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楷模馮秉銓

士子楷模馮秉銓

基本介紹

  • 書名:士子楷模馮秉銓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8頁
  • 開本:16
  • 定價:68.00
  • 作者:姚樹華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234074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士子楷模馮秉銓》主要描寫我國老一輩著名教育學家馮秉銓的豐富人生和坎坷的經歷。從書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愛國、愛校、敬業的老一輩學者的治學作風和高貴的品質。上篇介紹了馮秉銓幼年、青少年時期求學經歷以至到去世的人生道路;下篇主要是作者跟馮秉銓接觸的點點滴滴和周圍親友、學生對他的回憶。

作者簡介

姚樹華,離休幹部,在華南理工大學建校初期,曾任生產實習指導委員會秘書、生產實習科科長、科學研究科科長、科研部副主任、科技情報室主任,廣東省哲學學會會員等。曾擔任馮秉銓教授的秘書,後調往南開大學,1979年任天津市電教館館長兼書記。曾任天津廣播電視大學組織管理處處長、演播處處長,天津作家協會會員等。

圖書目錄

上篇馮秉銓教授的道路/1
一、白洋淀/5
二、京城/15
三、起步/31
四、決定/40
五、赴美/47
六、解放/61
七、貢獻/75
八、風暴/87
九、躍進/99
十、黑夜/109
十一、夕陽/128
十二、終曲/146
下篇札記/161
一、在馮秉銓身邊工作的日子/166
二、採訪/190
三、回憶/215
四、信函/231
五、附屬檔案/261
後記/265

文摘

著作權頁:
一、白洋淀
家世
河北省中部平原有一條瀦龍河,她是黃河的分支,脾氣粗獷豪放,就像她的幹流黃河一樣奔騰咆哮。可是流到盡頭她卻變得溫柔、嫻靜而又深沉——這就是著名的白洋淀。
那裡盛產蘆葦、菱角、蓮子和魚蝦,入夏雨勤,淀水漲滿,船兒穿梭似的來來往往——白天極目遠眺,似浮雲朵朵,到了黃昏,淀面上閃爍著金銀色的霞光……正是:“晚來潮正平,處處落帆還”,一派繁忙的景象。
馮秉銓於1910年農曆10月20日出生在安新縣端村鎮,就是坐落在白洋淀堤上的一個集鎮。這裡交通和商業都比較發達,是附近方圓幾十里的一個小小的經濟文化中心。村西不到百里就是保定府,往東有水路和陸路相通,約莫一天的工夫,就到達我國當時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天津。
白洋淀的人民飽經風霜,但卻是有骨氣、有志氣的人民。早在大革命時期,冀中平原就燃起了反封建的革命烈火,白洋淀周圍的村村鎮鎮,始終是不平靜的。抗日戰爭中,一支使敵人聞風喪膽的“雁翎隊”活躍在蘆葦叢中,日夜抗擊著侵略者。白洋淀以她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著稱於世,人們稱她是華北平原的一顆明珠。這裡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柳樹、槐樹和無邊無際沙沙作響的蘆葦。村前村後種滿瓜果梨桃,風物宜人。馮秉銓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馮秉銓的曾祖父馮堯文,是一位清苦的書生,字寫得很好,該村廟中的石碑刻文都是他寫的,但是他沒有考上什麼功名。祖父馮汝為,是一位勤勞的農民,也讀過一點書,他很能幹,種田、打魚、割葦、經商,是一位有眼光而不安於現狀的人。他感到自己只識一筐斗大的字,光會記記豆腐賬,在現今的社會是不行的,必須要有更多的文化。但他自己已經年邁,為了補償這個遺憾,就把心血都花在培養後代身上。他只有一個兒子,他的哥哥早逝,他就把哥哥的兩個孩子也一起撫養,供他們念書,這位聰明的長輩很有志氣,他常說:“我就不信,馮家出不了秀才,舉人。”
後來,他的大侄子參加了清朝的最後一次科舉,中了“拔貢”。接著他又把二侄子馮次安(又名馮肅仁)送去了天津,馮次安於1913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政學校。馮汝為給自己的兒子馮克莊(又名馮肅恭)請了家庭教師,精心培育,不久考入了“京師譯學館”攻讀外文,學習洋務,畢業後進入了北洋政府外交部。馮克莊就是馮秉銓的父親,是位安詳嚴肅、孤高自許的人,他對官場不習慣,所以後來棄官經商去了。馮汝為老人對孫子的教育也不放鬆,秉銓四歲時,祖父便為他延聘了縣裡的一位秀才到家中,開始了啟蒙教育。

