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迓鼓

壺關迓鼓

壺關迓鼓始於宋,興盛於明清,它起源於山西省壺關縣百尺鎮鴉村、趙村一帶,是當地民眾迎神驅邪的一種傳統民俗祭祀活動。北宋時期,在後來壺關縣百尺鎮鴉村、趙村一帶,一種新興的傳統民間鼓樂的雛形——壺關迓鼓誕生了。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壺關迓鼓
  • 分類:民俗
  • 地區:山西省上黨市
簡要介紹,藝術特色,保護價值,

簡要介紹

壺關鴉村演奏的大迓鼓壺關鴉村演奏的大迓鼓
上黨當地民眾用這樣一種粗獷、明快的鼓樂形式來迎神驅邪、自娛自樂。技藝精湛的迓鼓班社,在表演時鼓樂雄渾有力,場面熱烈火爆,演至高潮時,鼓騰、鑼舞、釵飛,加上班社演員奇特多樣的舞蹈形式,古樸典雅的服裝扮相,場面壯觀的奇異陣法,常常能引來圍觀民眾熱烈的掌聲和陣陣喝彩。

藝術特色

作為一種將鼓樂演奏和舞蹈表演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壺關迓鼓以其韻律多變的鑼鼓曲牌,罕見豐富的舞蹈表演,古典另類的著裝模式,獨特多變的奇異陣法,形成了其非同一般的藝術特徵和表演風格,在眾多鼓樂形式中可謂獨樹一幟。
壺關迓鼓的演奏樂器馬鑼壺關迓鼓的演奏樂器馬鑼
壺關迓鼓的演員表演形式有二龍出水、八卦陣、九龍圖、十面埋伏等多個陣法;擊樂曲牌有狗嘶咬、大過街、長流水等10多個曲牌。
迓鼓演員表演的《朱仝上梁山》、《老包下陰間》等傳統節目,既把梁山英雄展現得有血有肉,也把包青天演繹得活靈活現,儘管整場表演沒有一句唱腔和道白,但觀眾卻可以感受到梁山好漢的義薄雲天和包文正的鐵面無私。壺關迓鼓民間音樂的演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大鼓、馬鑼、小馬鑼、(包括大鈸、小鈸),狗嘶咬、拍板(也叫扎)等。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壺關“迓鼓”融打擊樂(鼓樂)、表演為一體,以韻律多變的鑼鼓曲牌,奇特多樣的表演形式,古樸典雅的服裝扮相,場面壯觀的離奇陣法,形成了獨特的鑼鼓藝術特徵和表演風格。
壺關迓鼓的演奏樂器拍板壺關迓鼓的演奏樂器拍板
迓鼓打擊樂的種類繁多,曲目豐富,有五大品種:迓鼓、武術鼓、龍舞鼓、將軍鑼鼓、伴舞鑼鼓,這五種全為鑼鼓打擊樂。迓鼓打擊樂技藝精堪、形象逼真,鼓樂雄渾、有力、火爆、粗獷、節奏明快,表演到高潮時鼓騰、鑼舞、鑔飛,一直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保護價值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迓鼓打擊樂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地域差異和樂班傳承不同,已形成了5種流派:以百尺鎮鴉村為中心的迓鼓片;以百尺鎮石南底、趙村為中心的武術鼓片;以樹掌鎮樹掌村為中心的龍舞鼓片;以龍泉鎮北河、龍潭河為中心的獅舞鼓片;以常平開發區為中心的將軍鑼鼓,伴舞鑼鼓片。但由於各種原因,迓鼓的生存、傳承都比較困難,亟需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