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4.55平方公里,海拔1,210米,年平均氣溫20.5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適合種植 茶葉、甘蔗、水稻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24.40畝(其中:田1,245.40 畝,地2,879.00畝),人均耕地1.89畝,主要種植茶葉、甘蔗、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92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
桃李、
芭蕉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77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56戶通自來水,有45戶飲用井水,有4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有501戶通電,有20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0.12%和7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6戶(分別占總數的51.09%和9.18%)。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364輛,機車38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69.00畝,有效灌溉率為16.22%。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0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8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61萬元,占總收入的66.05%;畜牧業收入53萬元,占總收入的7.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0頭,肉牛35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72%;第二、三產業收入39萬元,占總收入的5.59%;工資性收入12.60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8人(占勞動力的16.31%),在省內務工238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01戶,有鄉村人口2263人,其中男性1116人,女性1147人。其中農業人口2249人,勞動力1459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是
哈尼族、
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981人,拉祜族512人,其他民族77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94人,參合率88.67%;享受低保23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825.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269人,距離勐往鄉中學18.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69人,其中小學生157人,中學生112人。
該村無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572.2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2萬元,有固定資產56.4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計畫生育宣傳和賬務公開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7人,少數民族黨員29人,其中男黨員44人、女黨員23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12人。
人文地理
民族簡介
壩散村委會共有9個自然村,鄉村人口2305人,農戶數506戶,男性1125人,女性1180人,漢族658人,少數民族11647人,其中哈尼族1012人,拉祜族256人,主要以哈尼族為主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
習俗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許多禁忌,如產婦
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等等。以農業為主,生產力水平較低。以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為主。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帶耳環、耳墜和大手鋼。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諾後,由小伙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裡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餚。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並把兩個雞睪丸和一隻活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伙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餘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後舉杯祝酒對歌,盡興方散。這時小伙子們用芭蕉葉包上糯米飯和菜送給姑娘們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雙方情意合,可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當地人稱這種求愛方式為“阿巴多”,常為農閒時舉行。
食俗
哈尼族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等。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 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和生肉製成的。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宗教文化
信仰原始的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主持全寨的
宗教活動的人是世襲的。“貝馬”是對男性主持巫師的稱謂,負責念經驅鬼、送魂等活動;“
尼馬”男女都有,負責
占卦、治病等。
節慶
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六月節。每年1月1日到3日是哈尼族的嘎湯帕節, 到時舉行各種活動如打秋,跳等。
新農村建設
2009年該村委會四組村民小組列入新農村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本村委會是個典型的山區村委會,種植結構單一,農民收入總體偏低,特困戶、特困村仍然存在,同時公共服務設施缺乏,沒有文化娛樂設施,沒有公共休閒活動場所,村容村貌不夠整潔,農戶庭院環境衛生較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東乾溝沒有修建,造成農田用水困難,影響農作物產量。村級道路為土路,晴通雨阻,給運輸農產品造成許多不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茶葉種植,保持和鞏固好
甘蔗產業,發展並培養壯大以大牲畜為主的
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到了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8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