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窯陶瓷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壽州窯陶瓷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南朝時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壽州窯位於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1400多年以來,壽州窯器物的造型一直影響著唐、宋各大名窯產品的器型。壽州窯的黃釉更是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壽州窯產品具有實用價值、審美價值、保存收藏價值,更表現出我華夏子孫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壽州窯器物主要有碗、盞、盤、罐、壺、注子、缽、瓶、枕、水盂、磚、碾輪、玩具等。壺、罐有四系、八系,壺有單身、雙身。壽州窯器物的主要代表有:黃、黑釉注子,黃釉龍柄雞首壺,黃釉四系瓶、罐,綠釉八系罐,黃、黑釉各種型號的碗等。產品線條流暢、造型優美,顯示出壽州窯匠師們的高超技藝。

歷史淵源

壽州窯,創燒於南朝陳,停燒於唐末,前後燒造約400餘年。器型主要有壺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築材料等。興盛於隋唐,以首創黃釉瓷而著稱於世,名列唐朝各大窯口第五,存世350年,失傳1200年。總的來說,壽州瓷窯的產品大致分為六期。以隋開皇三年(583年)例證,臨泉寺窯燒造的淡青灰釉產品屬第一期,時代約在南北朝陳至隋;以隋開皇六年為例,臨泉寺窯燒造的青綠釉產品,以及管嘴孜、上劉莊出土青釉器屬第二期,晚者屬第三期,時代約在隋。以地層疊壓關係推斷,大劉莊和余家溝瓷址出土的殘瓷器標本青釉屬第三期,黃釉器屬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屬第六期,時代約從初唐至唐末。

基本內容

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產品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綠釉等。釉下施泥質胎衣,釉層呈玻璃狀。在馬家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置,匣缽相互之間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使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後,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

基本特徵

在裝飾技藝上,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在燒制方法上,都用托珠疊燒法。碗、盤器內留有支燒痕跡。詳情見下:
(1)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
(2)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