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頭村古建築群

塱頭村古建築群

塱頭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塱西社,始建於明清年代,建築占地6萬多平方米。

塱頭村古建築群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其餘多為民宅。村面建築以宗祠及書室為主,大多數建於清代,部分建於明代。塱頭村古建築群是廣東眾多古村落中少數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蹟。

2015年12月10日,塱頭村古建築群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塱頭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塱西社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60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10日
  • 編號:Ⅲ-25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 ,主要建築,友蘭公祠,鄉賢櫟坡公祠,留耕公祠,雲伍公書室,文物價值,歷史文化,歷史故事,相關人物,文物保護,旅遊信息,位置,交通,導覽,

歷史沿革

清嘉慶四年(1799年),留耕公祠始建。
清嘉慶六年(1801年),友蘭公祠重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留耕公祠重修。
清光緒元年(1875年),鄉賢櫟坡公祠重建。
民國16年(1927年),友蘭公祠重修。

建築格局

塱頭村古建築群坐北朝南,布局較為規整,屬於高密度的梳式布局。村面建築保存較好,排列整齊,規模宏大。整個建築群的平面布局較為整齊和對稱,大概呈“田”字形,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並線上兩旁布置主要的建築物。

主要建築

友蘭公祠

友蘭公祠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築占地502平方米。頭門深九架;二進為接旨亭,深九架。後堂深十三架。祠內木雕石雕精美,題材廣泛。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紅泥階磚鋪地。門前地坪寬闊,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邊有兩棵粗壯的龍眼樹,樹下豎有旗桿夾兩對,分別為鹹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鄉試第五名副榜黃湛瑩、鹹豐三年(1853年)癸丑恩科考選第一名貢生黃庭槐所立。
塱頭村古建築群
友蘭公祠

鄉賢櫟坡公祠

鄉賢櫟坡公祠始建年代不詳。建築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5米,總進深24.3米,建築占地317平方米。建築為人字封火山牆,碌灰筒瓦,青磚牆,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進深共十一架,前廊三步,後設四架軒廊。前、後各兩根石檐柱,兩次間砌牆間房。石門額陰刻“鄉賢櫟坡公祠”,門面水磨青磚牆,花崗岩石腳,兩次間設有包台(塾台),四級石階。後堂面闊三間,進深共十三架,前設四架軒廊,後出三步。灰塑博古脊。石前檐柱飾竹節紋,4根硬木金柱。梁架飾博古紋。後金柱間懸掛“作述堂”木橫匾。明間靠後牆設神位,上懸掛“七子五登科”木橫匾。後堂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梁架雕刻精緻。天井花崗岩條石鋪地。
塱頭村古建築群
鄉賢櫟坡公祠

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建築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深兩進,左路建築為襯祠,總面闊14.6米,總進深18.2米,建築占地276平方米。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牆,紅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進深共十一架,前廊雙步。前、後紅砂岩石稜柱,4根硬木金柱。大門嵌紅砂岩門夾,石門額陽刻“留耕公祠”。紅砂岩石牆腳,九級石階段。後堂面闊三間,進深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梁架均為硬木。後堂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後堂前左廊已用青磚在四周砌封。天井花崗岩條石鋪地。
塱頭村古建築群
留耕公祠

雲伍公書室

雲伍公書室始建年代不詳,但按建築形式分析應屬清代建築。建築坐北朝南,三間兩廊。總面闊12.1米,總進深12.4米,建築占地157米。整體為硬山頂,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牆,門面石腳分別嵌花崗岩和紅砂岩,紅階磚鋪地。正屋面闊三間,進深共十三架,前設四架軒廊。杉木金柱,紅砂岩覆盆柱礎。兩廊為六架卷棚頂。左廊前面開門,上有門樓,花崗岩門夾,石門額陰刻“雲伍公書室”。天井看牆中間鑲嵌藍色琉璃花窗,花崗岩條石鋪地。舊時曾為武館。
塱頭村古建築群
雲伍公書室

文物價值

塱頭村古建築群是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是先人留下的珍貴文化瑰寶,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這不僅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建築群中保留的30多座書院、書室、書舍首尾相連,是村中尊學重教傳統的最好見證。
其中,友蘭公祠是研究清代建築、文化的實物資料,鄉賢櫟坡公祠是研究當地風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實物,留耕公祠是研究珠三角清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雲伍公書室是研究清代建築和宗族教育場地的實物資料。

歷史文化

歷史故事

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塑頭村有位鄉賢,名叫黃嗥,人稱“鐵漢吏”。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當時明政腐敗,宦官劉瑾當權,東廠群魔氣焰特盛,他奉詔謁見,輯而不拜。他在任江西右參政時,督理糧儲,廉潔奉公.明察秋毫,一些猾吏企圖侵吞,無機可乘.當權者屢欲伺機找他的岔口,也無從著手。後劉瑾藉口裁減糧官;才免去了他的職務。他毫無所戀,輕舟徑去,行李蕭然。後任雲南省左參政,在連年災害之際,黃嗥主動減租免稅,使得百姓災年得到溫飽。他有七個兒子;長子黃學箕、次子黃學裘、三子黃學矩、四子黃學令、五子黃學雄、六子黃學洲、七子黃延年。除了老大和老六沒有中舉外,其餘五個兒子都登科中舉,做了地方官。七子黃延年還中了頭名舉人解元,上京會考狀元。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將他中舉的五個兒子順序定名,稱塱頭村南社為二房巷,北社為三房巷,西社為四房巷,東社為五房巷,中社為七房巷。

相關人物

歷史上,塱頭村有雲南左參政黃嗥等12人考取進士、10人考取舉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
黃聚瓚(1437—1484年),號留耕,黃氏十三世祖,曾任廣西桂林知府,與其父黃俊(號漁隱)、其子黃友連同為進士,後人建留耕公祠供奉。
黃皞(1440—1522年),字時雍,號櫟坡,塱頭村鄉人。黃氏十四世祖,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舉人。任雲南左參政,時值雲南大飢,開倉賑災,人稱“鐵漢公”。又因教子有方,7個兒子5個考取功名,又與五子黃學準同為鄉賢,鄉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之說,後人建鄉賢櫟坡公祠供奉。
黃雲伍(1440—1500年),十三世祖黃留耕之子、黃友連的二弟。
黃學基(1468—1529年),號友蘭,為鄉賢黃皞的長子,黃氏十五世祖,後人建友蘭公祠供奉。

文物保護

2015年12月10日,塱頭村古建築群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範圍:東至雲涯公祠西牆線,北至北側相鄰建築南牆線,南至池塘北岸線,西至西側巷道西邊線。 建設控制地帶:東以黃氏祖祠與“深潭”涌之間小路為界,北從友蘭公祠保護範圍外緣外延約15米,從鄉賢櫟坡公祠保護範圍外延約30米,南從文物本體建築保護範圍外緣外延約20米,西至福賢里東邊線。

旅遊信息

位置

塱頭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塱西社,緊依南粵珠江流域巴江河,西南側分別與佛山市三水區和南海區相鄰。
朗頭古村落

交通

乘坐公交:乘廣州公交花15路公車直達塱頭村。

導覽

穿過“塱頭村”牌坊,右邊是一字排開的明、清祠屋。由朗東至朗西可以一一參觀漁隱公祠、留耕公祠、景徽公祠、黃氏祖祠、文湛公書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