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EDGE網路

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EDGE網路

《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EDGE網路》介紹了EDGE的發展演進過程及相關的系統架構,詳細描述了EDGE的相關技術,如物理層技術、鏈路級技術和RLC/MAC層技術,重點突出了EDGE技術相對於GPRS技術的增強之處;詳細分析了EDGE網路在各種環境下的系統性能,並與GPRS網路性能進行了比較;同時從理論和實際工程角度全面系統地介紹了EDGE網路的部署、規劃和最佳化過程;重點探討了EDGE現網規劃最佳化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和問題。另外,《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EDGE網路》還對EDGE網路的典型業務套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手機電視業務和IMS業務。

基本介紹

  • 書名: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EDGE網路
  • 頁數:362頁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目錄,

基本信息

叢書名: 現代通信網實用叢書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121077630
條形碼: 9787121077630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4 x 18.2 x 1.6 cm ; 522 g
ASIN: B001P817O4

目錄

第1章 GPRS簡介
1.1 GPRS的邏輯網路架構
1.2 GPRS的傳輸平面和信令平面
1.2.1 傳輸平面
1.2.2 信令平面
1.3 無線接口
1.3.1 物理層
1.3.2 無線資源管理(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1.3.3 小區重選
1.4 GPRS移動性管理
1.4.1 GMM狀態
1.4.2 GPRS MS分類
1.4.3 移動性過程
1.5 PDP上、下文管理
1.6 GPRS骨幹網
1.6.1 GTP-U
1.6.2 GTP-C
1.7 GPRS中的CAMEL
1.7.1 移動通信市場的演進
1.7.2 GPRS CAMEL的業務架構
1.7.3 GPRS CAMEL業務流程
1.8 3GPP的組織
第2章 EDGE概述及其發展狀況
2.1 EDGE簡介
2.2 全球EDGE市場發展概況
2.2.1 EDGE的發展路標
2.2.2 EDGE的市場推廣階段
2.2.3 EDGE的實質運營階段
2.3 EDGE業務和套用
2.3.1 EDGE的典型特徵
2.3.2 EDGE的技術優勢
2.3.3 EDGE MS能力
2.3.4 EDGE承載的業務與熱點業務
2.4 EDGE發展的市場特徵
2.4.1 EDGE全球市場發展不平衡
2.4.2 製造商為EDGE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2.4.3 EDGE市場發展由冷漸熱
2.5 EDGE市場發展的驅動力
2.5.1 用戶對移動數據業務的需求
2.5.2 EDGE能夠暫時滿足運營商提升網路速率的需求
2.5.3 EDGE部署具有成本的相對優勢
2.5.4 EDGE在3G演進路線中的角色發生變化
2.6 EDGE的基本原理
2.6.1 EDGE基礎
2.6.2 增強的調製方式
2.6.3 鏈路質量控制
2.6.4 EDGE中RLC/MAC的改進
2.6.5 EDGE的RLC數據塊格式
第3章 EDGE的物理層技術
3.1 調製
