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溝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據崔應階的《雲台山志》記載:“觀音堂:《顧志》,在墟溝城西門口。”這裡的《顧志》指的是明代顧乾修的《雲台山志》。顧乾為明萬曆十四年貢生,海州人,讀書雲台山中,著有《雲台山志》、《東海志》,均已失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墟溝廟會
- 分類:傳統民俗
- 地區:墟溝
- 活動:民間宗教活動
- 地點:墟溝西門口
簡介,由來,
簡介
《顧志》中就已說到觀音堂,說明觀音堂早在明萬曆年前就已存在,始建時間已不可考。解放前觀音堂位於墟溝西門口的一個巷子里,後來叫做前進巷。觀音堂是一座雜處於民居之間的小家院,有堂屋兩間,西屋三間,菩薩塑在西屋中。西邊靠牆根有一條南北向的較長的神台,門北邊靠牆根有一段較短的神台。長神台上塑有送生奶奶、侍女、觀世音等像,其中觀音像最高,且造型也好。東邊的神台上塑
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陽氏,曾命黎任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塑像環眼黑
須,形象可怖,手中握有斧頭。門口兩側圍牆上鑲有兩塊石匾,一塊刻有
“觀音堂”三個字,一塊刻有“積善堂”三個字,均為隸書,出自墟溝書家王蘭洲之手。這兩塊石匾均為民國十二年墟溝士紳重修觀音堂時所立。
由來
廟裡供奉有詮生奶奶即送生奶奶的塑像,相傳詮生奶奶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所以每年這一天都要逢會。三月二十正會這一天,四鄉八鎮,善男信女,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後來廟會慢慢轉化為“物資交流會”了,已沒有任何宗教色彩了。送生奶奶,顧名思義,是專門解決人們的生育問題的。塑像為坐像,懷中抱著兩個彩塑的泥娃娃,造型十分可愛。古時候,觀音堂里最多又最神秘的活動是“求子”,未孕的婦女做一雙或幾雙精緻漂亮的小鞋,約有七、八厘米長,三、四厘米寬,小鞋的鞋頭上還要繡上花,十分講究,並整齊地擺放在觀音堂的送生奶奶像前。鞋頭一律向外,表示孩子從送生奶奶那裡向自己家中走來。求子者想生男孩,在祈禱跪拜後,再摸摸男性泥娃娃。想生女孩,在祈禱跪拜後,再摸摸女性泥娃娃。臨走時要把別人做的小鞋帶一雙走,據說就可以有孕生子了。
觀音堂於1956年被用作墟溝中學學生宿舍,後成為教師宿舍。如今,廟已不在,廟會也被取消。但從傳統民俗這個角度來看,廟會是不宜取消的,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去引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