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李斯穎創作文學研究著作)

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李斯穎創作文學研究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是李斯穎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5月。

《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在掌握大量布洛陀神話材料、長期調查布洛陀神話各類傳承人的基礎上,結合神話母題研究方法,提煉出布洛陀神話最核心的7個母題,即天地起源、頂天增地、四兄弟分家、造日月與射日、人類起源、物的起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出現,並對其中的歷史與民族文化內涵傳統進行了探討,對諸多與布洛陀有關的謎題進行了辨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
  • 作者:李斯穎
  • 創作年代:當代
  • 首版時間:2017年5月
  • 字數:389千字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分為五大部分,包括緒論、語境篇、文本篇、文化篇、比較篇。緒論主要介紹該書的寫作緣起,對布洛陀文化研究的學術史進行了疏理,並闡述了該書的研究目的,所使用的主要術語與研究方法。
語境篇主要介紹布洛陀神話的分布範圍,對布洛陀神話的傳承人進行歸類劃分,並對布洛陀的重要傳承機制——壯族原生型民間宗教麽教進行闡釋。
文本篇建立在對布洛陀神話7個母題的提煉之上。通過分析布洛陀神話中天地起源、頂天增地、四兄弟分家、造日月與射日、人類起源、物的起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出現等母題,對神話研究中不少熱點問題達成新的認知,如洪水與兄妹婚神話的族屬、稻作農耕文化的神話內容特色等。該篇中提出了布洛陀神話的敘事鏈,並在占有大量侗台語民族神話材料的前提下構擬了侗台語族群早期的神話元敘事。
文化篇使用微觀研究的方式,根據語言學、田野調查及文獻材料,解釋布洛陀所具有的多重身份與駱越文化背景,他兼帶有有圖騰崇拜、始祖崇拜的特點,又是早期巫師、祭司、文化英雄等形象的凝薈。布洛陀與神話中其他神祇構成了特定的角色關係,左右著神話的展開。布洛陀神話中隱藏著豐富的族群文化特質與隱喻,受特定的族群思維模式所支配。
比較篇從考察侗台語各民族的巫信仰傳統出發,指出越巫信仰是侗台語各民族神話發展的共同基礎。文中具體比較了壯族布洛陀與布依族報陸奪、水族拱陸鐸、侗族薩歲、布努瑤族密洛陀的神話與信仰,探索其中的文化個性與共性。根據大量神話材料,作者對侗台語民族中天神、人神、圖額、始祖女神與生育女神4類神祇進行了比較和特點歸納,再現侗台語族群神祇流變的特點。五言腳腰韻或為侗台語民族神話韻文形式傳承的基礎。對於毗鄰而居的壯族與布努瑤族,他們各自的布洛陀和密洛陀神話都有許多可比較研究之處。作者從神祇、神話內容對二者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兩個神祇在名字上的相似性應為借鑑的結果,而其文化根源與現狀的差異,使布洛陀和密洛陀神話也展示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不同的影響。

作品目錄

緒論
語境篇
一 研究緣起與意義
二 布洛陀文化研究概述
三 研究目的、術語與方法
一 布洛陀神話的流傳範圍
二 壯族麽教與布麽
三 麽儀式與布洛陀經詩
四 其他形式的布洛陀神話傳說
文本篇
文化篇
一 布洛陀神話母題解析與比較
1.天地起源
2.頂天增地
3.兄弟分家與雷王、圖額
4.人類起源與姆洛甲
5.日月起源與射日
6.物的起源
7.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出現
二 布洛陀神話敘事鏈與侗台語族群神話元敘事
一 布洛陀形象的多重內涵
1.布洛陀身份的田野發現
2.壯語“布洛陀”釋義
3.布洛陀身份的再探索
4.布洛陀神話中的角色關係建構
二 布洛陀神話中的族群思維模式
1.空間結構
2.時間的兩段式
3.時空的構造
4.數字概念
三 布洛陀神話的敘事特點
1.語言風格與韻律
2.時序、時長與頻率
四 布洛陀神話的多重關係隱喻
1.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形象塑造
2.人類社會力量及其關係的投射
五 布洛陀神話的文化特質
1.喀斯特山地稻作文化
2.越巫文化
3.口傳文化
4.群體文化
比較篇