3.1.1 GMSK調製
3.1.2 8PSK調製簡介
3.2 發射側的RF特性
3.2.1 MS功率分類
3.2.2 調製頻譜
3.2.3 脈衝的功率和時間
3.3 接收側的RF特性
3.3.1 EDGE的靈敏度和干擾性能
3.3.2 8PSK的額定差錯率
3.3.3 調製檢測
3.4 EDGE物理層所涉及的問題
3.4.1 差分GMSK信號的產生
3.4.2 8PSK信號的產生
3.4.3 EDGE發射機的RF約束
3.4.4 GMSK解調
3.4.5 8PSK解調
第4章 EDGE的鏈路適應技術
4.1 信道編碼機制
4.1.1 EDGE的PDTCH信道編碼
4.1.2 其他信道的信道編碼
4.2 鏈路質量控制機制
4.2.1 鏈路質量控制測量
4.2.2 增加冗餘機制
4.2.3 鏈路自適應機制
4.3 場景介紹
4.3.1 下行鏈路中的IR機制
4.3.2 鏈路自適應的實現
第5章 EDGE中的RLC和MAC層技術
5.1 與TBF建立相關的新RLC/MAC的過程
5.1.1 上行TBF的建立
5.1.2 下行TBF的建立
5.2 RLC數據塊的傳輸
5.2.1 RLC視窗大小
5.2.2 確認點陣圖的壓縮
5.2.3 下行確認報告的擴展輪詢機制
5.3 GPRS和EDGE的復用
第6章 EDGE的部署規劃和最佳化
6.1 EDGE的網路部署策略
6.1.1 GSM運營商的EDGE部署策略
6.1.2 TDMA運營商的EDGE部署策略
6.2 EDGE的網路規劃
6.2.1 EDGE的無線網路規劃
6.2.2 EDGE的無線網路規划過程
6.2.3 EDGE的傳輸網路規劃
6.2.4 EDGE的核心網規劃
6.3 EDGE的網路最佳化
6.3.1 EDGE網路最佳化原則與目標
6.3.2 EDGE無線網路最佳化
6.3.3 EDGE傳輸網最佳化
6.3.4 小區重選最佳化
6.3.5 容量最佳化
6.3.6 干擾最佳化
6.4 EDGE性能的提升
第7章 EDGE現網規劃與最佳化案例分析及常見問題定位
7.1 EDGE網路資源評估與配置
7.1.1 PCU資源配置評估
7.1.2 Gb接口資源配置
7.1.3 PDCH配置算法
7.2 GPRS和EDGE網路KPI評估體系
7.2.1 GPRS IP吞吐率(下行與上行)
7.2.2 EDGE IP吞吐率(下行與上行)
7.2.3 IP傳輸中斷比(下行)
7.2.4 IP傳輸中斷比(上行)
7.2.5 GPRS中每PFC的LLC容量大小(下行與上行)
7.2.6 EDGE中每PFC的LLC容量大小(下行與上行)
7.2.7 EDGE使用率(下行與上行)
7.2.8 干擾性能指標——CS-1~CS-2無線鏈路吞吐率(下行與上行)
7.2.9 干擾性能指標——EDGE無線鏈路吞吐率(下行)
7.2.10 干擾性能指標-EDGE無線鏈路吞吐率(上行)
7.2.11 干擾性能指標——異常釋放的TBF百分比(無線原因,下行)
7.2.12 容量性能指標(CCCH)——尋呼丟失
7.2.13 容量性能指標(CCCH)-PAGE擁塞
7.2.14 容量性能指標(PCU)——GSL負荷>80%
7.2.15 容量負荷性能指標(PCU)——RPP負荷> 80%
7.2.16 容量性能指標(PCU)——RPP擁塞
7.2.17 容量性能指標(PCU)——PCU擁塞率
7.2.18 容量性能指標(多時隙利用)——GPRS多時隙利用比
7.2.19 容量性能指標(多時隙利用)——EDGE多時隙利用比
7.2.20 容量性能指標(多時隙利用)——每TBF最大時隙預留數
7.2.21 容量性能指標(PDCH)——PDCH分配失敗率
7.2.22 容量性能指標(PDCH)——小區平均分配PDCH數
7.2.23 容量性能指標(PDCH)——小區平均激活PDCH數
7.2.24 容量性能指標(PDCH)——(B、G、E)-PDCH信道共享率(下行與上行)
7.2.25 容量性能指標(PDCH)——E-PDCH信道共享率(下行與上行)
7.2.26 容量性能指標(PDCH)——兩次預清空間的TBF平均存活時長(下行)
7.2.27 容量性能指標(PDCH)-PDCH分配擁塞率(TBF建立成功率,下行與上行)
