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

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

《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是2011年6月1日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黎貴才

基本介紹

  • 書名: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
  • 又名: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Theoreti
  • ISBN:9787514105469, 7514105468 
  • 頁數:211頁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21世紀財經學術文庫
開本: 32
條形碼: 9787514105469
尺寸: 21.4 x 14.6 x 1.4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黎貴才,江西宜黃人,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於2002年獲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學像,2008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當代財經》、《當代經濟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史轉載。主持和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曾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代表性論文有:《中國經濟成長模式演進的就業效應》、《技術變革、勞動壓榨與失業》、《制度變遷是自然無序的還是歷史必然?——論演化思潮的復興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意義》等。

內容簡介

經濟成長與就業是總量經濟學研究的兩大核心主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直備受經濟學界的關注。對這兩者關係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進展也是十
分引人注目的。特別是現代經濟學的三大理論傳統——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各自發展出一套明晰而嚴謹的增長
與就業關係理論。然而這些理論都遵循各自的傳統,分析範式、分析方法各
異,往往難以進行較好的對話和汲取他方有價值的成果以利相互促進,因而
也很難對這些理論的洞見和局限作一個恰當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又是研究
現實生活所必需的。
黎貴才編寫的《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
建構與中國經驗》的主要目的就是嘗試彌補已有文獻的這種不足。本書主要
按以下邏輯展開:首先,構建一個較具普適性的分析框架,以此將上述三大
傳統的相關理論表述為特定的單部門增長與就業模型,並使所表述的這些模
型既具有可對比性,同時又能較忠實地代表各自的理論。其次,綜合以上分
析,構建一個(工業與非工業的)兩部門分析框架,用以研究開發中國家的增
長與就業問題。《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
構與中國經驗》的特徵是將關注點聚焦於開發中國家的特性,並圍繞這個焦
點來進行理論檢視和模型建構,這是《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
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的主要貢獻。與此相關的議題是,發展
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大型的開發中國家,工業化構成經濟成長的原動力
。具體而言,從理論上、經驗上可以判斷,與經濟成長過程結合在一起的,
往往包括資本積累的增長、技術進步、需求結構和體制結構的演化等,這些
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特定的增長模式,而在開發中國家工業化往往就是
這種特定增長模式的載體和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傳統的巨觀經濟研究文獻主
要將發達市場經濟作為考察對象,趨向於從短期的視角來研究就業問題。《
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根
據對開發中國家工業化特性的理解來完成兩部門分析框架,從而形成一個較
具洞察力的新的經濟模型來分析增長與就業的長期關係,在這個意義上,這
是《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
》對現有總量經濟學文獻的一個貢獻。
《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
驗》進一步的目的是運用所構建的理論模型來研究中國自改革以來的經濟增
長與就業現實。自改革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經濟成長模式有
了重大轉變,即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的增長模式轉變為90年代
以後的資本深化的增長模式,而自90年代以來經濟成長創造就業的能力正在
趨於減弱。這種跡象在工業部門表現得尤為明顯,具體表現為90年代以後的
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工業部門相對非工業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比明顯高於前
一階段,並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
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試圖去分析兩種
增長模式的特性和含義及構成增長模式轉變的原因。《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
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的工業化作為增長動力
的議題和與此相關的理論模型為中國的實證研究提供了一個較有洞察力的參
照。除緒論與結語之外,《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
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即第二章,深入而嚴謹的理論探討。這一部分主要根據相關
文獻的“模型構建的不同完成條件”(Alternative CloSures)構建一個一般
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將三大傳統——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
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在較忠實地代表各自理論基礎上表述為
特定的單部門增長與就業模型,使得這些模型能夠相互比較,以利它們相互
促進。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章,理論的綜合與模型構建。第三章主要將
上一章構建的單部門模型拓展為一個綜合的(工業與非工業)兩部門增長與就
業框架。然後在此基礎上,根據工業化作為增長動力議題來完成這個分析框
架,將它構建成一個適合分析增長、就業、相對勞動生產率和部門間貿易條
件等四個變數相互關係的經濟模型。由此模型分析的結論是:(1)在相對勞
動生產率變動達到穩定條件下,工業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A,)
與工業部門與非工業部門產出增長率的差(gm-gn)成正比,工業部門與非工
業部門就業量增長率的差(gm-gn)與對應產出增長率的差(gm-gn)成反比;
(2)在兩部門達到均衡增長的條件下(gm=gn),工業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
相對就業量(Lm/Ln)、產出增長率和兩部門的貿易條件都為常數。根據均衡
條件得出的結論2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
