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斗竹馬

壯族斗竹馬

壯族斗竹馬,就是站在用竹子製成的“馬”上進行比賽的一種群體性壯族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其意為鬥志、鬥勇、斗強、斗膽的意思,主要流傳於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及邕寧、良慶等周邊地區,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和重大節假日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壯族斗竹馬
  • 所屬地區:廣西 · 南寧市
  • 申報日期:2010年
  • 遺產編號:190
  •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遺產信息,歷史,競技規則,活動,

遺產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

歷史

壯族斗竹馬活動歷史悠久。相傳,明末清初,明軍在廣東李自成的部隊打敗,之後被趕到廣西長塘,敗軍到處擄掠擾民,人們不得安生。當時有一個名叫李化龍的天堂村村民組織民團訓練,用竹木做武器,練習於長塘三皇嶺一帶,起義對抗明軍,由於寡不敵眾,敗入三皇嶺,李化龍帶領村民躲入深山,由於無糧充飢,當時正值六月花捻季節,三皇嶺上到處長滿了豆捻果,李化龍帶領村民靠吃野果充飢才度過一劫。後人為了紀念李化龍的功德,於是把三皇嶺改稱為逃軍山,並把李化龍奉為李亞王在村中立廟祭拜,同時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李化龍生日,模仿李化龍練兵時所用的竹木武器製作竹馬,通過斗竹馬活動來紀念農民起義英雄李化龍,這種活動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當地及周邊地區逢農曆四月初八或重大節日男女老少廣泛參與的一項群體性壯族民間體育競技活動。

競技規則

壯族斗竹馬活動對場地要求不高,只要是寬闊的平地即可;竹馬的長短大小也沒有固定的規格,一般視個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和技巧而定。參賽人數不限,每場比賽分紅藍兩方,一方為“兵”隊,另一方為“勇”隊。比賽開始後,各方各執一條旗,鑼鼓助威,雙方隊員踩在竹馬上,先過場兩次,第三次對沖,直衝到對方無人在竹馬上為輸,嬴方獲一條祭神的燒豬。壯族斗竹馬比賽活動結束的當晚,輸贏雙方帶上全村男女老幼到河邊放河燈,以紀念李化龍的功德,並祈求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幸福。

活動

壯族斗竹馬比賽活動舉辦期間,常常伴隨有舞芭蕉龍、過廟會、山歌對唱、唱師公戲、跳採茶舞等文娛活動。 壯族斗竹馬作為壯族地區特有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活動,它以其較強的娛樂性、競技性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對它的挖掘、保護和推廣,不但能豐富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的內涵,對發展民族體育運動,促進人類健康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停止至今,斗竹馬活動已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已經面臨瀕危境地。可喜的是,在青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文化工作者的深入調查和發掘,終於使這一民族體育奇葩又重獲新生,於2008年農曆四月初八在長塘鎮恢復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壯族斗竹馬體育競技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