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銅礦

墨銅礦

墨銅礦(Valleriite)多產於與基性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礦床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銅礦
  • 外文名:Valleriite
  • 學科:結晶學及礦物學
  • 產地:承德壽王墳
  • 光澤:金剛光澤
  • 顏色:墨綠色
  • 透明度:半透明
  • 晶體形態:不規則狀集合體
  • 共生礦物:黃銅礦、方黃銅礦等
  • 晶系:斜方晶系
  • 條痕:黑色
  • 解理:解理平行{001}完全
  • 硬度:1
  • 相對密度:3.09-3.14
簡介,主要特徵,晶體結構,成因產狀,

簡介

墨銅礦,英文名Valleriite,產地承德壽王墳。墨綠色。金剛光澤。半透明。不規則狀集合體。共生礦物:黃銅礦、方黃銅礦、磁黃鐵礦、鎳黃鐵礦。

主要特徵

墨銅礦的化學組成為Cu3Fe4S7,含銅29.87%,鐵24.98%。斜方晶系,a=6.14Å,b=9.83Å,c=11.42Å;對稱型mmm,晶體呈假六方鱗片狀,集合體為鱗片狀或球粒狀。鐵黑色,條痕黑色,金屬光澤,半透明,解理平行{001}完全,硬度1,相對密度3.09~3.14,有磁性。產於與基性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礦床中。

晶體結構

墨銅礦由兩種類型的結構層交替組成:一是似水鎂石層[Mg0.68Al0.32(OH)];另一是硫化物層[Fe1.07Cu0.93S2]。硫化物層里,硫原子呈最緊密堆積,它們之間是由充填四面體空隙的Fe和Cu原子聯繫。從整體來看,這些晶體結構應是一個大的超晶胞。又可分出兩種單獨的亞晶胞:一是硫化物層(S),R-3m,aS=0.3792nm,cS=3.41nm;另一是氫氧層(H),P3-ml,aH=0.307nm,cH=1.137nm;aS:aH=21:17,cS:cH=3:1。超晶胞的空間群:R-3m、R3m或R32,asp=6.446nm,csp=3.41nm=1cs=3ch。原子間距:A:(Fe,Cu)-S=0.241nm,B:(Fe,Cu)-S=0.23nm,C:(Fe,Cu)-(Fe,Cu)=0.277nm,D:(S-S)=0.381nm,as:(S-S)=0.3792nm,F:(Mg,Al)-(OH)=0.204nm,G:(OH)-(OH)=0.269nm,aH:(OH)-(OH)=0.307nm,I:S-(OH)=0.311±0.003nm。

成因產狀

墨銅礦未見巨大堆積。常以顯微大小的小薄片的形式見於成因上與基性岩有關的銅鎳礦床、與黃銅礦、方黃銅礦、磁黃鐵礦和鎳黃鐵礦共生,但較它們析出為晚。在各種熱液礦床中,對很多較高溫度的黃銅礦來說,墨銅礦的包體與方黃銅礦一樣是特徵的。也見於一些黃鐵礦及鉛、鋅、鎢、鉬礦床中。在我國河北某銅礦床中與磁鐵礦,葉蛇紋石成組合。作為CuFeS2-FeS固溶體分解的中間產物,墨銅礦形成於200-250℃之間。可作為地質溫度計。在氧化過程中,開始變為黑灰色或褐色含銅藍的粉末狀物質,而後形成褐鐵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