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侯北人的畫
——《侯北人畫集》序
巨筆如椽丹青不老
——《侯北人畫集》序
《澄心·天籟》序
百歲老人《蕭龍士畫冊》序
彩筆昔曾乾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讀柳子谷的畫
湘蘭楚竹寄高情
——記老畫家蔣風白
蔣風白先生畫展序
蔣風白先生《蘭花百圖》序
畫竹凜勁節畫蘭挹清芬
——蔣風白畫集序
健筆凌雲萬象縱橫
——讀陳佩秋先生書畫
丹青潑向黔西東
——《劉知白畫集》序
贈劉白雲畫師
金針度人繡鴛鴦
——讀劉白雲先生山水畫稿
白雲之歌
憶老畫家張正宇先生
哭張仃老詩並序
陳從周《園林談叢》序
與陳從周教授書
——代《僚青集》序
哭從周兄
題賀友直《申江風情錄》
賀友直畫《老上海弄堂風情》序
題沈鵬書《江陰頌》詩帖
詩書畫一體情文韻三絕
——讀《范敬宜畫集》
閎博富麗一代新貌
——拜讀汪觀清先生山水畫
汪觀清《三國演義人物畫》序
我讀懂了《天書》
——讀韓美林的《天書》
讀唐雙寧狂草書後
唐雙寧狂草歌
文章尚未報白頭
——懷念蘇局仙、謝無量、張伯駒、顧廷龍、沈裕君諸先生
夢裡青春可得追
——懷念華君武、黃永玉、張正宇、關良、劉旦宅、戴敦邦
諸先生
意在畫外
——論石壺
山川鐘靈秀素手把芙蓉
——讀謝伯子先生畫
懷畫家楊彥
丹青不覺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戴行之畫冊》序
莊生曉夢迷蝴蝶
——《杜世祿畫冊》序
又見青山育俊人
——《俞宏理畫冊》序
愛君逸筆似龍騰
——《韋江凡畫冊》序
淡煙疏雨里山色有無中
——讀尹光華畫展
藝術的生命在於真實
——《楊先讓張平良畫冊》序
讀李一書法隨想
萬千漣漪一線成
——看葉兆信的線描畫
在艱難中奮進
——看譚鳳嬡的工筆畫
十年辛苦畫紅樓
——譚鳳嬡紅樓人物畫序
藝術永遠是創新的
——讀任惠中的西藏生活畫冊
贈劉文斌
廿年攝得黃山魂
——《袁廉民黃山攝影集》序
天然圖畫無盡江山
——讀周宏興所藏天然石畫集
永無止境的追求
——記青年雕塑家紀峰
《頓立夫印譜》序
讀王京蠱先生書法篆刻集書感
王少石《紅樓夢印譜》序
睡庵記
題別部齋
——題劉一聞篆刻集
學有本源心有蟲篆
——讀王運天書法篆刻隨想
《旋乾齋書法篆刻集》序
——讀王運天的書法篆刻
記孫熙春
贈鞠稚儒詩三首並序
1992年徐州全國漢畫學術會議開幕詞
’93中國南陽漢代畫像石(磚)國際學術討論會閉幕詞
傳統回歸的呼喚
——《洛陽漢墓壁畫藝術》序
漢畫漫議
漢畫的新生
漢畫研究的力作
《漢畫像磚石刻墓誌研究》序
試論中國道家的飛天
中國古代壁畫論要
藝壇瑰寶稀世之珍
——看大阪市立美術館藏中國書畫名品展
題上博展出日本皇家博物館藏王羲之《喪亂》五帖
關於徐文長
我讀黃山
——《歷代名家畫黃山》序
曹子建墓磚拓本跋
東晉元康元年蔣之神柩銘跋
跋北京圖書館藏宋拓《聖教序》
跋北京圖書館藏定武本《蘭亭序》
關於《中國書法全集》的一些思考
——在《中國書法全集》座談會上的發言
看就是學
學畫漫憶
學書自敘
後記
再記
三記
內容簡介
《墨緣集》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1924年2月生,江蘇無錫縣前洲鎮人。1948年畢業於無錫國專。 1949年5月在蘇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於無錫市第一女中。1954年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1980年、1981—1982年,兩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魯、柏克萊等大學講學。獲富布賴特基金會榮譽學術證狀。1984年12月由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蘇聯鑑定列寧格勒藏本《石頭記》,達成兩國聯合出書協定。後又歷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作學術講演,均獲高度評價。1986年調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1996年應邀訪問德國、法國,並在柏林和巴黎考察兩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馮其庸書畫展”。 1998年8月,馮其庸以76歲的高齡,第二次上帕米爾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山口,發現玄奘取經回國的山口古道,此古道為玄奘回國以後1355年來的第一次發現。馮其庸的這一發現,轟動了中外學術界。同年10月4日至酒泉金塔縣訪漢代雄關肩水金關、地灣城。10月5日(舊曆中秋節)至內蒙額濟納旗訪古居延海、西夏黑水城、漢甲渠候官遺址,對以上各處都作了詳細的調查。馮其庸以研究《紅樓夢》著名於世。著有《