7.2.28 移動性性能指標——路由區間小區重選時間比(下行)
7.2.29 移動性性能指標——路由區內小區重選時間比(下行)
7.3 GPRS和EDGE網路的網路最佳化流程
7.3.1 干擾
7.3.2 移動性
7.3.3 容量
7.3.4 解決下行IP吞吐率低的工作流程
7.4 常見問題定位
7.4.1 由於TCH擁塞造成無法接入
7.4.2 所有TBF被完全預清空
7.4.3 多時隙分配不足
7.4.4 PDCH共享過多
7.4.5 RPP擁塞造成PDCH資源不足
第8章 EDGE的網路性能
8.1 EDGE網路的關鍵性能指標(KPI)
8.1.1 可靠性
8.1.2 吞吐量
8.1.3 延時
8.1.4 網路負荷
8.1.5 時隙利用率
8.1.6 時隙容量
8.1.7 TBF阻塞率
8.1.8 吞吐量減少因子
8.1.9 頻譜效率
8.2 GPRS和EDGE的鏈路性能
8.2.1 簡介
8.2.2 GPRS和EDGE的峰值吞吐量
8.2.3 RF損害
8.2.4 干擾受限的性能
8.3 GPRS和EDGE的無線資源管理
8.3.1 輪詢和確認策略
8.3.2 GPRS和EDGE的鏈路自適應算法
8.3.3 EDGE的信道分配
8.3.4 EDGE的調度器
8.3.5 EDGE與GPRS的復用
8.3.6 功率控制
8.4 GPRS的系統容量
8.4.1 簡介
8.4.2 模型與性能測量
8.4.3 獨立無跳頻頻段下的GPRS性能
8.4.4 獨立跳頻頻段下的GPRS性能
8.4.5 QoS準則下的GPRS譜效率
8.5 EDGE的系統容量
8.5.1 簡介
8.5.2 模型和性能測量
8.5.3 單獨頻段、無跳頻採用鏈路自適應的EDGE性能
8.5.4 單獨頻段、具有跳頻的EDGE性能
8.5.5 QoS準則下的頻譜效率
8.6 語音和數據混合業務容量
8.6.1 盡力而為業務
8.6.2 相對優先權
8.6.3 數據傳輸速率保證業務
8.6.4 愛爾蘭轉換因子
8.7 EDGE網路的現網測試性能
8.7.1 EDGE的測試背景
8.7.2 EDGE測試環境
8.7.3 EDGE測試結果分析
8.7.4 EDGE測試結論
第9章 EDGE的殺手套用:手機電視業務
9.1 引言
9.2 手機電視的實現方式
9.2.1 地面數字廣播方式
9.2.2 衛星廣播方式
9.2.3 蜂窩行動網路方式
9.2.4 幾種實現方式的比較
9.3 手機電視的主要技術
9.3.1 主要技術標準
9.3.2 實現手機電視的技術條件
9.4 EDGE系統中的手機電視業務
9.4.1 系統架構
9.4.2 信令流程
9.4.3 行動網路中MBMS
9.5 業務模式和套用環境
9.5.1 行業政策和產業標準
9.5.2 市場動向和運營模式
9.5.3 國內外手機電視發展狀況和影響因素
9.5.4 發展手機電視的策略建議
9.6 手機電視市場的發展
9.6.1 市場發展現狀
9.6.2 可觀的發展前景
9.7 手機電視運營模式分析
9.7.1 手機電視運作模式
9.7.2 手機電視的階段化運營策略分析
9.8 需要關注的問題
9.8.1 管制問題
9.8.2 技術成熟問題
9.8.3 手機成本及資費問題
9.9 手機電視產業未來發展思考
第10章 EDGE網路支持的IMS通信業務
10.1 3GPP的CSICS業務
10.1.1 CSICS的系統架構
10.1.2 多媒體電話的互操作
10.1.3 3GPP CSICS業務實例:WeShare業務
10.2 OMA POC(一鍵通)
10.2.1 OMA PoC R1標準
10.2.2 OMA PoC R1架構
10.2.3 OMA PoC語音突發控制
10.2.4 OMA PoC會話建立方法
10.2.5 OMA PoC和PDP上下文的建立
10.2.6 OMA PoC媒體問題
10.2.7 OMA PoC Rlease 2
10.3 OMA即時訊息
10.3.1 OMA即時訊息架構
10.3.2 即時訊息模式
10.3.3 OMA即時訊息媒體類型
10.4 呈現和列表管理
10.4.1 簡單呈現
10.4.2 列表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