墅後村

墅後村

墅後村隸屬於浙江省紹興縣錢清鎮。村區東接漁後、秦望二村,南隔杭甬鐵路與湖塘鎮幸來村相望,西靠江南、龍山和南錢清三村,北連後東塘、西沙頭二村,距紹興城區18公里,離錢清鎮3公里。村民原主要姓氏有盛、王、朱3姓。20世紀80年代開始,外來做工人員日漸增多。1992年,全村165戶、645人,勞動力326名,其中務工勞力287名,占總勞力的88%。另有外來工600餘人。土地面積535畝,水田8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墅後村
  • 拼音:shu hou cun
  • 所在地:浙江省紹興縣錢清鎮
  • 人口:650餘人
  • 氣候區: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
地理環境,工業發展,農業發展,文明建設,當地風俗,教育事業,村莊狀況,

地理環境

屬中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其特點四季分明,氣溫偏高,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總體劃分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之日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之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22℃之日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光能每平方厘米麵積上太陽年總輻射量約為108.5千卡。日照平均年月照時數為1868.5小時。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8℃,相對濕度76%,無霜期達262天,年降雨量1416毫米,集中在4月中旬至7月上旬,占全年降雨量的52%。

工業發展

墅後村,原是不毛之地,後漸成旱地,始陸續有人從外地搬遷來此居住,逐漸形成村落。村名墅後,系取其居室之後荒墅之意。村小資源少,村民世代務農,生活貧窮。1973年,村里創辦了一家五金廠,起步艱難,發展緩慢。後又創辦一家紡織廠,僅有560平方米的廠房,職工57人,織機12台,年產值不到5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08.25元。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依靠改革開放政策,依靠全村幹部民眾的努力,發揚苦幹實幹精神,立足紡織,狠抓工業生產,歷盡艱辛,幾經曲折,使企業有了轉機。村紡織廠與國營紹興絲綢印花廠聯營,雙方各出資62.5萬元,成立紹興絲綢印花廠第二絲織廠,織機增加到100台,1986年創利29.1萬元。此後,墅後村以紹興絲綢印花廠第二絲織廠為基礎,內營外聯,擴大生產,先後與舟山化纖廠、江蘇儀征化纖聯合公司、黃岩外貿繡品廠等聯合創辦了紹興縣岱紹紡織廠、紹興縣纖維製品開發公司、紹興縣繁盛製衣有限公司。又與香港匡端有限公司達成合資協定,聯合投資500萬元,創辦浙江紹興匡盛製衣有限公司,工程已在建設之中。1992年10月,成立紹興縣繁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入股資金達66.8萬元,轉換了企業的經營機制。
到1992年,繁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屬6個經濟實體,在冊職工668人,資產總值1809.21萬元,有織機451台和相應的配套設施,年生產各類化纖織物1000萬米,公司擁有1650KW變壓器和810KW發電機各1套,每小時供水120噸的自來水廠1個,2噸鍋爐1台。近年來,村辦紹興絲綢印花廠第二絲織廠先後通過了計量、標準化整頓,全面質量管理,企業現場管理,出口產品許口證,兩清驗收,財務達標,省級優等倉庫和縣級先進企業的考評驗收。連續3年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百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連續被紹興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重契約、守信用單位和縣級納稅先進單位,連續被省工商銀行評為省級信用優等企業,分別被列入省、市、縣三級重點骨幹企業和國家中型企業。

農業發展

1983年,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0年建立了村級農業綜合服務站,下設四庫(種子、肥藥、農機、油料庫)一室(辦公室),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14年中購置了拖拉機、吸泥機、蜻蜓式噴霧機和優質米碾米機等新式農機具,建造水泥渠道3250米,河道砌? 950米,造機耕路3500米。目前農業正在朝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1992年,種植優質中優早和嘉興香米230畝。年生產糧食55萬公斤,全年飼養生豬500頭。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280萬元,創稅利601.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88元,與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長率為150%。

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有力地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墅後村村級組織健全,開展活動正常。1985年辦理老年養老保險,村里每年發給60歲以上老人120元生活補助費。1991年村成立老年協會。1992年花費30萬元人民幣,建造多功能卡拉OK廳和錄像室。全村實行合作醫療保健;飲用衛生清潔的自來水;廣播入戶率達100%,不少農戶安裝了程控電話。1983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90年投資10萬元新建村幼稚園,國小、國中入學率均達到100%,對在職職工,每年舉辦文化補習和崗位業務培訓。

當地風俗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大餃子。這個節日要掃墓。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墅後村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墅後村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墅後村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墅後村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醅糕,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在墅後村原本不是以廣式月餅受歡迎,在墅後村的農村現在仍有烤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的民俗,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容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的淡化!
重陽節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墅後村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墅後村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教育事業

墅後村重視教育,舊時在較大的村落均辦有私塾,諸、王兩姓聚居地更具規模。1937年合併私塾,改辦短期國小,後又改為六年制國民中心國小。學校教育質量頗高,盛時有學生300餘人,教師10餘人。學生除本村、本鄉外,還有的來自繅舍、西圩、赤塢、西畝、鄣吳等地。1949年後,除中心國小外,並創辦初級國小1所。50年代曾辦速成中學1所,學生70餘人;公社化時,創辦初級中學,3個班,學生近200人;70年代,中心國小附設國中2個班;1974年,把舊校舍拆建成10個教室、6個寢室,再加廚房的新校舍,占地1萬餘平方米。四周築圍牆,植樹種竹栽茶,建成一個清靜幽雅的學習環境。1983年,國小建成二層教育樓。1992年,全村在校學生241人,學前班兒童72人,教師12名;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村莊狀況

村民的住宅,原以平房為主,簡陋、擁擠。80年代前後,開始建造二層樓房,大多為磚瓦結構,造型單一。80年代中期起,建房開始注重式樣,講求舒適美觀,多是磚混結構,已開始建造三四層樓房,並嚴格按照村鎮規劃,注意綠化、整潔和設施配套。1992年村民人均居住面積已從1978年的15平方米增加到41平方米。1991年被定為紹校克縣1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設施示範村之一,1992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列為2000年新農村建設住宅示範工程村。
1991、1992年,墅後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黨組織,村黨支部書記、繁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盛苗根,自1986年以來,多次獲紹興市、縣優秀供銷員、優秀共產黨員、辦廠能人、優秀廠長等榮譽稱號。1991年,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沈祖倫同志兩次到墅後村視察,對墅後村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優異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