壠溪村

壠溪村

壠溪村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大濟境內東南部,東與大濟村相鄰,西接烏石、鐘峰,南與三會村隔溪相望,北與尾坂村接壤。北高南低,木蘭溪和仙永公路從境內南部穿過。全村有耕地1100畝,山坡地(林果地)1540畝,下轄下園、頂園、頂洋圳、塔兜、壠底、溪尾、中夢、佛公厝、民生自然村,設18個村民小組。2010年全村有1378戶、4633人,其中男2399人,女2234人。在外工作人員(包括離退人員)158人,在校的大中專生8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壠溪村
  • 行政區類別:福建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0322108
  • 地理位置:福建省仙遊縣大濟境內東南部
  • 人口:4633人
  • 車牌代碼:閩B
  • 耕地:1100畝
歷史沿革,經濟建設,人文古蹟,

歷史沿革

壠溪原有井頭、塔兜、濟園3個地名。1961年人民公社體制縮編時,將壠底、溪尾的厝名取其首字為壠溪大隊。清代及清代前屬善化里稱濟園、塔兜、井頭村、民國時期屬善化鎮稱。

經濟建設

壠溪地處仙遊西鄉平原中部,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灌溉較好、自古以來適宜種植水稻、甘蔗、小麥、花生、大豆、土菸和瓜果,俗稱一年三季收。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農業生產獲得更大的發展,年年取得糧蔗雙豐收。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壠溪村以發展農業為主導、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擴大種植果樹面積,並鼓勵農民發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產,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家庭副業以傳統的線面加工等,還有100多人長期在廣東等地經商或打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持續不斷發展,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份村民擁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安裝電話、添置新式家俱等。20世紀90年代起,村民們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先後舊房改造,新房興建共有85座,建房面積達8900平方米,大部份為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講究實用、明亮透風、衛生、追求寬敞舒適,且配套有廚房、浴室和衛生間等。隨著仙永公路改線擴寬、在境內公路兩旁新建店房1154幢,建房面積10650平方米。還先後集資26萬多元新建村道12條,總長達2530米,還設定路燈照明,交通便捷,改變村容村貌。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設在境內的大濟中學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地擴展,辦學規模壯大,方便民眾子弟入學。1990年村委和民眾集資24萬多元新建壠溪中學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教學樓,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改善辦學條件。

人文古蹟

壠溪村歷史悠久,境內有張氏宗祠、陳氏宗祠、林氏宗祠及琴坂宮,超園書院等。其中林氏宗祠,創建於明宣德年間,到清乾隆四十三年,由下新厝,即景寧公第十一世嫡孫孟寶公主持、休整,並添建后座福堂,本祠堂坐東向西,分上下兩座,祠堂地後有七星石、松樹一株,祠堂地理穴情古稱雞籠穴。琴坂宮,舊稱孤魂壇,在明代形成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面積二畝多,宮中原有一古老松,坐落在下洋田中間,是本宮社歷代每年端午節,龍舟競賽集合地與演戲場所,本宮重建於一九九六年十月份,由三姓一街共同集資。超園書院,由頂園梅軒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一九九二年,由民眾捐資新創,上下兩座,主持人文和珍其,並刻立石碑流芳,於一九九三年四月間舉行落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