案報部審查,經批准後再正式編制了初步設計。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為西南鋁加工廠的成功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步設計審查批准後,為使設計與施工安裝現場條件緊密結合,夏偉又帶領設計隊伍從生產現場哈爾濱移師至施工現場進行施工圖設計。對大型設備基礎和有關的管線設計,他派出土建、電氣、管道設計人員到設備製造廠去作施工圖,請設備設計單位校對數以千計的地腳螺栓、埋設件位置及尺寸,接管及接線點座標標高,避免差錯。在施工圖設計期間,正值重慶地區高溫酷暑,為滿足施工建設需要,他帶領廣大設計人員不顧汗流浹背、蚊蟲叮咬,通宵達旦地工作。為配合建設,夏偉組織設計人員深入工地,就地解決出現的設計問題,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這項工程是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個大型鋁加工廠,為確保設計質量,採用的是成熟的生產工藝和裝備技術。設計吸收了101廠側邊包鋁、中溫壓延等技術革新成果,採用了氮氯混合精煉,扁擠壓筒擠壓,光電仿型切邊等新技術。設備的主要技術參數是根據既要力爭先進,又要充分考慮國內設備製造條件的原則選定的。
這類工廠的主要廠房結構,國外一般都採用鋼結構,為節省鋼材和投資,他組織設計人員認真研究了國內類似工程採用預製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經驗,在與第六冶金建設公司共同對一些大型構件進行試驗後,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對3萬噸模鍛水壓機大型基礎設計,進行了光彈和縮小比例模型試驗,以驗證計算結果。模壓車間吊車軌頂標高由於安裝模鍛機張力柱的需要,參考國外類似車間,設計確定軌頂標高為28米。施工圖開始前,他多次組織工藝、土建設計人員和安裝工人一起研究吊裝方案,尋找降低標高的可能,經研究確定將模鍛水壓機頂部幾個柱距的天窗架抬高,把160噸橋吊小車改為兩個80噸小車抬吊張力柱,使整個廠房軌頂標高由28米降為19米,大大降低了整個廠房高度,節約建設資金。
西南鋁加工廠的設計建設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使工期延長,但在廣大建設者的努力下,工廠於1970年至1972年陸續投產,產品完全合格,為國家建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生產實踐證明,設計選用的工藝流程和設備是成熟合理的。雖然,設計中由於受到“土建設計革命”的影響,造成了一些不合理地方,但從總體看,設計質量是比較好的。該工程1981年5月獲冶金部優秀設計一等獎;同年11月,在國家建委召開的全國70年代優秀設計總結表彰會議上,被授予國家優秀設計獎。
在自力更生設計建設西南鋁加工廠一期一步工程的十多年間,夏偉不顧家庭生活的困難,長年奔波在外,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卓有成效地主持了我國第一個特大型鋁加工廠的設計。西南鋁加工廠一期一步工程的建成,凝聚了夏偉的心血和智慧。
隨著改革開放和與國外市場的溝通,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投產的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和西南鋁加工廠在產品質量、品種、產量和生產率等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已經大大落後了,技術裝備為50年代的水平,特別是關係到產品精度的檢測和控制基本上停留在人工控制階段;板帶系統扁錠的重量只有2~3噸,比國外當時採用的10噸以上大錠小得多,生產率比國外低很多;對鋁板帶產品表面光潔度和精度影響很大的工藝潤滑油的品種、質量也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隨著軍品減少民品增加,要求供應厚度公差小的薄板和特薄板,兩個廠都無能為力。面對我國有色金屬加工業的現狀,夏偉和加工界的前輩與領導向上級反映,要求對兩個廠的板帶系統儘快進行技術改造,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建議獲得批准後,洛陽院承擔了兩個廠板帶系統技術改造的設計任務,時任院副總工程師後任總工程師的夏偉,分工主管設計並直接領導了101廠的技術改造工作。他組織設計人員深入現場查閱了大量的原始資料,通過實測摸清了設備以及基礎、水、電、風、汽等設施的現狀,他還發動工藝設計人員和情報人員廣泛地從外文期刊上收集信息,力爭做到最大限度的占有技術資料。

簡歷

1928年9月15日 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
1947~1948年 任安東省委黨校學員幹事。
1948~1949年 在安東科學院學習。
1949~1952年 在東北工學院機械系學習。
1952~1957年 任東北輕合金加工廠技術員、工程師、設計科副科長、車間副主任等職。
1957~1959年 任瀋陽鋁鎂設計院工程項目設計總負責人。
1959~1964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工程項目設計總負責人。
1964~1991年 在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工作,任設計總負責人、工程科科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
1991年4月 離休。

主要論著

夏偉.如何做好總設計師工作.有色金屬設計,1987(3):8~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