一 侗台語族群的“巫”文化傳統
二 侗台語族群典型神柢比較
1.布依族報陸奪和壯族布洛陀
2.水族拱陸鐸和壯族布洛陀
3.侗族薩歲與壯族布洛陀
4.侗台語各族群的神祗
三 口傳歌謠的形式比較:五言腳腰韻
四 瑤族密洛陀與壯族布洛陀神話比較
附錄1 廣西布洛陀信仰調查日誌
附錄2 雲南文山布洛陀文化調查日誌
附錄3 貴州布依族報陸奪與水族拱陸鐸信仰調查日誌
附錄4 麻栗坡壯族“麽荷泰”儀式調查日誌
附錄5 壯文聲母、韻母與聲調錶
後記

創作背景

布洛陀是壯語讀音的漢字寫法,曾寫作“保洛陀”“保羅陀”“布洛朵”“布羅陀”等。他被視為壯族民間最高的神祇,是壯族的創世神、祖先神、智慧神、道德神和宗教神。2002年7月13日《南寧日報》發表題為《田陽發現壯族始祖布洛陀遺址專家稱遺址的認定將揭開壯族族源的千古之謎》開始,有關布洛陀文化開始在《人民日報》《廣西民族報》等各大報紙轉載報導,直至CCTV-12發布“田陽發現壯族始祖遺址”的重大發現,至此壯族世代流傳的布洛陀神話敘事進入了媒體、旅遊以及商業領域;同時,也進入學者的高峰討論期。在布洛陀文化掀起影響的時段,政府也開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布洛陀》(Ⅰ-2)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中“民間文學”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對《布洛陀》的描述提到:“布洛陀口傳詩體創世神話在內容上具有原生性特點”,這可以說是《布洛陀》口傳敘事進入非遺保護的根本。《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正是著眼於此,力圖在分析布洛陀神話母體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與之相似的侗台語族群神話母題,闡明布洛陀神話及其神祇的本土歷史與民族特性。這一探索與研究恰與“原生性”相呼應。20世紀50年代的壯族民間敘事蒐集中,已經有《陸陀公公》的故事,只是當時作為壯族文學史中的散文敘事來採集。但這也恰恰反映了布洛陀的口頭敘事特性,《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也是從這一基點出發,從“文本與語境”“形式與文化”全方位統攝與分析布洛陀神話敘事。
作為民族神話的研究,必須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充分掌握相關資料,才有可能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是從廣西上林大山走進京城求學深造的壯家子弟,從本科、碩士到博士,一直師從壯學專家梁庭望教授、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專家劉亞虎教授,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雖然其求學和深造於京城,工作於京城,然其心繫壯族,田野和研究的重點亦一直在廣西。近10多年來,作者一直往返於廣西百色、田陽、平果、巴馬、東蘭等10餘個縣市,對布洛陀神話及信仰習俗進行追蹤調查,足跡遍及壯鄉山區村寨,訪問各地熟知神話的民間麽公或歌手,翻閱和拍攝了大量民間保存的麽經布洛陀手抄本,現場觀看麽公的儀式,多次參加一年一度在田陽敢壯山舉行的始祖布洛陀祭祀活動,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映像資料,對布洛陀神話的類別、內容和傳承有了全面了解。而後又將調查範圍擴展到布洛陀神話流布的貴州、雲南等地的壯族、布依族和水族地區,為開展布洛陀神話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長期深入壯族鄉村調查,並積累了豐富、翔實的資料。進而對各類布洛陀神話的文獻資料及研究成果進行查閱和廣泛收集,如《壯族麽經布洛陀影音譯註》 《布洛陀經詩》 《壯族神話集成》 《布洛陀尋蹤》等,從整體上開展布洛陀神話的立體性和全景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作品鑑賞

