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揭陽、汕尾等地則稱為“壓腰錢”,在潮州、汕頭等地稱為“壓肚腰”。春節一到,家裡的長輩會給小孩壓歲錢,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古時的壓歲錢是用一條紅線把銅錢穿起來,其寓意為“長命百歲”。據考證,壓歲錢是由唐代的“洗兒錢”演化而來。《資治通鑑》載:“楊貴妃得子,玄宗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唐王建《宮詞》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作為壓歲錢賜予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壓腰錢
- 簡介:送壓歲錢便是當中重要的一項
- 實質:壓歲錢
- 詳細:見下文
概述,潮汕習俗,
概述
潮汕人過春節有著許多的習俗,送壓歲錢便是當中重要的一項。
潮汕習俗
送壓歲錢時,不能直愣愣地送,而是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意為“財源茂盛”、“一本萬利”。在送壓歲錢時,照例都有一番勉勵和祝福的吉利話。在送給長輩壓歲錢時,經常是說“壓歲銀送厚厚(多的意思),亞公亞媽(祖父母)亞爸亞媽(父母)食老老”這類的祝福語;長者在送給兒孫壓歲錢時,常說 “過年贈汝壓歲錢(潮語諧音長),家業發達兒孫賢”之類的吉祥語。晚上,大人將這份禮物名副其實地“壓”在孩子們的枕頭底下,伴隨他們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除夕夜,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特別有趣的是,有些父母會在小孩臨睡前把一張大面值的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給小孩壓歲錢的目的是辟邪求吉,俗信以為除夕夜,會有妖魅“祟”上門降災,小孩血氣薄弱,不堪“祟”的侵擾,所以要靠具有鎮邪功能的錢幣來制服“祟”,或藉以此賄賂,逢凶化吉。
正月初一、初二,親戚朋友就要相互賀年,還要帶小孩向親戚朋友家的長輩“拜年”。親戚朋友們便會分紅包(也就是壓歲錢)給來拜年的小孩,之後小孩的父母也必須分紅包給他們家的小孩,如果他們家有比較老的長輩,也必須分紅包給他們。潮汕人把小孩和成人的界限界定在:“是不是自己已經會賺錢了”,會賺錢的話便是大人了,就必須給還不能掙錢的後輩和長輩分紅包。紅包里的錢多少沒有定規,一般視親疏而定厚薄。在潮汕農村,家裡比較富裕的一般都會包上10元以上,分給那些不會賺錢的長輩時更經常會給上50元、100元等,而家裡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元、兩元的紅包也有,但紅包代表著一種心意,並不會因為錢的多少而變化,而小孩拿了壓歲錢後,通常並不是占為己有,而是拿回給自己的父母,等著存起來作為新學期的學費等。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並在娘家吃中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俗稱“食日晝”。姑娘回到娘家,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潮汕地區是著名的華僑之鄉。親友在海外謀生,年終多有專寄一批壓歲錢給長幼親人分發,對長輩表示敬意,給兒孫輩分點壓歲錢過年時零花,這是潮汕華僑多年來形成的習俗。華僑對於壓歲錢的分配,僑批當中無一例外地都會詳細寫明所寄批款以及贈送壓歲錢的具體人、具體數目。一般是按親疏厚薄來分配僑批款,從血統親屬到姻親系列,以至鄉鄰朋友。
開商店之家或受僱於人者在年終時都會在店裡吃年夜飯。在吃得觥籌交錯,杯盤狼藉之後,店主就會給員工發“壓歲錢”(現在大多稱為“獎金”)。數目的多少,視經營好壞的程度,職位的大小而定。但按一般規矩,“壓歲錢”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額,也有發相當於兩個月的工資額的,叫做“雙壓歲”。商店對辦事得力人員或掌握技術的師傅,還會再送一筆錢,叫做“食青”。這是一筆有特別意義之款,店主發“食青”錢,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讓其“跳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