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西湖,位於安徽省壽縣城西,包括壽縣城西湖、黑泥溝窪地和曹家窪地,北界壽西淮堤,南界二里壩、壽縣城牆、牛尾崗堤,與瓦埠湖為鄰,集水面積原為50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西湖
- 地區:安徽省壽縣城西
- 面積:140平方公里
- 時期:民國時期
位置境域,防洪工程,
位置境域
壽西湖,位於安徽省壽縣城西,包括壽縣城西湖、黑泥溝窪地和曹家窪地,北界壽西淮堤,南界二里壩、壽縣城牆、牛尾崗堤,與瓦埠湖為鄰,集水面積原為502平方公里。1951年春挖壽西退水渠,截走65平方公里來水入瓦埠湖,湖內圍墾24.9萬畝。
防洪工程
壽西湖滯洪區面積140平方公里,黑泥溝水位25.9米為其進洪水位,進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當遇特大洪水,峽山口以上各行蓄洪區全部開放仍不能降低淮河洪峰,嚴重威脅淮北大堤時,壽西湖始開口進洪。主要工程:
壽西淮堤
民國時期,壽西淮堤原起於馮家圩,終於黑泥溝,後因黃河奪淮,淮河淤高,逐漸延築經趙台子、二里壩至牛尾崗,全長25公里,保護耕地17萬畝。壽西橫堤起於馮家圩,止於澗溝集,全長11公里,系黑泥溝與壽縣城西湖的隔堤。黑泥溝窪地與城西湖統一為壽西湖後,橫堤已不存在。
1950年大水,壽西淮堤水毀嚴重,同年冬至次年春堵口復堤,堤頂高程增至25—24.5米。 1954年7月20日,在淮河魯台子水位24.99米時,於零時20分,在壽西淮堤黑泥溝高窩子挖口向壽西湖進洪,口門沖寬910米;6時,進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7月22日上午,在趙台子挖口退洪;7月26日20時,正陽關水位達26.41米,下泄流量11350立方米/秒。同時通過魯台子流量4720立方米/秒,而壽西湖行洪流量達6630立方米/秒,使正陽關洪水位在短期內降低1.21米。壽西湖最高滯洪水位25.79米。扣除內水,滯洪量4.69億立方米。湖堤經滯洪、行洪;6處嚴重水毀。次年春復堤加固23.3公里,堤頂高程25.29米至24.5米,頂寬3米,同時在馮家圩以上修築封閉堤3公里,以防馮家圩上游崗地徑流入湖。1955年3月14日至5月 27日施工,共做土方575646立方米。1968年,正陽關淮河水位達到26.5米,汛後壽西淮堤堤頂高程加至27.5—26.5米,頂寬3至4米。五里舖至馮家圩封閉堤堤頂高程加至27.5米。自此,壽西淮堤正陽關五里舖,經馮家圩、黑泥溝、趙台子,至二里壩攔洪堤拐,全長26.3公里。1969年牛尾崗堤加高培厚並延伸到五里舖,壽西湖滯洪始有完整圈堤。
排澇設施
壽西湖四周高,中部平窪,西北高於東南。湖內原為沃壤,民國27年,黃水奪淮,湖內排水溝淤平,原壽西淮堤大澗溝排澇涵淹塞,積澇無法排泄。建國後,1951年冬至1952年春,開挖從黑泥溝至壽西涵一道壽西排澇渠,長19公里,底寬12米。1957年10月,在壽西退水渠出口處建九里涵2孔,拱式,每孔寬高各3米,最大排水流量65立方米/秒。淠史杭灌區建成後為壽豐乾渠退水閘,當瓦埠湖水位低於壽西湖水位時,可排泄部分積水。1958年元月建位於壽西淮堤末端的壽西涵,涵底高程15米,3孔,單孔寬、高各3米,設計最大排水流量54立方米/秒。因壽西湖農場控制內水位為16.2米,一直未用。在壽西湖農場建電力排灌站兩座,排澇面積98平方公里。一在壽西淮堤末端的壽西涵兩則,其中1962年建的老站,裝機10台、1500千瓦;1965年建的新站,裝機7台、1085千瓦。一在項台,裝機11台、1075千瓦,建於1973年,因站內滲水嚴重,1975年堵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