多維度新視角,拓展民族文化研究新高度
在“語境篇”中,作者從民族文學的專業視野,對布洛陀神話的流布範圍、壯族麽教與麽經、麽儀式與布洛陀詩的特質及其關係、布洛陀口述神話傳說的類型、內容與特點作了清晰梳理和全面論述,這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是少有的。“文本篇”則利用調查收集的神話資料,對布洛陀神話母題進行解構與研究,並且對布洛陀神話敘事鏈與侗台語民族神話元敘事進行闡述,顯得條理分明,內容清新。在“文化篇”里,分別對布洛陀形象的多重內涵、布洛陀神話中的族群思維模式、布洛陀神話中多重社會關係的隱喻、布洛陀神話的文化特質等作了全面分析和深入揭示,把布洛陀神話分為創世神話、反映人類的生產生活及其習俗的神話、地方風物的神話傳說三類。其中,創世神話又可分為關於開天闢地即天地形成的神話傳說、人類起源神話即對於人類來源和繁衍的神話傳說兩類;反映人類生產、生活及其習俗的神話又可分為布洛陀發明人工取火和燒烤熟食的傳說、布洛陀指點人們尋找水源和挖井引水的傳說、布洛陀造田地造谷種的傳說、布洛陀發明房屋的傳說、布洛陀教人們紡紗織布縫衣的傳說;地方風物的神話傳說中又有布洛陀與敢壯山的傳說、封洞岩的傳說、姆娘岩的傳說、姆娘岩與敢壯山歌圩的傳說、布洛陀與燈籠坡的傳說、布洛陀與封將壇的傳說、祖公和姆娘的傳說、布洛陀發明火的傳說等。作者將大量紛繁複雜的布洛陀神話材料進行了合理劃分,突出了其中更體現壯族歷史文化特性的母題。同時對每個母題都進行了詳細分析,把每個母題細化為若干二級母題甚至三級母題,揭示壯族神話中特有的民族特徵,例如“開天闢地”母題中對磐石的信仰,“頂天增地”母題中對稻作生產勞作的描述,兄弟分家母題中獨特的天、地、水三界觀以及對水的崇拜,人類起源神話中對男女神與生育母題關聯差別的關注,日月起源神話中對壯族先民太陽崇拜及其母題演化的考察,物的起源母題中著重探討了與壯族稻作文化最密切的稻穀與牛的起源神話,在“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出現”母題中特彆強調了造文字與曆書、造麽及其儀規、捕魚與造房等推動壯族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重要要素。如此分析與提煉,凸顯了布洛陀神話母題在世界神話共性的基礎上的民族文化與歷史特性,具有其獨特的“唯一性”,使得其豐富獨特文化閃耀在布洛陀神話之中。作者在提煉母題的基礎上又構造了“布洛陀神話母題鏈”的敘事形態,它能夠幫助讀者從整體上把握布洛陀神話敘事的內容,緊扣其核心主旨。其深入的分析,充實的內容,鮮明的觀點,成為該書的一大學術亮點。
“比較篇”是該著作的又一亮點。作者將布洛陀神話與他族群神話進行了橫向比較,包括侗台語族群的“巫”文化傳統、越巫信仰語境下的侗台語民族神祇比較、口傳形式的比較、壯族布洛陀與瑤族密洛陀的比較。這是基於作者對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與影響規律的認識,拓展學術視野,關注與壯族有同源關係和接觸交往關係的其他族群的相關信仰與神話敘事,如布依族報陸奪、水族拱陸鐸、毛南族卜羅陀及瑤族密洛陀的信仰與敘事等,探討這些敘事的地區與族群特點,提出了廣義與狹義的布洛陀神話傳承區。“狹義的布洛陀神話流傳區”是指“仍有壯族人講述布洛陀神話、舉行相關儀式及節慶活動、傳承其相關信仰的壯族傳統居住區,壯族聚居區是布洛陀神話流傳的核心區域”(該書第27頁);而“廣義的布洛陀神話流傳圈”包括布依族神祇報陸奪、水族神祇拱陸鐸和毛南族卜羅陀等相關神話傳承區域,這些神祇名稱上與布洛陀相似,所流傳的神話內容也多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屬於百越文化敘事體系發展的結晶”(該書第28頁)。對研究布洛陀文化的區域影響、跨族群交流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作者還將布洛陀神話母題與侗台語相關族群的神話母題進行了橫向比較,生動揭示了壯族與這些族群在文化上的親緣關係。在對大量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回溯出侗台語族群早期神話的元敘事,這有助於讀者從總體上理解和探索侗台語族群的早期敘事特點、文化精髓。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同樣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它“對於我們今日理解、接納和認同世界各族文明的相似和多樣性同樣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該書第192頁),反映了作者開闊的學術視野以及對同源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

出版信息

2017年5月,《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壯族布洛陀神話研究》
2017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8108-9

作者簡介

李斯穎(1981—),女,壯族,廣西上林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在職研究人員,201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2012至2013年哈佛大學民俗與神話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壯族口頭傳統,側重神話。曾出版專著《稻花逸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合著),公開發表過《布洛陀經詩文本與母題淺析》等學術論文40餘篇,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台語民族跨境族源神話及其信仰體系研究”等多項國家級、院所級研究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