第四章為兩部門結構模型的拓展,主要討論非均衡增長情況(gm≠gn)。
本章在第三章分析的基礎上,對非均衡增長條件下的增長與就業的動態關係
作了進一步的討論。本章分三個層面來討論:第一個層面主要討論非均衡條
件下的增長、相對勞動生產率與就業結構的動態關係,並討論工業部門需求
的變動狀況;第二層面將上述框架拓寬到開放經濟,討論非均衡條件下的淨
出口、增長、相對勞動生產率與就業結構的動態關係;第三層面,將資本深
化引入分析框架,討論工業化過程中資本深化、技術進步與就業三者之間的
關係,並分析工業化過程中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得出的主要結論是:(1)(
非工業相對工業的)貿易條件低於均衡水平時,工業部門與非工業部門的增
長率的差(gm-gn)將趨於擴大,工業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將趨於上升;工
業品的投資需求趨於上升,消費需求趨於下降。工業部門相對就業量
(Lm/Ln)趨於下降。(2)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般而言,淨出口的增長將有利
於緩和兩部門增長的不平衡,但隨著工業部門資本存量的增加,維持均衡增
長所需要出口的工業品量就越多。(3)在資本深化的工業化進程中,隨著人
均資本的增長,相對貿易條件將趨於上升。(4)資本深化的技術進步對就業
結構有重要的影響,但其影響效應特徵取決於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人均
資本的彈性、與資本一產出比相對人均資本彈性和的大小。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第六章,中國的實證研究。這一部分首先對中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長與就業的總量和結構特徵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在
總量上,可以觀察到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都
得到較快增長,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業的增長明顯滯後於國內生產總值
的增長;在結構上可看到的是,第一產業即農業部門的產出與就業經歷了一
個長期的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工業加建築業)保持基本穩定,第三產業(即
服務業,)在不斷上升。從兩者的關係看,在改革後半期的這三次產業的就
業彈性明顯低於改革前半期,這種現象在工業部門表現尤為明顯。此外,中
國經濟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公有制部門的產出與就業占總體經濟的比重在
不斷下降,但儘管如此,公有制經濟仍然是總體經濟成長技術進步的主要載
體。
其次,運用第三、第四章所發展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模型來進行經驗研究
。根據以上現實描述可以觀察到一個事實是,改革期間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發
生了顯著變化,即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勞動密集型轉變為90年代以後的資
本深化型。《增長與就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
中國經驗》的經驗研究主要在於揭示這兩種不同模式的結構一制度基礎、效
率特性和有關長期可行性等方面含義。這部分分析的結論如下:
第一,與改革前半期勞動密集的增長模式相聯繫的是,農業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份額的增加,以及消費擴張。與第二部分所
發展的分析模型相一致的是,這種增長能夠促進消費和生產,工業化和整體
經濟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的缺陷是勞動報酬的增長相對較緩。
第二,與改革後期資本深化增長模式相關的現實是,工業部門較快的增
長速度、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以及就業量的相對下降。與第二部分分析模型相
一致的是,改革後半期的資本深化增長模式能夠自我強化,即工業部門的優
先增長將促進工業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的上升,而相對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又
能反過來促進工業部門的更快增長,使得這種增長模式具有自我強化的功能
。這種:模式的代價是工業部門就業增長相對下降。
有關兩種增長模式在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的可行性問題是一個複雜的論
題,但就中國的現實而言,可以認為資本深化的模式相對更具可行性。第六
章分析顯示,現實中有兩個重要方面可支持這個判斷。其一是消費需求放緩
的長期趨向,這種趨向意味著經濟成長必須依賴“生產投資以生產投資品”
的增長模式來實現;其二是資本深化的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動態規模效益,
這意味著存在較快的生產率增長和資本積累,從而在長期可以抵消就業創造
能力方面的不足。
概言之,第二部分所發展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模型對工業化作為經濟動力
的經驗研究顯現出相當的解釋力。正如第三部分顯示,這個框架和這些模型
對解釋中國自改革以來經濟成長和就業擴張現實表現出相當強的洞察力。尤
其是將工業化作為經濟成長動力的兩部門模型有助於澄清兩種增長模式的結
構一體制特徵、效率特性、長期可行性和相關就業含義等問題。《增長與就
業的動態結構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檢視模型建構與中國經驗》的結語部分
即第七章,將對這些結論作更詳細的說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結構
第四節 本書的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 增長與就業的關係:經濟學理論的重構與比較
第一節 增長與就業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二節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就業理論
第三節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就業理論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業理論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兩部門增長與就業結構模型:均衡增長、技術進步與就業結構動態
第一節 古典主義與現代三大理論體系兩部門結構理論文獻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兩部門經濟成長和就業結構模型
第三節 均衡增長條件下的技術進步與就業結構動態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兩部門結構模型的拓展:非均衡增長、資本深化與就業
第一節 封閉經濟條件下的非均衡增長與就業
第二節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非均衡增長與就業
第三節 技術進步、資本深化與就業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中國的經濟成長與就業:現實描述
第一節 中國經濟成長概況
第二節 中國的就業狀況與特徵
第三節 中國勞動的就業形勢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變革與就業動態:理論闡釋與實證分析
第一節 中國勞動力供給、就業與經濟成長
第二節 中國的經濟成長與就業動態:理論闡釋
第三節 中國經濟成長的動態規模效益與就業含義:實證檢驗
第四節 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可行性評價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附錄1 馬克思兩大部類的經濟成長模型
附錄2 非均衡增長條件下的相對生產率與就業結構動態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