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哲學

十一世紀至十四世紀教會所倡導的哲學及神學,故還稱之位經院哲學。其主要研究之問題為信仰與理性間之協調,因多用演繹法,分析精密,迄今仍為天主教神哲學院和大學研究的必修科目。而實際上其雛形始現於公元四世紀,即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滅,歐洲封建制度形成之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士林哲學
  • 外文名:scholasticism
  • 類型:哲學,神學
  • 時間: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
  • 又稱:經院哲學
出現背景,代表人物,方法,沒落,

出現背景

中世紀早期,進行學問研究的主要是修道院裡面的人,主教也會設立學校,而在十一世紀晚期,主教開辦的也開始提供高深學問,逐步取代修道院成為做學問的地方。當時進行初等教育要繼續進修的兩個方向是邏輯與法律邏輯。12世紀晚期,主教所在城市的學校逐漸變多,也開始合併,合併了之後就是大學,這也伴隨著士林哲學的出現。12世紀,西歐地區出現一些來源於阿拉伯的翻譯作品,其中包括亞里士多德的作品,那些作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是以前古希臘翻譯過去的作品,另一部分是阿拉伯人根據古希臘作品創作出來的作品。

代表人物

Abelard(1079-1142)是一個在邏輯和神學方面有創造的人,但卻受到其他神學家的排斥。他開創了士林哲學的研究方法,其邏輯是以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為基礎的。需要說明的是,亞里士多德的方法在十世紀前就流傳於歐洲,但是他的作品完全到西歐來是十二世紀的事情。
Aquinas(1225-1274)是一個集大成者,他將Abelard的邏輯,士林哲學的研究方法,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以及基督教原本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理論,或者說是教義。雖然說Aquinas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Abelard,但是他還是涉獵了很多方面的知識。Abelard是第一個集成,整理基督教教義的人,其集成教義到今天還深深地影響天主教。他的著作Sic et non的第一章講述了如何調整正方和反方的關係以及後面列出一百多個問題,裡面皆含有正反方的觀點,這些觀點的來源通常是前人的讀書筆記或者是原文。有人對這種做法不理解,就認為他在嘲笑聖經裡面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的學生Peter Lombard給他的書補充了答案,寫了本書Book of Sehtence

方法

設定一個說法,列出正方和反方的觀點,兩者的觀點都可在《神經》,奧古斯丁的著作中找到。你所要做的是在經典的原文中找到相關論據去支持一方並且反駁另一方。因為上述的兩個正反方觀點中的一個極有可能是斷章取義的,要通過細讀原文,讀出作者的含義。該方法是用來處理別人的讀書筆記。當時,某個人的讀書筆記被覺得好,就會被要來傳抄,以至於後來有很多讀數筆記出現,讀書筆記之間會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士林哲學就是要來處理這些問題。上述的讀書筆記包含著作者創新的內容,就是借聖經等中古時代的著作的某句話去表達自己的見解,就像中國古代的注釋一樣,筆記也有可能是創新的東西。

沒落

首先,士林哲學的方法是要來處理別人的讀書筆記,因為僅僅讀別人的讀書筆記的人太多了,才會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要通過讀原文找答案,當每個人都開始讀原文的時候,這種方法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次,士林哲學的世界觀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統一,也就是說,理性的學問可以和神學信仰統一。但是到了中世紀晚期,學問與神學分道揚鑣,標誌著士林哲學的沒落與衰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