後記

應該說關於《馮秉銓教授的道路》那個小冊子,還是比較難產的,原因在於寫作前後晴天中還有些霧霾……其實也完全可以理解。“文革”期間,他是“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屬臭老九之列,一下子又要立傳,成了“香老大”,人們很難適應。已故的張進書記曾向我表示,在黨內外都存在著不同意見,概括地說:就是為馮公立傳很難,事實上確也存在著不少問題。譬如就當時來說,國內還比較少見為知識分子立傳的著作出版,此外他又是在國內呼喚“運動之風何時去,學術之風何時來”的第一人,在當時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平時對黨的教育政策以及有關的學術問題等,他又不是三緘其口的人,這從當時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可以窺測一二。對於他的種種表現,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求得完全一致的共識,實在是“很難”的。
其次,本人雖有撰寫馮傳的主觀願望,但客觀條件也並不具備,我不是學電子學的,不是他的門徒弟子,只是與馮老共事多年,並保持著多年的友誼,我在書中曾說:我是一個“拎包”的,經常隨他到北京開會並參加某些活動,在行政方面協助他領導全校的科學研究工作而已。馮老曾被錯打成“內控右派”,但他幾十年的行為表現又是那樣的鮮明,可歌可頌。用過去的老話來說,有人稱他是一位黨外“布爾什維克”。晚年他也表示了入黨的願望,且老書記又寫了介紹其入黨的兩乾言書,結果也未能如願,因內外尚未達成共識,這自然又增加了我書寫的某種困惑。
其三,從本人的立意撰寫到切實進入耕耘,幾乎花了兩年時間,期間經幾位在位的領導和在崗的老教授的關懷,以及有關人士的協商。我曾推薦的合作者,又因種種原因難以攜手共耕,只好“文責自負”了,好在當時副院長、教務長,尤其是張進同志的大力支持,決定從天津教委借調我來穗三個月,專心完成馮傳的寫作。
如今,再寫《士子楷模——馮秉銓》一書,就容易多了。在這裡我要說,我為什麼要請纓撰寫難寫的馮傳?中華民族自晚清算起,近兩百多年來,成為世人不齒的落後國家,西方稱之為“東亞病夫”,他們甚至在公園門前示意“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等,總之,我們國家是被人看不起的國家,就連在亞洲的日本也侵略我們(日本人至今還存在這優越於我的情節,霸占著釣魚島)。那么文化人,或稱作明理的知識分子,在我們這個“落後”的國家民族是太重要了。他們的任務不是“傳道、授業、解惑”嗎?實際上自五四運動以來他們在發揮著這個啟蒙作用。
白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以來,跟著共產黨走建設富強的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就顯得十分可貴了。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思想和主張,並不奇怪,也並不可怕,而關鍵是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為新中國這座大廈添磚加瓦……
“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之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張進這位老幹部,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識賢而用,充分發揮了馮秉銓的聰明才智。不管是陰雨連綿的春天,還是陽光明媚的秋季,張進同志一以貫之,發揮了馮的長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在馮被劃成“右派”之後,他還是儘可能地保護馮教授,讓馮他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他的專長。
漢代的劉向說:“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應該說,馮秉銓教授的銅像背後矗立著的是張進同志。在社會主義體制內,知識分子要發揮自己的作用,離開黨的領導是事倍功半,甚至被埋沒,難以伸張。即便你才高八斗,碰見平庸的上司,也是難施其才,尤其像馮秉銓教授並非“諾諾”之輩,更不是遇事“三緘其口”的人,這從他“翻身”之後毫無餘悸地給新任黨委書記上書萬言,大談教育革命可以看出。支持、幫助、影響別人那就得“打鐵先得本身硬了”。 司馬遷日:“千年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即是說,一千個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個直言敢諫的人可貴。馮秉銓當年曾把幹部(包括知識分子幹部)分為三類,一類是對事物知之為知之,即懂得問題的來龍去脈和解決方法;一類是對事物不懂裝懂且譁眾取寵,這類人不可取;還有一類是懂裝不懂,這就更糟糕了,這樣會造成某種誤導,使本來容易解決的問題複雜化……他是提倡實事求是的教育家,是立足中國實際的科學家。
《荀子·大略》中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馮教授的教學效果是一流的,這為大家所公認,就連美國人也無二話。他在哈佛給美國軍官上雷達課時,也得到證實。他是能言能行,而又為晚輩出彩鳴鑼開道的人。
而馮先生最為可貴,而又促使本人為之立傳的,則是他幾經挫折而不悔,從不悲怨泄氣,反而比以往更加努力奮鬥向前,直到像“文革”那樣危及他生命的衝擊之後,更是少見地表現出“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革命樂觀精神,爭分奪秒地為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貢獻他的一切。他去世前的三個月我和他還促膝相談了近三個小時。他沒有一句話談到自己在“文革”中的悽苦、點滴,談的都是如何加速培養年輕師資,彌補斷代所造成的困難局面,以及他個人如何補課奪回失去的時問,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如何努力把各專業實驗室購置的先進設備儘快地運轉起來,尤其對青年教師的外語水平的提高表現了十分的關切。他告訴我,已為部分教師開了小灶,並談到他目前正在進行的協會的、科研院的、工廠的、雜誌社的種種工作……
這次“永別”的交談,對我的教育和影響很大。至今,我還是反覆地思考著、比較著,面對著舊中國,魯迅的匕首投向了舊中國每一個黑暗的角落,投槍於各類阻礙社會前進的人物,把他們的嘴臉刻畫得清清楚楚。而毛澤東則組織工農民眾拿起槍桿去打天下。這一件件歷史的畫面,哪個是值得效法、學習和讚賞的呢?
歷史總是在不斷的否定中曲折前進,在複雜的現實面前,明智的人,總是去偽存真,否定那該否定的東西,揚棄那浮塵、泡沫,讓清澈的溪流不斷匯合,直奔波濤滾滾的大海。明智的人們會護堤、植樹、培土保墒……添磚加瓦……而不是怨天尤人,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地否定一切。
我想由毛澤東同志開啟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夢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實現的。
噦唆到此,了了。

