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鎮

墨玉鎮

墨玉鎮位於墨玉縣中部東側,東與中外聞名的喀拉喀什河相接,北與吐外特鄉接壤,南部與加罕巴格、托乎拉鄉相鄰,西與芒來鄉毗鄰 全鎮大部分地屬洪積扇老綠洲平原地帶,部分地處喀拉喀什河西岸水稻區。土壤類型為潮土、水稻土,土質肥沃,沙性大。境內有馬奎牙、巴拉木蘇兩條幹渠,支、斗、農渠已配套成龍,灌溉十分便利,具有土地平整,水資源較豐富等自然優勢,是全縣重要糧棉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玉鎮
  • 男 :17113 人
  • : 17333 人
  • 漢族: 270 人
  • 行政代碼:653222100
概況,歷史沿革,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林果業,畜牧業,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設施農業,第二、三產業,特色產業,手工地毯編織,製鞋業,特色種植業玫瑰花,百度地圖,

概況

墨玉鎮地域為東經 79 ° 43 ′~ 79 ° 45 ′,北緯 37 ° 15 ′~ 37 ° 18 ′。總面積 29.8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20374 畝,人均占有耕地 0.59 畝, 2003 年,轄 22 個行政村, 90 個居民小組, 8603 戶(農業戶 7893 戶,非農業戶 710 戶); 34446 人(男 17113 人,女 17333 人),其中維吾爾族 34176 人,占總人口 99.2% ,漢族 270 人,占總人口 0.8% 。
墨玉鎮

歷史沿革

墨玉鎮清代為和田直隸州下屬喀拉喀什城之巴拉木蘇明轄區。 1919 年設定墨玉縣治後,改屬喀牙什明。 1937 年~ 1944 年本地分屬第一區和第三區六個村。 1944 年~ 1948 年建鄉鎮,本鎮分屬民生鎮、建設鎮、良民鄉、復興鄉。 1948 年後合小鄉為大鄉,本鄉屬民生鎮、復興鄉、良民鄉轄境。建國後為城鎮和第一區轄境。公社化後,成立五一公社, 1978 年又稱喀怕克拉公社, 1984 年由喀怕克拉公社 13 個大隊,吐外特公社 6 個大隊,托胡拉公社 1 個大隊,共 20 個大隊,成立喀拉喀什鎮,鎮政府駐希蘭買里。 2002 年開始實施“ 4211 ”工作機制,墨玉鎮設“五辦一部”,即黨建辦、黨政辦、農村經濟辦、社會事務辦、統戰宗教辦及武裝部。有幹部 66 人,其中鄉領導 23 人,一般幹部 43 人。

自然條件

墨玉鎮南窄北寬,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三個地貌單位:南部為山腰起伏山區;中部為洪水沖積扇平原;西北部是沖積沙漠平原。屬暖溫帶乾燥荒漠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溫快,夏季炎熱、乾燥少雨,秋季降溫快。降水量稀少,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 11.6 ℃ ,極端最高氣溫 42.7 ℃ ,極端最低氣溫 -23.7 ℃ 。年均降水量 36— 37 毫米 ,年均蒸發量 2239.1 毫米 ,年均無霜期約196 天。光照資源豐富,有效積溫高、年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瓜果、糧食、棉花等作物的自然優勢。

經濟狀況

建國前,墨玉鎮農業生產十分落後,幾乎沒有工商企業。建國後,尤其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林牧副業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 2000 年以來,墨玉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養殖業,積極鼓勵引導城鎮二、三產業加快發展,提高其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全鎮產業結構調整初具規模,經濟結構開始向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工業從無到有,從落後到發達,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2003 年有建築業、運輸業、汽車維修、預製構件、麵粉加工、食用油加工、木器加工、印刷等工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經濟總收入 5173.37 萬元,其中第一產業 3020.02 萬元 ( 農業收入 1975.67 萬元,林業收入 185.25 萬元,畜牧業收入 836.91 萬元 , 蠶桑收入 15.33 萬元 , 漁業收入 6.85 萬元 ); 第二產業總收入 803.18 萬元 ( 工業收入 537.58 萬元,建築業收入 265.61 萬元 ) ;第三產業總收入 1350.17 萬元 ( 交通運輸收入 479.03 萬元,商飲業收入 574.80 萬元,服務業收入 203.50 萬元,其它收入 92.84 萬元 ) 。 2003 年人均收入 965.32 元。

林果業

墨玉鎮人多地少,基於對基本農田進行保護 , 在林果業發展中,主要依靠挖掘庭院經濟的潛力,抓好老果園改造和庭院經濟建設,在大力實施“退桑還果”戰略的基礎上,主要抓好 650 畝黃桃, 1476 畝核桃的管理工作。積極推廣糧林兼作的模式 2003 年,全鎮林地面積 6185 畝,其中用材林 1296 畝,防護林 451 畝,經濟林 4438 畝(水果 2962 畝,核桃 1476 畝)。庭院改造 1517 戶, 2275 畝。 2003 年林業收入 185.25 萬元,人均收入 53.78 元,占全鎮人均收入 5.57% 。