曹雪芹家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秋風集》等專著二十餘種,並主編《紅樓夢》新校注本、《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他還在研究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近十多年,著重研究中國大西部的歷史文化藝術,著有考證絲綢之路和支架取經之路的大型攝影圖冊《瀚海劫塵》,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馮其庸還擅於書法和繪畫,書法宗二王,畫宗青藤白石。所作書畫為國內外所推重,被譽為真正的文人畫。馮其庸現為: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
後記
《墨緣集》是我原來的集子,2001年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次編入文集時,增加了2001年以後寫的有關文章,原有的序和後記、再記等仍保留,其他文章亦未改動。
此書的最後校定,是朱玉麒教授為我審校的,特此致謝。
馮其庸
2009年12月27日
序言
我自國小五年級時因日寇侵華而開始失學,從此就一直在農村種地。我那時特別喜歡讀書,還喜歡書畫和金石篆刻,對當時的許多名家,私心竊慕,崇敬不已。
我最早認識的大畫家,就是諸健秋先生,是他說“看就是學,,的一語點化,使我終生受教。我認識諸先生純屬偶然,是他看見了我畫的一張扇面而起了愛惜後學之心,讓我經常去看他作畫.這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次墨緣。
50年代初,我到了北京,一直到現在,基本上沒有離開。我來時才三十歲,現在則已將靠近八十了,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曆程中,經歷過無數風雨,但我的愛讀書和愛中國書畫金石的癖好,卻久而愈甚,因此也拜識了不少翰墨前輩。我有幸拜識了劉海粟、朱屺瞻、顧廷龍、啟功、徐邦達、謝稚柳、唐雲、周懷民、楊仁愷等前輩名公,還有幸而能在上海從王蘧常先生學。人生最長不過百歲,能並世而又能相識,實在是一種緣分。所以我常常以能夠拜識諸位大師,能從其學,覺得是最大的幸運。但可惜我的時代,是從抗日戰爭開始的,繼之以解放戰爭,所以我讀書的時間一開始就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奪去了,這又是我的不幸c
實際上,人哪有一輩子交好運的?對我來說,我到北京的這近五十年,雖然經歷了許多風雨,也多次歷險,而且還自始至終經歷了“文革”的
十年浩劫,但如從有益的角度看,這十年浩劫,仿佛是讀了一部活的急劇變化的歷史,歷史的進程多么快速啊!真是來去匆匆!把這一段歷史仔細品味,也未嘗不是補償。
拋開這些,我在北京的這將近五十年,結的墨緣實在是不少,以上提到的這許多名家,除王蘧常先生是我的本師外,其他各位,還有未能提到的各位,都是到北京以後拜識的,我如仍在偏僻的農村,我能有機會拜識他們嗎?
北京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我能看到故宮每年展出的許多國寶,還可以看到許多大師級的展覽,這使我受益無窮,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墨緣。
在這幾十年中,我從學習中,先後寫了一些有關中國書畫的文章,朋友們建議我出畫論集。“畫論”我豈敢!我寫的文章只是說自己學習的體會、領悟或讚嘆,豈敢日“論”。
在這個集子中,除了一部分有關前輩名公的文章外,也有一部分是關於中年或青年畫家的,儘管他們年齡比我小,但我覺得他們比我幸運,如以同年齡來相比,我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比他們差遠了。他們一未遇上
抗日戰爭,二未遇上種種“運動”,他們卻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所以他們很早就拿出優秀的成果來了,我預卜著他們將會做出更突出的成績來。我能結識他們並寫了有關他們的文章,這當然也是一種墨緣!
我這幾十年中,也留下了未能結成墨緣的遺憾。如我剛到北京時,拜識了許麈廬先生,許先生看了我的習作,就要同我去拜見齊白石老人。白石老人當然是我無比崇拜的大師,但我覺得自己太幼稚,我想等稍微畫好一點再去拜望他。哪裡知道時間是不等人的,一年後白石老人走了,我再也無從去拜見他了,這是一次無緣1 80年代,我到美國加州,得識大畫家侯北人先生,侯先生是張大千先生的知友,我到加州時,大千先生才離開加州。侯先生說,你如能早來些時候,就可以拜見大千先生,可惜來遲了!這也是無緣!
所以人生的聚合也是一種緣分。
回過頭來想想,幾十年來,我能與這許多前輩名公和當世的才彥們結識,這實在是一種翰墨因緣。因此,我為這本集子取名為《墨緣集》。
2000年7月20日於京東且住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