序言

我們現在建設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關鍵是“特色”到底體現在哪裡?我想: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絕不是“特色”之本意。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分子也已紛紛進入大雅之堂,掌管著國家自上而下的各種權力,毫無疑問這些掌權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怎樣,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中國夢,在某種意義上依我看還不完全是中國人的夢,而是這些人的夢。他們的夢做好了,將惠及全民。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處在領導崗位上的人,夢——在廉潔奉公,下面的人就難得鋪張浪費,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不過如此。強大的正能量,來自上峰和各級決策者。
本人為馮公立傳,無非是希望後來人向他學習。我在書中說:“他的晚年還‘壯志不已’,直到古稀之年還是一棵盛開著鮮艷花朵的參天紅棉樹,他達到了學識、人格和膽略的高度和諧。”我這樣的結論,並非溢美之詞,我是從他一生的行為和心路歷程做出的。我認為起碼有幾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1)他十分熱愛生他養他的祖國。並對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且又能批判地吸收其營養,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在危及他生命的“文革”期間,他都持樂觀主義態度。做到無怨無悔無恨,十分難得。
(2)一以貫之,一輩子教書育人,做好事。“願得英才三乾數”是他的夢想和實踐的目標。為此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直到生命的終點,只留溫暖在人間。
(3)學習他那具有辯論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胸有全局的大視野,他善於從前輩、平輩、甚至晚輩的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是理工專才,但他對於文藝、體育、京劇和地方戲劇都有所愛;在這個意義上說,他實實在在地是位博士。可稱之為精神世界的大富翁。
(4)他是早年留美的高才生,哈佛博士;曾與中國的士子戲稱“哈佛博士兩角五一打”的人。他不崇美,但他十分積極地向人們傳播學習美國的先進科學與技術,介紹西方的文化知識。他是在總結西方先進科技的得失面前尋求趕美、超美的吶喊者。總之他是立足於國內實際,主張向一切先進的事物學習的人,既不妄白菲薄,也不盲目自大。
(5)為人正直坦誠,勇於進諫,上下同欲,與民同樂,不搞特殊。
最後我想引述先輩之心聲“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又唐代大詩人之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與讀者共勉。
上述所言,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學界教育界人士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