畜牧業

墨玉鎮積極培育育肥大戶,建立養殖小區,加快棚圈改造步伐,依靠科學飼養,縮短育肥周期,提高商品畜存欄率。畜牧業主要以養殖大畜牛及育肥羊為主。墨玉鎮在畜牧業發展上實行公司十農戶的方式,以首德公司為龍頭,逐步擴大養殖規模,使畜牧業成為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和支柱產業。 2003 年末,全鎮牲畜存欄數 38880 頭(只),人均占有牲畜 1.13 頭(只)。其中大畜牛 1740 頭,占畜牧總數的 4.4% ,小畜羊 34395 頭(只),占畜牧總數的 88.47% 。商品畜 23259 頭(只)。培育畜牧養殖大戶 53 戶。其中育肥戶 25 戶,養殖戶 28 戶。家禽 43135 只,其中鵝 1969 只,鴨 3548 只,雞 37618 只。 2003 年畜牧業收入 836.91 萬元,人均 242.96 元,占全鎮人均收入 25.17% 。

農業發展

基礎農業

墨玉鎮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 2003 年糧食播種面積 33617 畝,單產 465.54 公斤 ,總產 15650.11 噸,人均占有糧食 454.2 公斤 。其中小麥播種面積 15000 畝,單產 420 公斤 ,總產 6300 噸 ; 玉米播種面積 14000 畝,單產 502.60 公斤 ,總產 7036.4 噸;水稻播種面積 4617 畝,單產 500.90 公斤 , 總產 3212.66 噸。棉花播種面積 800 畝,單產 110.59 公斤 ,總產 88.47 噸。為充分利用有限的耕種面積,墨玉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依靠科學管理,不斷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堅持套種復播的耕做方式,套播一些經濟效益高的油菜、豆類、蔬菜、菸葉等。

設施農業

墨玉鎮毗鄰縣城,交通便利,離市場近,信息靈通,有著種植大棚蔬菜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2000 年以來,墨玉鎮開始試種大棚蔬菜,並取得良好效益,農民種植大棚蔬菜的效益較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翻幾番。種植大棚蔬菜畝均效益 3500 元以上,種植小麥、玉米等只有 400 元 —500 元的收入。 2003 年墨玉鎮有蔬菜大棚 117 座, 265 畝,主要種植反季節瓜果、蔬菜,如黃桃、甜瓜、葡萄、西紅柿、黃瓜、辣椒等。在技術管理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採取培訓和上戶服務等方式指導農牧民掌握種植技術。逐步形成全縣的主要蔬菜種植基地。實現經濟收入 42 萬元,平均每個大棚收入在 3500—4000 元之間。

第二、三產業

二、三產業是墨玉鎮傳統優勢產業。二、三產業在人均收入中占很大比重。 2003 年共有大小企業 760 個,其中股份制企業 4 個,私營企業 2 個,從業人員 1747 人,二、三產業收入 2153 萬元,占全鎮總收入 41% 左右,農村湧現的富裕大戶基本上是從事二、三產業的。主要從事建築、交通運輸、印刷、製鞋、地毯編織、餐飲服務業、瓜果蔬菜販賣等,墨玉縣城附近近 80% 個體私營企業主均為墨玉鎮人,從事二、三產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 7% 左右。

特色產業

手工地毯編織

維吾爾族有著編織地毯的悠久歷史。 2002 年以來,墨玉鎮充分利用扶貧專項資金,大力扶持地毯編織業,通過採取多項措施,使自 80 年代以來長期虧損的鎮扶貧地毯廠扭虧為贏。以鎮扶貧地毯廠為龍頭,發展地毯編織業,由地毯廠提供圖案、原料,編織戶負責來樣加工、來料加工,逐步形成地毯編織拳頭產品。 2003 年全鎮利用扶貧項目資金為各村下發鋼製地毯架 850 個,木製地毯架 1200 個,培育地毯編織戶 467 戶,編織地毯 9340 平方米 ,總收入 28 萬元,人均純收入近 200 元。

製鞋業

墨玉鎮 3 村村民有著悠久的製鞋業傳統。 20 世紀 60 年代單純手工製鞋小作坊發展到今天規模製鞋作坊,製鞋設備不斷更新,產品樣式也從單一走向多樣化,生產的鞋以式樣美觀、質量上乘而聞名。創出了自己的品牌,擁有自己的商標,產品除滿足和田地區需求外,遠銷喀什、克州、阿克蘇等地。墨玉鎮 3 村共有 251 戶, 1362 人,從事製鞋業的有 45 戶,僅製鞋業這一項收入達 22.4 萬元,人均收入 164.40 元,占 2003 年全村人均收入的 19% 左右。

特色種植業玫瑰花

維吾爾族中醫以玫瑰花入藥可治療多種疾病。維吾爾族人民十分喜愛種植玫瑰花,但規模都很小,自和田玫瑰酒廠成立以來,對玫瑰花的需求大幅增加。墨玉鎮緊緊抓住這一機遇,自 2001 年開始推廣在小麥地套種玫瑰花,至 2003 年全鎮已有玫瑰花種植戶 42 戶,種植面積 100 畝,每畝純收入近 800 元,效益十分可觀,是單純種植小麥、玉米作物的幾倍,村民種植玫瑰花的積極性很高。

百度地圖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