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地生草本。假鱗莖肉質,卵形或卵狀圓柱形,具少數節間,常被數枚膜質鱗片狀鞘,基部具多數粗短的肉質根,頂生1-4枚葉。葉大,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收狹為短柄並具1個關節,具摺扇狀脈,兩面無毛。花葶側生於近假鱗莖頂端,通常粗短,肉質,直立,不分枝,遠比葉短,被數枚覆瓦狀排列的大型膜質鞘;總狀花序具少數花;花苞片大,凹陷;花梗和子房粗厚,肉質,近直立;花大,稍肉質,不甚張開;萼片除上部外彼此聯合成偏脹的壇狀筒;側萼片基部歪斜,較寬闊,與蕊柱足合生而形成寬大的萼囊;花瓣藏於萼筒內,較萼片狹;唇瓣具狹長的爪,以1個活動關節與蕊柱足末端連線,3裂;側裂片直立;中裂片短,反折,唇盤上具褶片或龍骨狀突起;蕊柱長,上部擴大,具翅,基部具長而彎曲的蕊柱足;蕊喙不裂;花粉團8個,蠟質,近倒卵形,每4個為一群,其中2個較小,共同附著於1個粘質物上。
分布範圍
全屬約10種,分布於熱帶亞洲至紐幾內亞島和太平洋島嶼。中國有3種,產於南方諸省區。
下級分類
中華壇花蘭Acanthephippium sinense Rolfe
錐囊壇花蘭Acanthephippium striatum Lindl.
壇花蘭Acanthephippium sylhetense Lindl.
中華壇花蘭
假鱗莖卵狀圓柱形,長5-7厘米,被數枚大型膜質鞘,頂生2-4枚葉。葉紙質,寬倒卵狀橢圓形,長22-24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收狹為短柄,具5條主脈。花葶直立,粗壯,長達15厘米,基部被數枚鱗片狀鞘;總狀花序具2-3朵花;花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3厘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長1.3-1.5厘米;花中等大;中萼片寬橢圓狀長圓形,長1.8-2厘米,寬8-9毫米,先端鈍;側萼片斜卵形,長1.8-2厘米,比中萼片寬,先端稍鈍,基部具長1.3厘米的圓錐形萼囊;花瓣卵狀長圓形,長約2厘米,寬7毫米,先端近漸尖;唇瓣具長約1厘米的爪,前端3裂;側裂片直立,斧頭狀,上端圓頭狀,稍向前彎;中裂片近菱狀三角形,長約1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急尖,上面多少具疣狀突起;唇盤在兩側裂片之間增厚,具3條低的龍骨狀突起;蕊柱長約1.3厘米,具長8-10毫米的蕊柱足。花期4月。
產廣東東部(產地不詳)和香港。
錐囊壇花蘭
植株叢生。假鱗莖長卵形,長6-10厘米,基部粗1-3厘米,具3-4個節,被膜質鞘,頂生1-2枚葉。葉橢圓形,長20-30厘米,寬達1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下延為長約3厘米的柄,兩面無毛,具5條在背面隆起的摺扇狀脈。花葶1-2個,長10餘厘米,被數枚鱗片狀鞘;鞘膜質,寬卵形,大型;總狀花序稍彎垂,具4-6朵花;花苞片大,膜質,舟狀,比花梗和子房長;花梗和子房長約3厘米;花白色帶紅色脈紋;中萼片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鈍,具7條脈;側萼片較大,比中萼片長,先端近急尖,基部歪斜並貼生在蕊柱足上,具6-7條脈;萼囊向末端延伸而呈距狀的狹圓錐形;花瓣藏於萼筒內,近長圓形,約與中萼片等長,但較窄,先端鈍;唇瓣在與蕊柱足末端連線處具1個關節,基部具長約1厘米的爪,前端驟然擴大,3裂;側裂片近直立,鐮刀狀三角形,上端寬鈍並稍向後彎;中裂片短小,卵狀三角形,向下彎,先端急尖,基部兩側各具1個紅色斑塊,邊緣稍波狀;唇盤不增厚,中央具1條黃色、寬厚的龍骨狀脊;蕊柱長約1厘米,基部具長1厘米的蕊柱足;蕊喙三角形,不裂。花期4-6月。
產福建南部(南靖)、台灣(屏東、高雄、台東)、廣西西南部(龍州、上思)和雲南東南部至南部(屏邊、勐臘)。生於海拔400-1350米的溝谷、溪邊或密林下陰濕處。
廣泛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壇花蘭
假鱗莖卵狀圓柱形,長達15厘米,基部粗1.5-4厘米,具2-4個節,被數枚大型鱗片狀鞘;鞘膜質,彼此套疊,寬卵形,先端急尖,在假鱗莖由下至上逐漸變大。葉2-4枚,互生於假鱗莖上端,厚紙質,長橢圓形,長達35厘米,寬8-1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狹為長2厘米的柄,通常具5條主脈。花葶肉質而肥厚,長15-20厘米,基部具數枚寬卵狀披針形的鱗片狀鞘;總狀花序具3-4朵花;花苞片深茄紫色,凹陷,卵形或長圓形,長2-2.5厘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淺茄紫色,長3-4厘米;花白色或稻草黃色,內面在中部以上具紫褐色斑點;中萼片近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厘米,上部外折,先端鈍,具7條脈,側萼片斜三角形或鐮刀狀長圓形,比中萼片長,上部外折,先端鈍,基部歪斜而貼生在蕊柱足上,具7條脈;萼囊短而寬鈍;花瓣藏於萼筒內,近卵狀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1厘米,先端鈍,基部收狹為爪,具7條脈;唇瓣3裂,以長約2厘米的爪貼生於蕊柱足的末端,爪黃色帶黃褐色斑紋;側裂片白色,近直立,鐮刀狀,圍抱蕊柱;中裂片檸檬黃色,肉質,舌形,向外下彎,比側裂片長,先端鈍、全緣;唇盤白色帶紫褐色斑點,具3-4條上緣帶齒的褶片狀脊;蕊柱白色,長約1.5厘米;蕊柱足白色帶紫暈,長約2厘米,與蕊柱成直角彎曲。花期4-7月。
產台灣(台北、烏來、大雪山、高雄、蘭嶼)和雲南南部(勐臘、景洪)。生於海拔540-800米的密林下或溝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於錫金、印度東北部、緬甸、寮國、泰國和馬來西亞。
生長習性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於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